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智者乐水(散文)
一
在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河北沧县的“纪园”里,有三处有水的地方,引起我的特别注意。水,并非这座纪园吸引眼球的所在。在很多游客的眼中,可能都被视为点缀吧,瞥一眼,再无关注。
观水读水,几乎成为古人的文化选择,想想,就没有一个有名气的古人可以舍水而成名的。所以,我也理解了这座纪园建设者的想法了。纪园的主人纪晓岚,是清代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被誉为“一代文宗”,可能那些介绍性的文字,或刻于石头,或写于纸页,或看板叙述,都无法深刻表达一个“智者”的形象和内涵吧,所以干脆就给纪园留出三处“水风景”,让游者赏读自悟吧。
入园左拐,在高墙曲径的一侧,一石刻有“神龟池”三个字。我的第一感觉是,金钱和长寿相比,最好二者兼收,实在要二选一,只能选择长寿了。毕竟,我们的古人早就说了“钱乃身外之物”。但现实里,道理虽很明确,却还是难以选择。
纪园,在这里保留着一池浅水,可能纪晓岚当年生活的地方就有这么一湾水吧,或许没有,都无关紧要了,谁也不会去考证它的有无了。只要有创意的风景,符合人物的精神,那就是真实的。
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讲过鬼魅神龟的故事,但并无“神龟池”的明确记载,且留下迷踪,让我思考吧。
绿草镶边,青砖园墙,投影其间,日影悠然,微风涟漪,一侧院墙边的树木遮了半个池子。水不深,有小而奇的石头,或探水,或站在池岸。但不见龟影,只能靠想象了。或许这也应了古人的“灵龟真隐”的说法。
纪晓岚是清代少见的“清官”,他说,拿了那么多的官俸,再加上时不时撰写个对联,皇帝还有奖赏,日常开销有余。据说,只是遇见好的砚台,手头总是拮据,要花大价钱也必须买下。他根本不在乎钱了。所以,留下这“神龟池”,也是一池清水,应该是映照了他的清廉,智者眼中心底有一泓清水啊。人有如龟长寿的欲望,不为过。
纪晓岚的外号是“纪大烟袋”,烟瘾之大,整个清朝无人可比,乃至后世也无人能出其右。我想到“吸烟有害健康”的话,可在他的身上并不应验,他活了82岁,早就超过了“古来稀”。我不是在证明“吸烟无害健康”的观点。保持心境的清静,廉洁不贪,应该和长寿有关。古人说“贪欲短寿”,的确是真理,并非因无得而诅咒。曹操曾感叹“龟虽寿”,人生无常,而纪晓岚则是真正以“神龟”为寿的人。
池水虽浅,池容不大,足够养心了。这不是“智者乐水”的最好注脚吗?
站在神龟池边,我想起“池小能容明月隐,山高不碍凤凰飞”的句子,心有明月,志存高远,更不会纠结生命到何时而止。一碗水、一盆水都可玩出兴致趣味,何况一池水,智者可于其间激荡出生命的音符。
二
一般地说,名“洗砚池”,可换成“墨池”、“洗笔池”、“泽笔池”等名字,甚至可以唤作“鹅池”,但纪园的这个池子,只能叫“洗砚池”或“墨池”。直到我看了纪晓岚“九十九砚斋”的实物,就明白,他爱砚成癖,没有这“洗砚池”是万万不可的,他爱砚、藏砚、论砚,他的怪癖居然引领了风气。恰好,乾隆皇帝也是爱砚的角色,甚至两人见了好的石砚都要暗自较劲争夺一番。可以说,这一对君臣,有着“以器载道,以砚为友”的共同砚墨观。
君臣的共同爱好,古今鲜见。一方面看出这位皇帝的可爱,更看出为臣的纪晓岚率性和调皮。爱砚的故事和为政无关,却产生一种和谐的政风宫气。尽管皇帝也把他发配到“迪化”(今乌鲁木齐),但还是念着有“砚友”的缘分,三载后又召回。
如今这“洗砚池”题字是“墨池清浅”,因为一代嗜墨的“河间才子”纪晓岚已经作古,有谁还敢在他的洗砚池里弄上一滴墨呢。特别喜欢“墨池清浅”四个字,简直让人的怀古念人之情,翻江倒海,站得恭恭敬敬,不敢有半点濯污化墨的想法了。
洗砚池呈不规则的半圆,面积不大,好像取了一方玉;随形就势挖了砚池,真有巧夺天工之妙。站在池边,投影其中,仿佛自己变成了一粒墨,借借才子的洗砚剩下的墨水,沾点灵感吧。这种融入风景的旅游感觉,得之瞬间。
作为“洗砚池”,可能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的一个“结”,一个难解的“结”,于是,这个“结”不断地紧系,又像会生芽散枝的节骨。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魅力。据我所知,“洗砚池”是王羲之给我们遗留的中华词汇,我曾经到过山东临沂的“王羲之故居”,那里有书圣幼年学书留下的洗砚池,墨色沉淀,池水浣洗着阳光,留给我们的是人文传奇。江西的临川也有“洗砚池”,文豪曾巩曾为之作《墨池记》;绍兴会稽蕺山下也有王羲之的洗砚池;苏轼故宅也有“洗砚池”;河南许昌也有钟繇的“洗砚池”;元代写《墨梅》的诗人王冕家也有洗砚池,有诗为证:“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想,真的不必去考证哪儿才是真正的王羲之洗砚池,王羲之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练字成圣的精神,只要是从事书法创作,勤于笔墨的,都有自己的洗砚池。有意思的是,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老家山东诸城逄戈庄(现属于高密)也有洗砚池,题字正是刘墉好友纪晓岚,有“淄水石含密理,小口君赠纪子”字样佐证。这让我有些不解,他们是文友,书赠相酬,应该是正常的交往,为何这刘墉就没有给纪晓岚题一个“洗砚池”的字呢?这种希望对等的想法,让我到底还是觉得偏狭了。突然想到这大门门楣上的“纪园”两个字就是刘墉留墨啊。
天下的“洗砚池”之多,简直成蔚为大观。真正传承书法精妙的不是那些各样的字帖摹本,而是不约而同地看上了“一池墨水”这个概念,或者说是意象,为什么?读曾巩的《墨池记》我找到了一个答案,他说“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是啊,那池墨水,是靠勤学精修而有颜色,这才是书家以至于其他领域的先锋人物所崇尚的理念。
站在纪晓岚的“洗砚池”边,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纪晓岚不能自己给自己题一个池名,甚至那些门联,怎么就没有留下他自己的呢?当然,纪晓岚很长时间住在北京,老宅也几经变迁,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沧县老宅。乾隆皇帝曾评价他的书法“圆融婉转,平和润丽”,并口称是贺寿题字的首选之礼。可以说,皇帝这么一宣扬,简直就代表了清书法的主流审美和修养标准。后人有很多猜测,认为纪晓岚一生低调,不事炫耀张扬。史料无这方面的记载,但仅此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揣度的理由的。“洗砚池”三个字,尽管是一种简单的命名,但足以看出是对主人书法精神的肯定。当然后人恢复纪园的样貌,并非出自纪家的初衷了。我想到刚刚参观过的纪晓岚的“九十九砚斋”,一生嗜砚成癖,作为规模,超过了古今多少书法家,他更值得拥有一个更具规模的洗砚池,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纪晓岚的洗砚池的格局。
我默默地为纪园洗砚池留下一联——
千管百砚装四库
半亩一水洗砚池
笔下千里月,砚洗一池云。形式上的洗池,在纪晓岚心中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志在汇纂华夏古今文字精华,给历史留下一个集大成的“四库”,怎么有闲心照看那一湾洗砚池呢。闲情小趣,为他不取,后人也只能挖空心思为他在历史上笔墨涂过的痕迹留下纪念。无可厚非,终成一景。
智者乐水。纪晓岚堪称。所以,给他留下一个洗砚池,我觉得他再怎么言辞犀利,也无法否定后人给他的这个纪念物吧?智者乐水洗砚,吾辈临水洗心,从一池水看文化渊源,洗却浮华之念,勤奋学习,也是向成为智者的方向的努力。纪晓岚于此洗九十九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洗砚,书写方式大变,敢问自己敲坏了多少个键盘?历史和名人,都是一面镜子,做一个真正懂得历史,能够和名人对话的游者,才感到入园脚步的沉重,踏园寻访的意义之大。
三
能够称得上最有规模的风景在纪园西北角的“春帆湖”,不要觉得有个“帆”字,那“载帆”的水面就要很大,海阔才可凭帆舞。其实,春帆湖就像乡村里的池塘,两三亩大小而已。其实,这湖是为了装得下纪晓岚而开掘吧?纪晓岚,名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故名。这是一个人的水,一个名人的海。人生莫嫌舞台不够大,心可不断拓展自己的舞台。从名不见经传的崔尔庄,到清廷皇宫,一路春光,一路扬帆。
湖中一亭,绕亭仰目,却找不到亭子的名字,哦,既然有湖名,湖中亭就是“春帆亭”了,再多个名字岂不是多此一“名”?于是恍然。
这座亭,是清代仿古式样,该有的装饰,都有。四角翘檐,黛瓦覆顶,花纹瓦当封檐,四根龙脊,流线抛物,每根龙脊上驮着两个威武的狮子,前边还有一个人物骑狮的雕塑,来不及读出这个造型的文化含义,只能作为风景从眼前流过。四根亭柱,赭红颜色,古色古香。进入亭内,举目内饰,彩云花卉,柳绦桃枝,水墨写意,兰草奇花,不一而足,满满的中国色彩,盈盈的古风画意。亭下正中,一头赑屃,举首卧伏,我在河北正定开元寺见过巨型的赑屃,这是蠵龟的别名,就是今人所说的神龟,它是力量强劲的神兽。怎样解读这赑屃置于亭内的意义呢?我觉得,这是神龟的另一个作用——镇水,这是敬畏和祈福。一代名儒,赐福沧县,化作力量,镇守一方宝地,完全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畏水而敬水,多么矛盾,这恰恰是智者的态度。纪园将水文化纳入其间,不仅是为了创造北方的山水田园风景,更重要的是表达对山水的深刻理解。
亭檐横楣,各有吉语,我逐一记下。
弥有别趣,遥情高韵,风日暄妍,水墨湖光。亭的四面风景各异,亭如画轴,辞文字丽,诗韵流泻。诗意,永远是游园的精彩看点。我的这种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当我走出纪园,跟门口售票处的一位老者闲话时,他告诉我,这是他和沧县纪晓岚文化研究会的同事们的手笔。原本的纪家园地是没有这些的,但为了表达纪园文化,就设计了这些,是根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提取的,怪我没有阅读这部书,只能算是看了个热闹吧。
再次返回,我根据老者的提示,联系纪晓岚求取功名为官升迁的历史,对通往春帆亭的水中曲廊有了文化解读。
曲廊架在湖面上,廊身和栏杆,是一色的汉白玉,入廊的小径,怪石路边,狭窄曲折,陡峭难行,漂在水上的曲廊,斗折蛇行,有九曲之趣。
纪晓岚曾自述人生,写过一句诗“生死书丛不老泉”,他31岁时,取得进士二甲第四名,之前一直在苦读寒窗。那些堆叠在入口小径两侧的怪石,原来是书本的象征,应了“书山有路”的文化表达,但书山容易让人畏惧,只有苦读的人,才可开辟一条山路。但这条山路不是通往山巅,倒是成了进入江湖的入口,但他又是希望走出江湖,他有句曰“哪堪终老困江湖”,沉浮江湖,可能是很多人的人生样子,但纪晓岚入得江湖,又出得江湖,这些经历,的确给我们很多人生启迪。江湖很深,唯读书可自由出入。
智者也不可能不入江湖,江湖也考验着智者的真伪,游弋于江湖,不被江湖之水吞没,于是才敢说“智者乐水”的话。无疑,纪晓岚的一生“浮沉宦海如鸥鸟”,但他可以江湖击水,可以翱翔江湖,足以让我们获得人生榜样的力量。他总结自己的宦海经历说“君子不党”,意思是不结党营私,更是他的江湖经验之谈。入江湖,而不入某帮某派。不能不说,纪晓岚是深谙水性的“清官”。
中国哲学的本源不是宗教,而是山水自然。智者乐水,不仅是一种趣味的表达,更是从水汲取生命哲学的一种提示和总结。
纪园,是一人之园,更是留给后世人的人文情趣的大众游园。请记住,入园观水读水,为自己补上“水文”一课,让自己成为生命的“智者”吧。
纪园“水深”。二池一湖,收藏一代智者的人生智慧。
智者乐水。我非智者,游园时曾临水掬水,也算独得一份水文水韵了。
2025年6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当我随作者的文字来到河北沧县的纪园里,水并非主角。我如游人匆匆掠过那些浅池小湖时,作者却如考古学家般俯身凝视,于三处“水文”中掘出了纪晓岚的生命智慧。这趟游园之旅,遂成了一场与古人灵魂的深度对话。作为读者的我受益匪浅。
纪园之水无声,却流淌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当游人懂得驻足凝视,那些浅池小湖便成了映照历史与反观自我的明镜——于此间,我们终能领悟“智者乐水”的真谛:非为戏水之欢,而是向水学习那种深沉流动的生命姿态,在喧嚣尘世中为自己辟出一方明澈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