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宗祠联话(散文)
南溪古寨,一座金氏宗祠,是大山深处最后一支匈奴部落的风水史、文化史和发展史。从祠前的风水照壁到大门前的门枕石,从马蹄形柱础到抬梁上的云纹雕饰,从悬柱到双檐天井等,都留下了清晰的匈奴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都显示出匈奴的文化、文明与智慧。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宗祠的楹联。
每一副楹联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走进大厅,厅中顶柱上,披上了长短不一的楹联,最长的有31个字,最短的只有5个字。
大厅中堂悬挂着始祖金日磾的画像。我被画像两边的对联吸引住了。
“珠山灵至西岐凤,碧水深藏北海龙”。
宗祠坐北朝南背靠珠山,“珠山”亦作“珠三”。九条山脉酷似九条龙俯冲下山,山下有三个土丘,“珠”,丘也。有“九龙戏三珠”之说法。“西岐”:河西走廊,匈奴的故土。上联的意思:南溪来了西岐的凤,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来到了南溪。
“碧水”:南溪的旧名。“北海”:贝加尔湖,也指匈奴的故乡。下联的意思:南溪来了北海的龙,贝加尔湖的匈奴来到了南溪。
省二公将族人带下山来。艳一公合集族人筹建金氏宗祠,竣工当日找人写了这幅大门楹联,艳一公看了不敢挂,更不敢让作者题名。你想想:“龙”“凤”来此,要是被朝廷知道了那还了得!作者岂不是要杀头!匈奴后裔岂不是要被赶出南溪!艳一公立即派人藏起来。之后,艳一公又找人重写了一幅——
“声传漠北家风振,名落南溪世泽长”。
“家风振”重在“振”字,体现匈奴家族重振雄风的精神面貌。“世泽”像南溪的水一样自然流淌,是想告慰遥远的故乡漠北——匈奴后裔在南溪依然振奋精神,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先辈的声望、功勋化作深厚的福泽,恩荫后世子孙,让福泽深深扎根于南溪这片土地上。
直到南溪古寨揭开面纱,面向世人,“珠山灵至西岐凤,碧水深藏北海龙”这副胸藏大志,怀念故土的楹联才见到了阳光。
一个包容和谐的时代,敢言能言,略见一斑。
“桃源隐逸,耕读传家”。
宗祠里这副楹联,最能反映古寨匈奴后裔的心态。他们把古寨优美的自然环境看成是安身的“世外桃源”。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远离喧嚣、远离战争。在这里不勾心斗角,不尔虞我诈。躬耕劳作,自食其力。把读书作为修身明志的追求。在“隐逸”中“耕读”,在“耕读”中提升“自我”,将“耕”和“读”作为家族代代相传的根本和法宝。经过一番磨难的匈奴后裔把“耕读”当着生存之道、兴家之道、立族之道。
“北胡隐山川,漠臣归汉室”。
宗祠墙上的这副楹联中“北胡”指匈奴,“漠臣”指金氏始祖金日磾。“隐山川”暗喻匈奴避难的环境,“归汉室”,归于汉朝,体现归汉的忠诚和文化的认同。此联浓缩了匈奴从北方草原迁徙至南溪古寨,最终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脉络。从“隐”到“归”一个漫长的艰难历程,也体现了匈奴最明智的、最正确地选择。从民族融合的意义上讲,体现匈奴已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生活,最终融入汉族文化的艰辛经历。从家国认同的意义上讲,以“归汉”表达匈奴对汉政权的忠诚,彰显跨越族群对大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我还不知道楹联出自哪里?其实也无需弄清作者是谁?但这副楹联却最真实地反映了匈奴后裔的命运抉择,是一个家族命运的转折,也是一个民族新生的开始。
宗祠门前轩廊东西立柱上一副楹联也让人感怀。
“门迎四季吉祥福,家进八方鸿运财”,表达对家庭兴旺,财运享通的祈愿。这是族长金天赐春节时拟的一幅楹联,不难看出,匈奴后裔,已完全汉化,理想追求与汉人高度契合。这种契合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2025年春节,南溪村组织书法家到宗祠现场创作写楹联,“春风送暖蛇年到,旭日同辉福满堂”、“金蛇迎财至,福运逐日新”——一副副对联送到村民手中,汉匈文化在古寨大融合,场面热烈感人。其实,已分不出汉人还是匈奴的后代,早已成为真真正正的一家人。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几千年的历程,从我所见的南溪匈奴对联的变化看,我们在形成共同文化的过程中,并非一步完成,而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情结依然给与保护,在耳濡目染的进程中,互相影响,不断为华夏文化注入精神力量。
南溪匈奴宗祠对联,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章中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