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南溪金氏功名录(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南溪金氏功名录(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206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发表时间:2025-06-16 06:22:32

从南溪古寨《金氏家乘》中发现,记载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匈奴王室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了。金日磾为金氏始祖,降汉后,汉武帝时,官拜侍中,封秺侯。汉昭帝时为顾命大臣,死后,汉昭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陪葬茂陵。是金氏家族史上最显赫的人物。唐末,金延烈登唐进士,官至新安别驾。也是家族史上最炫耀的人物。
   汉唐时期,匈奴民族的后代,就已经融入了国家体制,仕途上的待遇,已经说明匈奴人的人权得到了保障。
   黄巢之乱,金延烈曾孙金侨带家族躲到建德南溪后又躲进深山“鹰鱼坑”,经历十代后折回南溪,至今逾越千年。
   元朝末年,金省二率家族从“鹰鱼坑”下山后,在南溪开枝散叶,开启新纪元。放下弓和箭,拿起锄和镰,全面拉开农耕序幕,有了田地,有了粮食,生活逐渐稳定,金氏加速发展起来。家族鼓励后辈们读书习文,崇尚科考,来改变命运。
   金璧,南溪金氏第六世祖,明永乐年间,九品初授将仕郎,后升授登仕郎。是南溪金氏入仕首位出任公职的族人,南溪金氏上下备受鼓舞。自此,人丁开始兴旺,博取功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正统十一年,第七世金振,任江西护卫,廉而干练,勤而朴素,诚一时豪杰之士,赢得社会好评。
   金氏文风益炽,追求功名日盛,家族还制定了奖励制度。获取功名,光宗耀祖,以取仕级别予以资助考试盘缠,给与银两奖励或粮油奖赏等。聚族大宴、会堂表彰、宗祠开戏以贺。至今还留有“登科蹄印”。即族人为贡生修建了一条石铺“科考路”,族人敲锣打鼓十里相送。贡生骑在马上,昂首挺胸,踏出了深深的马蹄印。便称为“登科蹄印”。每一个匈奴后裔,每一个金氏男儿都希望从这条路上走出来,都希望在这条道上留下登科马蹄印。
   金氏家族出现高聘名流来辅导子孙的现象。明进士倪柯,就是请到金家的私塾先生。为功名之路打造坦途。第十一世金鸣朝,万历甲年科乡试乙榜,崇祯辛末铨授松江府训,甲戌又升授四川汉州学正。最兴莫过于第十二世。人文锐气,跻身仕途者众,获取功名者多。金氏族人自豪地说:“吾族于邑中号称诗礼,自先世至今,数百年衣冠贤豪不乏。”嘉庆、隆庆、万历年间,是南溪金氏发展的最盛时期。金文器、金可器、金仁器、金锐气、金精器、金仕器、金命器、金规器、金孔器、金钧器等,一串闪烁的名字,像天宇之星星,照亮金氏上空。其中金精器,清正五品,升授奉政大夫。金规器,万历甲午乡试第一,清从五品概授奉直大夫。金钧器,顺治丁亥年铨授英山县司训,顺治年间,另一入仕的是第十三世金学致,顺治辛卯年恩选廷试,钦授知县。
   明末左良玉兵祸,给金氏打击很大,金氏一时沉寂不兴,仕途不畅,引起宗族焦虑。乾隆十四年,由第十五世金作韶牵头,联合金延章、金持敬等八位有影响的族人,成立“培元会”,期以振兴金氏族运。“培元会”督促宗族子弟问学,设置奖学金,凡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者,均按科考的等次和功名的等级给予不等数额的资助和奖励,期望宗族“凡读书者承兹培养,务各刻苦研练,纸窗篝火,旦夕揣摩,遇大小试,定期拨帜先登,勿负祖宗并合族至意”。在这种举族督学的体制刺激下,南溪金氏的气运有了起色。
   第十六世金持敬、第十七世金缄、金晋侯等,就是直接的受益者。最典型的是金晋侯,自幼聪慧,爱学,孝敬父母。十三岁时父亲染疾,不久撒手人寰。由此,耽搁学习肄业,被保送国子监就读,若国子监期满就能获得官职,偏在这时,闻母亲得病只好回家,精心服侍母亲。母卒,在家守孝九年后才返京补职。“推升博士;甲寅。京察一等,复奉上宪保举,练达勤慎,擢升(钦天监)中官正,例赠奉直大夫”,这是科举之外皇诏特定的“奉直大夫”。之后,乾隆皇上亲赐“大夫第”匾。(该匾及诏书仍在晋侯公后人金延照家里)横匾挂在晋侯府上,成为金氏家族的骄傲。
   金风楼,少即好学,禀性聪明。然而,命运不济,乡试之年“惜精神失调,传染眼疾”,失去机会而未能中举。因经营致富,富甲一方,捐资朝廷获四品,是金氏家族又一名科举之外获得功名的人。他乐善好施,凡修桥修路他都踊跃捐输,成为家族行善的典范。
   民国之后,战乱频仍,仕途受阻,功名录搁浅。直到解放后,金氏气运又开始回升。尤其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取的大中专学生不计其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取功名的莘莘学子,挤满了仕途。
   南溪古寨,是一部金氏家族匈奴后裔坎坷曲折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匈奴后裔追求功名积极向上的奋斗史。
  
   2025年6月13日写于梅城
  

共 17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文笔墨凝练,小巧别致,言简意赅,作者对南溪金氏一族做了全面深入的查阅了解,形成第一手资料,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与感悟,落墨成篇。金日磾为金氏始祖,降汉后,汉武帝时,官拜侍中,封秺侯。是金氏家族史上最显赫的人物。唐末,金延烈登唐进士,官至新安别驾。也是家族史上最炫耀的人物。金延烈曾孙金侨带家族躲避战乱,经历十代后折回南溪,至今逾越千年。从元朝末年至今,无论遭遇战乱兵祸还是幸逢盛世,金氏一族始终秉持鼓励后辈读书习文,崇尚科考,求取功名。至今还留有“登科蹄印”。该家族设置的奖学金机制,对学业有成者、博取功名者很是受用,对家族气运有提升。该家族后辈中有孝心感天动地者,得到科举之外皇诏特定的“奉直大夫”。之后,乾隆皇上亲赐“大夫第”匾。还有一位因经营致富,捐资朝廷获四品,是金氏家族又一名科举之外获得功名的人。他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成为家族典范。现今,金氏一族依然光耀门楣。文末是对全文高度的总结,直击主旨。好文,构思新颖,结构紧凑,作者娓娓道来金氏家族匈奴后裔坎坷曲折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匈奴后裔追求功名积极向上的奋斗史。史料翔实,引经据典,语言简约生动,表达有力,启人遐想,金氏一族历千年仍兴旺不衰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崇。大赞文笔,力荐赏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6-16 06:28:07
  该文构思新颖,结构紧凑,作者娓娓道来金氏家族匈奴后裔坎坷曲折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匈奴后裔追求功名积极向上的奋斗史。史料翔实,引经据典,语言简约生动,表达有力,启人遐想,金氏一族历千年仍兴旺不衰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崇。小巧精致的文章,耐人寻味!问候吴老师创作辛苦,谨祝夏祺文丰!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6-16 07:56:51
  老师这一组系列文章很有深度与见地!匈奴后裔的奋斗史!是曲折而顽强的抗争!文字详尽,叙述恳切!好文拜读!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6-16 08:18:33
  香香老师好!拙文得到东篱大师级的编辑编发,感到莫大的荣幸。编按写得精粹极致,给拙文增色。南溪古寨采访了多次,那里就像一座宝藏,每次都有收获。被称为大山深处匈奴的最后一个部落,值得了解、研究,匈汉漫长的斗争史,推动着中国的进程。由于时光的侵蚀,或认为摧残,只留下零零碎碎遗迹的碎片。我们只有利用碎片,努力还原当初情境,谢谢香香老师!祝夏祺!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16 08:38:25
  功名,始终和进取两个字联系。匈奴民族怎样融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从文章可见。吴老师最近的文章不断考证匈奴南溪一支的人文发展,写得很深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概念,在文章中有这样的历史学术性表达。同时,匈奴族,始终坚信并走科举取士的道路,族人之中,为官有成就者数代不断,形成了真正的耕读文化,放下刀剑弓箭,改变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和平生活,匈奴如今已经完全融入汉族社会,保留着特殊的民俗,同时又几乎难以分辨出民族。中华大国,之所以久盛不衰,各民族的努力,不可不见。吴老师的散文,给我们很多有深度的思考。怀才抱器留言,问候吴老师夏祺。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6-16 09:13:03
  民族的融合从文化开始,匈奴最初没有文化记录,古人有称其为蛮族,许多有关匈奴的记录都是汉族记录,尤其绵延的战争史。匈奴祖先降于汉是明智的选择,家族鼓励后辈走科考之路,也是明智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千年血和泪的教训。感谢社长精彩点评。祝夏祺!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6-16 10:53:27
  老师的文虽然短小,但让人对金氏家族的发展和传承一目了然,同时学习到南溪古寨的斗争史和奋斗史。内容丰盈,启人深思的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6-16 16:18:20
  韩兄好!感谢你的关注并精彩留墨。问好韩兄,祝夏日快乐!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6-16 15:19:12
  老师写了不少有关匈奴的文,各有各的特色,篇篇都精彩,千百年来金氏一族,越来学繁荣,他们有许多经验都值得学习。很美的文,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6-16 16:20:41
  红花老师好!感谢你的精彩点评,对匈奴的研究要持续到十月。问好老师!祝身体健康,夏日愉快!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6-17 14:18:25
  从吴老师的“南溪系列”来看,吴老师对匈奴真的是下了功夫,没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夫是很难成就如此篇章的。好文。点赞!遥握问安!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