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窑洞人生(散文)

精品 【东篱】窑洞人生(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20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6发表时间:2025-06-16 07:19:37
摘要: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以地坑窑洞为代表,故乡人将掘穴而居演进到极致。窑洞不仅是遮风挡雨、安放身心的居所,更是上演人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舞台。尽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故乡人大都走出窑洞,住进红瓦砖墙的平房或钢筋水泥的楼房,窑洞日渐式微。但窑洞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仍然常常出现于我的记忆深处。

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以地坑窑洞为代表,故乡人将掘穴而居演进到极致。窑洞不仅是遮风挡雨、安放身心的居所,更是上演人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舞台。尽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故乡人大都走出窑洞,住进红瓦砖墙的平房或钢筋水泥架起的楼房,窑洞日渐式微。但窑洞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仍然常常出现于我的记忆深处。
   矗立深厚的黄土之中,弧形拱顶,拱形门洞,宽度、高度三米有余,进深十米左右,这大约就是一孔窑洞的基本数据。若论面积,相当于一间20到30平方米的房间。而支撑这居所在大地屹立不倒的,不是砖石木材,更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深厚而质优的黄土。所以,走进一孔窑洞,你其实就是走进了黄土内部,放眼四周,除了黄土再无一物。这种与大地浑然一体的居所,充分吸收了地气,凝聚了地脉精华,呈现出冬暖夏凉、低碳环保、抗震性强等特点。
   昔日老家人居住的多是在地面向下挖掘一个方形深坑,然后在坑壁四周挖掘窑洞,形成一个类似四合院布局的院落,这叫地坑式窑洞。还有依山坡或土崖挖掘、窑前有开阔场地的靠崖式窑洞。另外,还有一种用土坯或砖石砌筑于开阔土地上,独立于山体或崖壁的窑洞。
   故乡缺水更缺林木,连一些地方随处可见的石头,都深藏于沟壑和山岭深处,唯一不缺的就是土层深厚、质地均匀的黄土。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年代,唯一能找到的栖居形式,就是挖坑掘窑,并在力所能及之下,力求将这样的居所修建的更科学、更敞亮、更舒适。
   挖建一院地坑庄子,虽然无需准备木石砖瓦等建材,比盖一片土木结构的房子省钱,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境好一点,经济上有点承受力的人家,都要请一些有技术、有力气的匠人集中施工,修建一处庄院快则几个月或半年就可完成。而那些家里男劳力多或者生活拮据请不起匠人的人家,则利用农闲时间,一家人像愚公搬山一样,一点点地挖、一点点地搬,修好一处地坑庄院最快也得一到两年。我二伯家的新庄子,就是在二伯的带领下,几个堂哥、堂弟利用农闲时间,一点点挖掘的。挖好后,我二伯和老二、老三搬了进去,而老大一家还是留在了老庄子。
   地坑窑洞虽然受条件所限,显得昏暗不够敞亮,甚至有些土气,但老家的人们同样爱美、追求美,并创造着美。如果你去过我的老家,你会发现许多人家的地坑庄院里,都建有或大或小的园圃,里面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有些庄院里的花木经年久月,不仅蓊郁葱茏,看起来赏心悦目,个别树木还会冒出地坑院子,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丛绿荫。
   对于窑洞里的美化装饰,在物资匮乏、生活拮据之下,人们除了用草泥抹窑洞内部及窑口墙面之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旧报纸裱糊窑洞的墙壁。每到新年来临之前,村上大队、学校里积攒的旧报纸就成了抢手的宝贝,许多人家拿来将炕头及箱柜之上的窑墙裱糊一番,再贴上几张当时最普遍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宣传画,使昏暗的窑洞多了几分亮丽色彩。更有家里儿子结婚,给新人居住的窑洞吊顶的,将弧形的顶变成平面的顶,再糊上白纸,贴上各种彩纸,在当时的条件下算得上时尚而喜庆的装饰。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痴迷上了画画。新年之前赶集时,从供销社买了一幅反映“农业学大寨”的宣传画,又买了纸、铅笔和水彩颜料,回家后贴于墙上,整天照着画描摹。最后画成啥样已经记不清了,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调色。
   故乡的人出生时呱呱坠落于窑洞的土炕,一生不过百年的岁月里,忙忙碌碌休养生息于窑洞之中。一些窑洞不知住了多少辈人,窑顶已经被生活的烟火熏得乌黑发亮,我外婆家的主窑就是这样。从我能记事起,外婆就一直住在这孔窑洞里。她在这里养育了我母亲、小姨和六个舅舅,可谓子女满堂、劳苦功高。除了这孔窑洞,从外婆家的地坑庄院,向外走过一个胡同,出了一道门就到了前院。前院是开放式的,一条土崖上挖掘四孔窑洞,并在窑前筑了土围墙,墙外是一片荒原,遍布着庄稼和一些荒草地,再远方就是沟壑。
   有一年因连续阴雨天,外婆居住的窑洞后面被积水浸泡而一度塌陷,站在窑里,都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母亲和舅舅们多次劝说外婆搬家,外婆说什么也不愿离开住了几辈人的地方。后来,几个舅舅找来一堆打墙的圆木和几把石锤,从较远的地方拉来一车车黄土,一点点又把塌陷的地方补了起来,只是窑洞比原来小了许多。这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问题,外婆在那孔窑洞里直住到离世。至今,我的耳畔还常常回荡着舅舅们修窑时,那一声声石锤夯土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外婆那富态慈祥的笑容。
   人们都说窑洞“冬暖夏凉”,没有住过窑洞的人对此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儿时贪玩的我,即使在酷热的夏日,也常常与伙伴们疯跑于烈日之下。玩累了,汗流浃背地回到家里,在窑洞铺着竹席的土炕上一躺,不大一会儿身上的汗水就会消散。那滋味比在城市的楼房里吹空调舒服多了。到了冬日,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不论何时,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既没有暖气、也没有取暖煤炉的窑洞里,只要坐上热炕头,一会儿暖流就会涌遍全身,冻僵的手脚也暖和了、灵动了。
   打记事起,我儿时生活的大多数场景,几乎都和窑洞有关。窑里的光阴比别处要慢些。早晨的太阳斜斜地照进窑口上下的窗户,在地上和炕头照出金箔般的菱形图案,尘埃在光柱里跳着细碎的舞。我总爱趴在炕头的窗沿上,看窗外核桃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快到正午的时候,阳光随着跳动的尘埃,慢慢地消失在视野里,退到了室外,最后消失在庄院的女儿墙上。到了月朗星稀的夜晚,月光从窑口顶上的窗户照射进来,先是在窑内的地上撒一方银辉。等到半夜醒来,那银辉已经越过了灶台,落在炕沿。朦胧中,祖母还在月光和灯光里,摇着手中的纺车劳作。我神伸懒腰,似乎要伸手抓一把月光,继续进入未完的梦乡。
   这些情景,在我以后的人生岁月中,总是反反复复地浮现于脑际。
   对于昔日故乡的人们来说,一生的光阴,就是这样在窑洞的日月轮转中度过。窑洞即人生,人生亦是窑洞。我的祖母、外婆以及那些早已远去的先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窑洞中养育儿女、休养生息。他们一生的喜怒哀乐,经受的艰辛、劳累甚至病痛,都深融窑洞的每一寸黄土,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与日月同在。
  

共 24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窑洞,故乡人将掘穴而居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地坑窑洞便是这智慧结晶的代表。它不仅是遮风挡雨、安放身心的居所,更是上演人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舞台。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随着时代发展,窑洞逐渐被平房、楼房取代。但那黄土筑就的窑洞,以及窑洞里发生的温暖故事、生活其中的亲切面容,却深深烙印在作者记忆深处,成为乡愁印记。文章以细腻笔触,带我们走近窑洞,从窑洞的建筑结构、建造过程、美化装饰;从外婆守护旧窑的执着,到儿时窑洞里的温馨日常,展现了窑洞与故乡人血脉相连的关系。在作者笔下,窑洞不只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情,诠释着“窑洞即人生,人生亦是窑洞”的深刻内涵。这篇文章让人了解窑洞文化,唤起心底那份对故乡与往惜岁月的怀念 。一篇感情真实、朴素无华的怀旧佳作。【东篱编辑:继道后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6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继道后裔        2025-06-16 07:24:39
  窑洞、平房和楼房都是人们生活的居所,都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人生故事。然而,作者对窑洞的记忆却格外清晰深刻。我亦如此,唯有故乡老屋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常挂心间。这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怀旧,懂得铭记初心,不忘本源。拜读学习,祝夏祺!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08:34:51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顺祝夏安!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6-16 08:00:55
  窑洞是我所不熟识的!平时只是在影视作品里见过,却只是皮毛!老师笔下的窑洞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这里有难忘的亲情以及乡情!文字深沉隽永,好文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08:35:45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顺祝夏安!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6-16 09:22:24
  窑洞,掘穴而居,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是故乡人的智慧。窑洞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喜乐哀愁。随着时代的发展,窑洞已被平房楼房取代。生活方式发生彻底地改变。窑洞成了绵绵的乡愁。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夏祺!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22:34:29
  谢谢老师的精彩评论,问好老师,顺祝夏安!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16 09:52:12
  见过,但没有住过。窑洞,是西北一带的居所,更是智慧。聚穴而居,是古人的方式,一直传承,真的是一个奇迹。作者的窑洞散文,行笔简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窑洞的知识,文章里外婆的窑洞,写出了难离故土的感情。下次如果到陕西旅游,我想选一个窑洞民宿住一晚,体验一下滋味,可能和胶东半岛的海草房差不多吧?窑洞,也是生命的摇篮,很美。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22:36:39
  谢谢老师的精彩评论,希望老师能有居住窑洞的美好体验,顺祝创作快乐,一切安好!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6-16 15:37:39
  窑洞,南方的我从来没见到过,看老师的文长了不少见识。冬暖夏凉的窑洞,住在大地的中心,可能光线要差一点,但接地气,有地温。乡愁浓郁的美文,学习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22:41:03
  谢谢老师精彩的评论。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南方也不适宜挖掘窑洞。现在住窑洞的人是愈来愈少了,可见窑洞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正像老师说的,首先是采光不行。顺祝老师夏安!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6-16 19:52:44
  看了老师的文,长了知识,也对去窑洞住上几个晚上更加向往。我觉得,窑洞,绝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面有广大劳苦群众的智慧。老师文笔扎实,叙述沉着,感情饱满,感悟精当,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佳作。拜读学习,顺祝老师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5-06-16 22:43:29
  谢谢老师精彩评论对窑洞的赞美,顺祝创作丰硕,一切安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