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丝路”的起跑点(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丝路”的起跑点(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64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6发表时间:2025-06-13 06:37:52
摘要:在周村,我对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做了一次更深刻的思考。原本以为,那就是中欧班列,就是越洋运输的轮船,这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的格局和壮观,但曾经的丝绸之路是在中国大地上孕育了几千年。尤其是,我站在丝绸之路的起跑点,感觉自己这一代人能够站在这个起跑点的自豪。


   中国的道路,从几千年前,就不都叫“土路”了,高大上的“丝路”成为我们的文化骄傲。世上的路,千万条,自古改弦易辙的不少,能够一种传承至今,不变名字,不变方向,不变成色的,越来越通畅稳固的,只有这条贯穿历史纵深的路——丝绸之路。
   走进山东淄博的周村,我一下子就站在了“丝路”的起跑点上,我不能跟着摆臂跟跑,我要给自己蓄满“丝路”历史、精神,做好追根溯源的起跑“热身”。
   周村大街上最显眼的那块招牌叫“瑞蚨祥”。“瑞”和“祥”是中华祈福最亮的字眼,夹着一个“蚨”字,却是一个典故。原以为是指“蚕”,其实是望文生义。起名的人叫孟洛川,是孟子后裔,出身就是“文化之贵”。“蚨”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叫“青蚨”,有一个典故叫“青蚨还钱”,取自《淮南子》,简单说吧,青蚨是古代传说认为的一种可以带来金钱的昆虫。我还是以为和“蚕”属于同属,由空中飞到“叶上爬”。“青蚨”被古人认为是长翅膀的“钱”,表达的是“财富循环”的交易观念。这个字,表达的是人们追求财富的美好愿景,颇具中国特色。“蚨”,是中国人对货币形式的一种探索,最能表达“交易”的本质。
   一个字就让周村文化精辟深邃。我站在周村大街看这个字10几分钟。一下子明白,周村是一门一椽,一石一当,一名一字,都萦着古老的气息,令我沉醉其间,不愿轻易挪步,走马观“街”。文化学者余秋雨写佛罗伦萨,读着它的文字,他说“像符咒”,是在“与历史捉迷藏”。我觉得,在周村,那些文字名称,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意象美,更有“嚼头”,是“啃古籍”,是向游人传递着清纯的古韵,是可以让我们找到怀古的灵犀。
   店内试衣的人很多,主要是挑选花色图案,面料无可挑剔。买东西的人要讲个吉利。我突然听到明白人讲了一段话: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不要进瑞蚨祥了;你要财运,要腰缠万贯,就一定得选几件瑞蚨祥……
   不懂得“蚨”字,听着就像如堕烟雾。选一件瑞蚨祥也要有相当的服饰文化,否则就是站在店内,也不算入门。
   显然,讲话的人懂得“青蚨还钱”的典故。一件服饰,作用在于打扮审美,还能带来财运,自然就多了一个功能。是否如此?暗合“心诚则灵”的观念。带着美好愿望去生活,是中国人的特点,自古就渗透到骨子里,形成独特的价值观。没有谁会反驳,如果反驳,一定得到几个“呸呸呸”的声音,谁会跟发财过不去呢。于是,我产生这样的感觉,在瑞蚨祥里,听到的都是吉祥的话。多么好的购物场,是滋生最好心情的地方!可以对做工吹毛求疵,没有人对周村丝绸挑个不是的。
   中国人特别讲究穿戴,这是“仪表”的内容,想一想,每过几年,服饰穿戴就来一次复古,怀旧怀远的情绪,影响着人们对服饰的选择。我们穿过“唐装”,下一个潮流是不是就是“齐纨”呢……
   瑞蚨祥有几家门店,出入熙攘,我挤进去,在五光十色的丝绸制品的氛围里,好一顿养眼。然后去看“瑞蚨祥丝绸博物馆”,寻找我们的古人是怎样在这条丝路上起步的历史。
   第一美感是周村曾经是“户户织机声”,让我觉得“木兰当户织”都是从这里游学得到了技艺。
  
   二
   周村为什么在丝绸业上取得这么丰伟的业绩?原来,周村地处山东潍坊大平原的腹地,地临黄渤海,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桑麻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称作“齐纨”的丝绸织品。据《汉书》载,其盛况是“齐鲁千亩桑麻”,这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形成了规模化栽植了。善用地之利,发展经济产业,这应该是最早的“天人合一”哲学的证据。从兽皮树叶蔽体,到纨缟丝帛修饰,周村丝绸业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最体面,最丝滑。
   想起瑞蚨祥的楹联下联——棉麻毛葛总因时,唯独不提“丝”,“丝”是藏在背后的,是让我们去拨开“棉麻毛葛”寻找,是“压箱底”的宝贝啊!棉麻毛葛在店外,瑞蚨祥内卖千丝。
   如果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民聚会,在所有的诸侯国里,那是最亮眼的一群人,齐人会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的。
   就讲一个故事。远古,物产不丰饶,民多穿麻衣,故称百姓为“布衣”。到了齐威王时期,齐国繁荣超常,齐国的百姓也开始效仿贵族穿起了绫罗绸缎。据《国语》介绍,齐人“衣必文绣”,可以想见,那时如果走进齐国,简直就是到了“文绣之邦”。“文绣”未必可以“止战”,秦王就眼红。如果君王利用这一优势,完全可以“兴邦富国”。但齐威王见此,心中难受,如此,怎么凸显君臣宦民的区别呢?于是,他颁布了一道指令:“民不衣布,罪若诽谤王也。”意思是,平民不穿布衣,等同于诽谤君王,而诽谤君王是要遭杀戮之刑的。但齐威王的孙子孟尝君并不像他爷爷那样,甚至对着干,历史上才有了他的“布衣之交”,争取缓和贵族和百姓的矛盾,深得人心。服饰确定了人的身份,但也诞生了弥合身份对立的故事,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一件衣物,本来就属于物理的,但却渐渐地附加了文化成分,并以故事叙事的方式,让文化也生动起来。
   如果齐民穿着“齐纨”出现在诸侯大会上(我理解是助阵喝彩的方式),齐威王应该能改变态度的,有哪一个国君不喜欢看着自己的国民扬眉吐气的样子?不过,到汉代也就形成了完备的朝廷君臣着装制度——章服,其源头就是“齐纨”。
   几千年前的“齐纨”装束,在今天的瑞蚨祥卖场成为奇观,那些服务员都是一身“齐纨”着装,一个个成为古典审美的标本。我发现游客的眼睛,都在寻觅和自己身材相似的服务员盯着看。如果齐威王复活,他一定为自己当初的那个指令感到后悔,因为他的贵族身份最终是想扼杀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不合时宜的。
   不过,时代还是肯定了“齐纨”,后人给丝绸排了一个顺序,很有意思。齐纨鲁缟蜀锦楚练卫帛荆绮吴绡越罗……齐纨,领跑着丝绸品的发展潮流,据说,诸侯国都“望而生敬”。我们今天统称为丝绸,古代分得很细,这也形成了中国丝绸大观,更是吸引世界眼光的七彩光华。
   “纨”是细致光洁的白绢,在历史上,最先产自齐之临淄,即今天的周村一带,在商代,周村之南一带是於陵诸侯国,据仰韶文化遗址考古,五千多年前就有养蚕缫丝业了,古书描绘为已能“织作冰纨”了。如果没有齐国的“纨”,就连“纨绔子弟”这个词都难诞生了。缟,是未煮的细白生绢。至于锦、练、帛……都要“条分缕析”才可弄懂其特色。华夏大地也就从这个时期在工艺上有了丝绸产业的大观。今天,我们统称“丝绸”,是实在无法细分其详了。我曾经学习王力的《古代汉语》,就接触过古汉语这些意义入微的词语,也是浅尝辄止,没有想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一一对应看看真物。
   很多古诗就记载了丝绸在华夏大地流通的盛况,可以说,自“齐纨”为代表的丝绸,有了走向天下的局面。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写的“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可能这“白练”的始发地就是周村,考证得知,“白练”主要来自齐纨鲁缟。白居易在长安所见,更能说明其盛况:“绢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代的“课赋”就以丝绸为主,目的是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渗透输入,唐代的规模达到巅峰,这种丝绸贸易在汉代就开始了,主要方式是汉帝王用作对匈奴、西域诸国首领的赏赐,丝绸成了“国礼”。这些丝绸就来自齐地,主要是周村一带。《汉书》记载“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就连西晋时期的日本人皆知“齐纨”的丝绸概念,奈良时期的诗人盐屋古麻吕写的《春日于左仆射长屋王宅宴》中就有“繁弦辨山水,妙舞舒齐纨”的诗句。
   “齐纨”这个词,在古代很长时间,就像今天的网红词,流行不衰。略举几个例子可知。“衣度齐纨”,“一展齐纨”,“手裂齐纨”,“自题诗句写齐纨”,“齐纨鲁缟我山东”……“齐纨”的发达,也催生了很多文学,可以说,“齐纨”是最美的文学意象,尽管寄托和表达的情感与意象各异,或象征富贵,或寄托哀思,或隐喻才华……都给人们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包括《诗经》都有含“纨”的诗句,如“素以为纨”,以洁白细绢比喻高洁的品行。也可以说,在中国文学里,也有一条文学的“丝绸之路”,就是《红楼梦》里还有一个叫“李纨”的人物,其名字就隐喻着她出身贵族,生活优渥的含义。
   古代有“帛书”,已经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但在周村,依然保留了现代“帛书”,不过人家叫“纨书”,如果喜欢,就可以选一首诗,或者自创一首诗,对联也行,临场书写,回到家,每见就仿佛是穿越到古代,多了一份古典审美。当然,如果想试笔,那就执笔挥毫,为自己写一幅“纨书”。我曾经在“章丘古城”里见到,用的也是白绢书写,可能就是“齐纨”吧,两地距离很近,只有40公里远。而且可以选一首李清照的词写上去带走。周村大街,不乏各代诗人名人留诗,厚厚一本,可选“齐纨”一章,细读品鉴。这是现代的“丝绸之路”的特殊版本,不过,这条路是用来看的,不能走。选对了!选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周村,纪念意义多么完美!
  
   三
   周村大街,在很长时间里,主要的贸易是丝绸交易。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已成蔚为大观。自春秋战国累积的丝绸底蕴,到明永乐年间(约1410年)就在周村大街一头建立了“旱码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丝绸商埠。
   丝绸业的繁荣,催生了金融业的加入。别小看那个在大街一侧的“大德通票号”,这是晋商第一次走出山西,瞄准了周村商埠生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从“乔家大院”走出一个叫“乔致庸”的“银行家”,主要业务就是专营汇兑,经营宗旨就是“汇通天下”,起先就是助力“齐纨”走出周村,从此,那些镖局生意就淡了下来(汇票代替了金银钱币交易,无需护卫)。
   乔家的票号,是中国银行业的雏形,他们也挤进了“世界三大商人”(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晋商)队伍。我们完全可以说是“齐纨”催生了真正影响中国的晋商。
   热钱,有着强烈的嗅觉,总是嗅着可以生财之地而来。这家票号不几年就发展到北京、上海、西安、天津、杭州、广州……乃至内蒙古,走出一条由“周村到城市”的金融发展格局。可以说,丝绸贸易到什么地方,票号的支持就到什么地方。
   拥有财富者,必须体现义务。这也是乔家票号能够开票号于天下的秘密。清成立北洋舰队,票号就捐银10万两,这也成就了乔家的爱国之名。所以“晋商”的概念里,不仅有“商”的日常业务,更有“捐”的慈善之意。得天下之利,还天下之赐。
   因为“齐纨”贸易的扩大,富商和客人喜欢上了周村小吃——烧饼,于是又因丝绸贸易诞生了美食经济,涌现了“天下第一村烧饼”和“周村烧饼”等众多品牌的美食店家,也将烧饼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与丝绸业最配套的印染业,也在周村兴盛起来,使齐纨白绢,生出五彩图案。在清代,织纨的丝绸业手工坊不下三千家,于是在周村大街催生了“支路”——丝市街。有一部电视剧《大染坊》就在这里拍摄,取材也就是大街上的“大染坊”的主人(张丰毅主演)奋斗故事。
   周村靠着丝绸而蜚声,也赢得很多称号。周村丝绸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丝绸名城”,“丝绸之乡”,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周村隶属于淄博市,丝绸、琉璃、陶器,这是被称作淄博文化灵魂的三件套。而丝绸名列首位,可见它对丝绸之路的贡献有多么大。
   几千年,周村人匠心于“齐纨”,用坚守和创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这需要漫长的探索和铺垫。2013年,国家推出了“一带一路”计划,“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丝绸之路”只是一个历史符号,如今,“一带”不断拓展宽度,“一路”不断延伸长度,为实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意义。古老的周村“齐纨”、烧饼,还在一带一路上,展现着不老的文化价值,更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包容、巨大贸易的内涵。
   如果说,周村的丝路是最古老的起点,可能格局已经难以入眼了,但周村创造的“齐纨”文化是不可小视的,它沿着丝绸之路传递到世界,根本用不着“关牒”(通关文书),“齐纨”就是友好的飞笺。丝绸不仅仅是商品,还是友谊的纽带。周村丝路上曾经孕育着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忽然生出一个想法,组织一个采风团,深入挖掘“齐纨”的民间故事,为丰富国家的“丝绸之路”文化做点努力。
  
   四
   手中握着从瑞蚨祥买来的丝巾,体验了什么叫丝滑,爱不释手。蚕作茧,丝由茧出,丝又在齐人手中成华章。我想到了“化茧成蝶”,我确信蝶可飞过海洋,周村的丝绸带着蝶的奋飞力量,也飞往世界。我想到“破茧而出”,最早的中华文明,就是破茧抽丝的过程。哦,周村就是一个茧,不断生出千丝万缕的茧。
   站在周村旱码头前,那道牌坊,就是最初的丝绸之路起点。我要留影。真想返回瑞蚨祥,选一件“齐纨”丝装,却又怕自己花里胡哨的,太显眼。其实,我站在这里,就不在乎外表是否搭配了,我的心,已被“齐纨”缠系在起点上,簇成丝绸之花,我亦心花怒放。
   我的老家荣成,古属齐国。我所在的市区,就有一条河叫桑沟河,有一个海湾就叫“桑沟湾”,听老人说,这里曾是对高丽进行丝绸贸易的一个口岸,是否也是周村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辐射?我想在周村寻根,哪怕找到蛛丝马迹,都让我大惊狂喜。
   站在“丝路”的起跑点上,见证文明交汇的准确信息,心中留住“丝路”的文化符号,让一次文旅之行更有文化的份量。真的是不虚此行。
   站在“丝路”的起跑点上,我忙于记下起点的样子,是为了理解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出发,再出发。
   瑞蚨祥,大染坊——一纨一染,我们的先辈播下人类文明的种子;“大德通”,旱码头——一票一车,助力中国文明抵达世界。
   走出周村大街,我频频回首,心底吟着《丝路花雨》的歌词——
   三千年哟朔风绝唱
   九万里哟心路坦荡
   播下这丝路花雨缤纷绽放
   ……
   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首歌的旋律,我见证了这首歌的最早版本,我更懂得唱响这首歌的底气来自何处。
   我们的祖先,赢在了丝绸之路的起跑点上,身绕纨缟,从未停步。如今,我们的方向更明确,沿着“一带一路”,一路奔跑,扩展了无数条新“丝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曾经的丝路延伸到中东波斯,西亚东亚,远及欧洲的古罗马,如今,远及美洲非洲,世界各地都有一条丝路。文明之路,永远不会断路封路,畅通无阻。
   站在古老的起跑点,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生命的爆发力量,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穿越之旅啊!
  
   2025年6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丝绸之路上,周村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坐标。“瑞蚨祥”的名号藏着古人对财富循环的智;“青蚨还钱”典故让商业图腾与文化意象交织;“齐纨鲁缟”的千年织造史,从商周桑麻到汉唐“课赋”,将东方织物的径纬织进世界贸易版图。当晋商票号写下“汇通天下”的传奇,当《大染坊》的故事在丝市街生根,每一寸的绸缎都浸润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染坊工序都延续着文明对话。如今“一带一路”的号角重响,这座“旱码头”依然以非遗丝绸、烧饼美食为媒,让古老的东方美学在新时代的驼铃声中焕发新生。作者从一“蚨”、一“纨”出发,深度挖掘了一“城”(周村)、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传承,从里周村“丝路”起点,到“一带一路”时代愿景,尽显作者对历史必然的高度概括。真是一篇深度文好,倾情推荐。【东篱编辑:继道后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6-14 15:04:49
  此文可以说是集历史、考察、研究、学问、文采合一体的好文章。一般人无法企及!说实在的,我一时词穷,找不到合适的句子来表达此文的好。留着一读再读吧!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夏祺!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14 15:17:34
  根据湘莉老师的说法,我觉得启发了我,周村大街,尽管路边的屋舍有很多的专项博物馆,我怎么就没有用大街就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来表达呢?是露天博物馆,是从历史走来的博物馆。谢谢湘莉老师的留墨,辛苦了。远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丰!
12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5-06-16 11:13:16
  早就听闻周村,一直无法去探索,而今,再一次从怀才老师的笔下再次领略周村之美,以及浓厚的历史底韵。美文拜读,力荐赏阅,遥祝老师夏安。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16 11:52:22
  谢谢西山老师的留墨。周村是一个最有古气古韵的地方,地方不大,但街市风景特别,值得一览。西山老师有机会去逛一逛吧,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远握,期待西山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