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古樟荫蔽,防里清门千年文脉(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古樟荫蔽,防里清门千年文脉(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94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6发表时间:2025-05-25 10:34:34

噼里啪啦……一阵好响、好长的爆竹声,响彻在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的山村。爆竹声响之前,村民陆陆续续就来到了这座在老祠堂原址上重建的祠堂里,大人喜气洋洋,小孩调皮嬉闹,然后一桌又一桌地坐好,就等着爆竹声响后开席。
   这是防里村欧阳氏祠,即众和堂内的一场喜宴,一对新人在新春佳节这样的好日子里喜结良缘。没有美丽装饰的T台,没有家长的致词与新人的秀爱,更不需要司仪来热场,爆竹响后,上菜,然后开始吃喝。吃好喝好,热热闹闹,就是乡村最传统、最朴素、最喜庆的婚宴。
   那天是春节初五,我在毛毛细雨中,一人一车,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新余市的几个古村落。从黄坑到白梅,从介桥到防里,虽然后来新余的朋友说我是走马观花,但我自己觉得还是颇有收获。
   防里村是我这天最后游览的村子。它虽然地理十分偏僻,位于新余市分宜县与吉安市安福县的交界线上。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防里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进士村”。
   因为到达比较晚,加上阴雨天,看上去似乎天快要黑了。我懵懵懂懂恰好将车停在了祠堂的边上,在村里逛了一圈后,恰好就遇见了这热闹的婚宴场景。
   防里村这名字,初识时觉得有点别扭。“防”“里”两字在汉语言中,似乎不太搭嘎,在这里却被组合称一个村名,这其中有什么说法?据说,跟它的地理有关,但又不止于此。
   古时,这里就是宜春侯国与安城侯国交界处,处于它们之间的防御线上,又将“里仁为美”的美好期冀融入其中,就得名:防里。
   现在,防里村是分宜县钤山镇的一个古村落,与安福县的赤谷乡政府所在地仅仅隔了一条溪河。
   这条溪河叫同江河,其源头就在钤山镇西部的山岭中,它像游龙一样在这片山岭与原野中蜿蜒而行,最终汇入赣江。
   防里村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它的地基是块缓坡,西高东低,能够承接更多初升新阳的沐浴。村人在村东依据北斗七星布局,建有七口方形池塘,积蓄从村中流下来的雨水,这显然如房屋的“四水归堂”一样,有“聚气藏财”的寓意。
   防里村周边山环水绕,风光旖旎,村子被葱郁的山岭环抱,被潺流的河溪萦绕。不仅同江河从它东侧擦肩而过,而且同江河的一条支流枫溪,流淌在村子南面,所以,这里是双流映带的美妙。
   这两条河溪孕育了一大片阡陌纵横的肥沃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一大片樟树林引人关注。在村子的东南,无论是溪河岸畔,还是田间地头,多株樟树枝繁叶茂,一派葱郁,有的簇拥成林,有的独树成阴。那株最古老、最粗壮的,还入选了“江西十大古樟”。
   据说,这株古樟树至今树龄1080年,胸径粗壮,枝叶繁茂。它的树干上爬满藤蔓,巍然屹立,树姿如敦实的汉子般挺拔俊逸。村里人尊称它为“令公樟”,而令公就是防里村欧阳氏的始祖欧阳殊。
   欧阳殊是庐陵永和人,于南唐昇元三年(939年)任宜春县令。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对百姓疾苦深有感受。
   当时,宜春百姓饱受官府荼毒,唱出了“历来贪官榨百姓,受尽苦难挨饥饿”的歌谣,这让欧阳殊痛心疾首。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平反冤案,惩治恶霸劣绅,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他还兴修水利,治山治水,把宜春县治理得“四季宜春”。有民歌赞其说:“秀水深以清,殊公廉且明,袁山高,殊公寿高。”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开创了防里欧阳氏的“清门”家风。
   据防里村史记载,孙氏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在此开基,所以防里村有近1700年历史;南唐保大三年(945年),与孙氏家族交好的欧阳殊,率家人迁居于此。后来孙氏家族因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全部房屋,而迁离了防里。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吉安人杨昶娶欧阳氏女,迁来此地居住,成为防里杨姓的始祖。
   为了纪念迁居,欧阳殊在村旁栽种了一棵樟树,这就是“令公樟”。后来,但凡村里考取一位进士或举人,都要在此栽种一棵樟树,既是表示一种纪念,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如此,村里人才辈出,樟树就越栽越多,老樟绿树成荫,新樟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一片具有特殊意义的古樟林。
   樟树林的清香四溢,也被认为是防里村“清门”家风的象征;而樟树林的繁茂,更寓意着村子的人丁兴旺、蓬勃发展。
   众和堂内挂满了匾额,如“进士”“举人”“贡元”等,一排又一排,其中“防里清门”匾高挂在正中,特别引人注目,题匾者是欧阳玄。
   欧阳玄(1274年-1358年)是元代高官,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自幼聪慧,刻苦好学,才华横溢,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考中探花,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主持编修《宋史》《辽史》《金史》等,诗文作品也颇丰富。
   特别是,他为官四十余年,公正廉明,生活俭朴,待人谦和,颇受赞誉。后世将其与吴澄、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元四学士”。
   防里村是欧阳玄的祖居地,他的曾祖从这里迁居到了现在的湖南浏阳。某一年,他回故里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先欧阳殊的敬仰,并弘扬其树立的清廉家风,既出资修建了令邑祠和清门坊,又亲题“防里清门”匾额,寓意“清廉之门,清贵之府”。
   《防里清门堂记》写道:“清门之风,乃吾族立身之本。”防里村人珍惜“清门”家风,尤其是那些出去做官的,大都勤政为民,两袖清风,为家族赢得了美誉和尊重。说是,古时官员经过防里村时,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尊重。
   历来,防里人崇文尚学,耕读传家,从唐朝到清朝,先后有19人(含迁出的后裔)高中进士,举人、拔元或贡士众多。
   看见一排石碑竖立在众和堂门前,我问一位村民大哥,这是系马桩吗?他说是功名碑。他还说,这些功名碑有段时间曾被移除,挪做他用,分散在各家各户。如今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将它们找回了部分,重新立在这里。
   我蹲下身,细看这些石碑,每一块上都刻着一位村中进士或举人的名字,记载着他们的功名成就。每块功名碑的上部,还有一个菱形小孔,棱角分明,说明此功名是通过正常科举考取的。我想,这些一米来高的功名碑,像那些古樟一样,既是村里进士、举人们的荣耀,也是对世代村人的激励与鞭策。
   我在一位小女孩的带领下,来到了一栋尚存的进士楼。
   在祠堂前,我遇见一位十几岁的小女孩,问她:村里哪里有老房子?她爽朗地说:我带你去。然后她就往前跑着带路,我跟在后面,只好三步并作两步地跟上去。她跑到一栋老房子前,手一指,二话不说就往回跑了。我还没反应过来,更来不及说声谢谢,她已经拐过墙角不见了。后来我想,她应该是在祠堂那里等着吃席,怕耽误了,故而这么急赶。多么朴素、可爱的小丫头,我在此谢谢她了。
   这栋进士楼,是砖木结构的晚清古民居,典型的赣派建筑,青砖灰瓦马头墙,双坡屋顶。大门开在左侧,并不宽敞,但门侧的墙上挂着几块木牌,除了“进士楼”,还有“防里清门堂”和“欧阳绍祁宅”。屋内前后两厅,厢房8间,除了格窗几乎没有雕饰,十分简朴。但它竟然有三个天井,一大两小,呈“品”字形布局。这种布局,由品字的稳定性,象征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吉祥与繁荣的寓意;而从品字,我们更能想象到的是对品德、品行与人品的具象。
   由于没人居住,进士楼内苔藓斑斑,尤其是天井处那苔藓碧绿碧绿的。屋内整体比较幽暗,特别是厢房里,借助手电才可看清楚房内的布置。现在这里是防里村进士展,用图版的形式介绍了村里每位进士。
   其中,孙遹是防里村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他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中进士第;欧阳绍祁是防里村的最后一位进士,他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进士。
   这些进士中,孙姓的5名,欧阳姓的12名,杨姓的2名,这三个家族共同为防里村的历史辉煌谱写华章,无愧于“三姓聚居大清里,千年科举留芳名”的美誉。
   孙遹、孙汲、欧阳玄、欧阳光缙、欧阳瑾、杨日鲲……一串名字,就像明珠闪耀在防里村的历史上,他们既是防里村千年文脉的象征,也是防里村“清门”家风的标杆。
   如欧阳瑾(1706年-1780年),自小聪明伶俐,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进士,先后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等,官至户部侍郎。他清正廉洁,办事缜密,政绩卓著。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年-1801年)曾为他立传,称他“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标志防里村文脉的还有所谓的“文房四宝”。在樟树林一带,分别有阁下大洲、星拱桥、文昌塔、砚子台,村人分别将它们形象比拟为纸、墨、笔、砚。其中,阁下大洲是一块大草坪,像一张纸;星拱桥横跨在枫溪上,如一块墨;文昌塔挺立桥头,似一支笔;砚子台是樟林中一块隆起的土台,若一方砚。如此,防里村人把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形象化、生动化,让崇文重学、诗书传家家训具象化。
   星拱桥是一座单拱石桥,它也藏着隐喻。它两侧的台阶数分别是八级和九级,一边寓意欢迎八方来客,一边希望走出去的村人步步高升,延续和光大防里村辉煌的文脉。
   可以想象,防里村曾经官宅、私邸连甍接栋,不计其数。但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遗憾的是,防里村的古建筑大部分损毁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存的寥寥无几。不过,防里村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相信这个寄托了多少人乡愁的防里,一定会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乡村,流传一句俗话:“穷了别忘喂猪,富了别忘读书。”但凡悠久历史的大家世族,都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并涵养了优良的家风。
   暮色渐浓,薄雾来袭。我独自站在那座新建的“理学世家”大牌坊前,凝望防里村,仿佛众和堂里喜宴的热闹声,越过一栋栋房宅的翘角飞檐传到了空旷的大草坪。这热闹与喜庆的声音里,似乎有防里村千年文脉孕育的气韵,有“清门”家风涵养的悠扬。
   大牌坊、大草坪、樟树林、星拱桥和文昌阁,现在村子东南这一带是防里村民最喜爱的休闲散步地,孩童们也喜欢在这里嬉闹。孩童是防里村新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也将在清风徐徐的樟树林中飘荡。
  

共 39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访古之旅为线,串起防里村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风华。作者从一场质朴的乡村婚宴切入,展现村落烟火气,继而深入探寻其作为“进士村”的辉煌过往。无论是1080年树龄的“令公樟”承载的清廉家风,还是功名碑、进士楼铭刻的科举荣耀,亦或是“文房四宝”景观蕴含的崇文深意,都彰显出防里村“清门”家风与耕读传家的深厚积淀。文中既回溯孙氏、欧阳氏、杨氏三姓共创的科举传奇,又惋惜古建筑消逝的遗憾,更寄望于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后的新生。作者将自然风物、历史掌故与现实图景交织,生动呈现了古村在岁月流转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以及对文脉延续、家风长存的美好期许。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25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25 10:35:44
  一场婚宴牵出千年古村,清门家风、科举传奇与人文景致跃然纸上,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温度,令人神往。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25 12:56:54
  感谢汪震宇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的按语精准概括了文章,为本文增色良多。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有其特有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底蕴,防里村虽然古建筑少,但文化底蕴深厚。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25 10:36:16
  防里村的古樟、功名碑、文房四宝,处处藏着故事。作者将古村的底蕴与生机娓娓道来,读罢仿佛亲历那片文脉悠长的土地。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25 12:59:24
  确实,防里村的文化底蕴,包括那片古樟树林、寓意文房四宝的四大件、进士楼和功名碑等,还有村人的精神面貌。每次走入古村落,总让人收获满满。
3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5-05-25 11:46:59
  传承着优良的文脉与习俗,可比庸俗的豪华婚庆好多了。最隆重、最浪漫、最质朴、最喜庆!礼赞这种清风、清门!
李春胜,教师
回复3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25 13:01:12
  谢谢:老笨熊李春胜老师阅读小文!农村的婚礼很传统,也很简朴,但很热闹、很喜庆,正如你说的“最隆重、最浪漫、最质朴、最喜庆!”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5-25 20:53:30
  风中老师的文特别好!扎实的文笔,让人读后心生羡慕。佳作点赞!精品点赞!致敬作家!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25 21:15:50
  谢谢何社长点评鼓励和夸奖!文笔其实很笨拙。我其实很羡慕那些文笔潇潇洒洒的,比如,像你和社团的不少老师,文如泉涌,佳作连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