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百药园小坐(散文)
家在闹市,是十多年前的旧小区,很多配套设施都跟不上,购房时宣传图片中的音乐喷泉、草坪、花圃等亭台楼阁,它们的空间都被开发商用一座又一座的商品房填充了。所以好多时候心里就想:如果家的附近有一座公园多好!
不期梦想成真,几年前,原来家附近的县人民医院搬入新址后,县中医院进驻到县医院的旧址,并且对院区建设进行了升级与改造,由于县中医院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点单位,所以便在院区内打造了一个百药园,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院区内病员休养功能为一体。这里也成为我偶有闲暇时小坐的去处。
百药园利用院区的绿化地与不规则用地打造,面积约400个平方的样子,与外面街区隔开的是一排斑竹形成的竹篱,竹篱外是往来不绝的车辆,来来去去的行人,竹篱内亭台、幽径还有夹道而生的各种中草药。从而就形成了内外喧器与清幽的两个不同环境。
你看,这是车前草,这是杜仲,这是黄精,这是白芷,这是霞姑草,这是鱼星草,这是艾蒿,这是佛手,这是筠姜,这是麦冬,这是金钱草,这是鱼秋船……。有时晚饭后,我与爱人便来到离家不足两百米的百药园,在这清幽园圃之中,偷得一时的清闲。我们在药圃边流连,边读着每种中草药的名字,边对这些平时见过或没见过的中药认真的辨认,认真阅读名牌下有关这些中草药的习性、分布、药性、功效的介绍文字。在这芳香的药园,往往一呆就是四五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这些中医药,只是在这里享受清幽,通过识别这些中草药,回味以往的生活而已。
这些中草药,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是服用过的。我所生活的筠连县处于川南乌蒙山北蔍,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独特多变的地形与丰富的降雨,使我县植被丰富,从而有着众多的中草药,在民间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我们从小就从大人那里能懂得一定的中草药的应急之用,父母也会在房前屋后来会种上一些应急的中草药。有时一些小毛病,自己就能用中草应急处理。比如割牛草时手被割伤了,将身边随处可得的青蒿叶揉得差不多出水后敷在伤口上,便会有止血止痛消炎的功效;比如有时吃东西造成腹胀结食,将家门口的通花杆煮水喝能消除;比如感冒咳嗽,用老姜、陈皮、红糖熬水喝后再在被窝中捂一通汗就好了。往往家里这些小偏方解决一些常见的小毛病会有效果。所以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能识得一些常见的中草药,从小就与中草药结缘,从小见到中草药便会生出亲切感。
在农村,有的乡邻还会有专治某种病的独门绝技。我小时候,曾经患过腮腺炎,在农村又称这种病为长“猴儿包”,患上之后,耳根之下的地方便会肿胀难受。离我家二百米不到的宋家大姨便会配一种专治这种病的糍粑药。我来到她家说明来意后,她便会非常热情地将我招待好,然后假称把厨房中的活忙完就帮我弄药,其实是她背着我独自去她家屋后采几种药,在石臼中捣烂,最终形成极糯的糍粑状。在不经意间,她已将药制好,铺平在布条上,最后敷在我耳根下方,那种冰凉的感觉一下子会让人觉得极舒服,同时因为得到宋大姨轻声细语的安慰,原来心中的焦虑便减少了许多,仿佛有了药到病除的效果。宋家大姨不识字,就是一个极淳朴宽厚的农村妇女,对于来求药的人,她总是有求必应,也没有半分的傲慢,更不会索取过高的报酬。用她的话说,哪里能做这样的好事?这不是谋利之事,而是善心善举。宋大姨这绝技是祖传的,从来不会将采药、制药的过程示人。在我们农村,对于独门绝技,在传承上往往是传男不传女,她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但没听说过她的后人掌握了这门技艺,也就说连儿子也没有传承。
在农村,有的乡民所掌握的中草药奇方,往往有奇效。我在十二三岁时,左大腿正面曾经被严重烫伤,烫伤面积差不多有成人张开的巴掌大小,估计不会少于80平方厘米。当时那烫伤的情形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我母亲步行去了五十里之外的区政府所在地落木柔孙家讨回独门烫伤药粉。这药粉应该是由几种药叶、药梗研细而成,将这药粉兑上芝麻油敷在烫伤部位。用药十天左右,烫伤就开始痊愈了。由于当时这受伤面积大,母亲很是担心会留下严重疤痕,不期这药效果太好,没留下任何伤痕。直到今天,也看不出我左腿有烫伤痕迹,这还真的算是一个奇迹,对此,我母亲会不时念叨孙家的好,当然我也应该感谢孙家烫伤药让我没留下伤痕。
我老家筠连县高坪苗族乡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过去很多年都是一个偏远落后封闭的地方,自然在医疗条件上很差。当时乡里只有两个医生,其中一个是中医陈昌其,我们都尊称他陈老师。陈老师执业资格是兽医,他是自学的中医,没有从业资质,但他行医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治人。因为病员丰富,临床经验丰富,一些常见病,只要找到他往往医到病除,所以他在乡民们心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恭敬地对待。他的药铺,因为通风不好,医柜中的中草药很多,有的药放久了,还有一种陈腐味,整个药铺总是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中草药味。陈老师就是在没有从业资质的情况下,用这些中草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每一次去到陈老师的中药铺抓药,心中总是满怀期望,在他望闻问切一套流程之后,还没有抓药,就觉得病情有所好转了。现在想来这应该是心理学的心理暗示吧。将抓来的中药熬在陶罐中,那散发出来的中药味道,现在想来还记忆犹新。
因为自小就与中草药有着各种联系,所以在生活中,往往见到中草药,有时就会不自觉地对身边人进行“科谱”活动,比如说给爱人,给儿子听。我“科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而是想某一天如果有他们应急时,能够就地取材,解决问题。当然偶尔也会在别人的“科谱”中增长见识,中草药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的文化之一了。
现在家附近有了一个百药园,因为其邻近、清幽、开放,又因为可以去这里得到清静,还可以在中草药清新的香味中走一走,看一看,在亭子中坐一坐,偶尔还会遇到聊得拢的人,所以偶尔到百药园来转一转也不乏为一件美事。只要来到这亭中,只要亭中没有其他人,爱人往往要我练一练八段锦。用她的话说,在运动中再吸纳进去各种中草药香,对身体一定有益处。爱人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她的理论是没有学术基础和实践依据的,但她总是喜欢将她的理论用在我的身上,只要她高兴,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暮色之下,小亭之中,一个中年男人在舒缓的音乐下,做着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上托,吸气,下落,呼气……一个人中年女人在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各种中草药静静地散发着芳香,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