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端午节补遗(散文)

精品 【东篱】端午节补遗(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620.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8发表时间:2025-06-19 09:04:57
摘要:端午是文化,多少年只顾吃粽子,差点冷落了老家人过端午的那些习俗。端午节过后,我写一篇“补遗”吧

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观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传统项目。粽子,在端午这天,成为我们华夏民族最统一的节日美食,是标配,是最亮的饮食文化符号。
   自西晋时的三吴“角黍”,演变至今的粽子,跨越千年,成为最丰富的历史味道。我所在的胶东半岛,距离粽子的原初发源地远,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衍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习俗,是主流文化的分支旁系,也别具风情,多无系统介绍,我补遗留存。
  
   ◎扎五子
   这个名字,对于习俗之外的人而言,简直就像天书。“五子”是五彩的意思,可能是胶东方言在传说时演变,按音韵学解释,无法找到这样说的根据。“扎五子”就是取五彩丝线编成一个手环,手环上还可佩上五彩流苏,系在孩子的手腕处。
   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端午前几日就可以“扎”,到端午后何时取下,也没有规定。我母亲对此最讲究,年复一年不拉,隐约记得我小学低年级还一直“扎”着。母亲说,扎了“五子”,念书聪明,她实在也讲不出道理,她对这类因果关系从来说不出道道,但只要是有对孩子好的寓意,她都坚持着。可能唯有如此,即使孩子不成器,也无悔。“望子成龙”的愿望,在她那一代人心中,就是一道符。
   我记得,那些丝线,都是母亲冬天纺棉线时就准备好的,团成五扎,放在她的小笸箩里,待第二年秋天,上山采叶,染成各色,名曰“五子”,约略记得,有茜草、蓼蓝之类的,记得请的是栀子花干枯后可染黄色,用桑葚染紫色。那些色染都不鲜亮,只是能够区分而已。“五彩”,也并非今天说的五种颜色或象征性的多彩。编成手环,有的是不编绳,只在线段上系上几个点,有的是编织成绳,很好看,接近手饰品。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汉代《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如此说来,我老家的“扎五子”也是传承了古文化,是以此来驱妖避邪的,我的乡亲直接说是为了“好养”,那时的孩子,成活率不高,医疗条件差,一个母亲生孩子,总有几个是夭折,在每个母亲的心中是一生的痛。不甘“生死有命”的无为之说,希望能以扎五子这样的美好愿望,福佑孩子长大。
   何时摘下“五子”手环,是很讲究的,日子不能固定,但等端午之后的一场雨为最好。都是母亲牵着孩子,到水渠或小河,将彩绳摘下,仍在水里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疾病、忧愁……
   母亲说,这些就不要去记住了,送走就可以了。母亲最忌说不吉利的事。虔诚向好的生活态度里,多少有几分禁忌,我老家有一个词叫“伤天”,一切悖于常理的事情,都是“伤天”,这是曾经时代人们的顺应自然观。
   说起“五彩”到“五子”的演变,也不完全是方言使然。
   据我所知,还和“五子登科”联系在一起。这“五子”是指饺子、蒜子、粽子、鸡子、蒿子。这“五子”都有寓意。
   “饺子”是“教子”的谐音,意思是把良好的家风传给子孙。“蒜子”是“算子”的谐音,寓意是精打细算,过好日子。“粽子”,是“种子”的谐音,希望颗粒饱满,风调雨顺。“鸡子”是“吉子”的谐音,取其吉祥如意。“蒿子”,是“好子”的谐音,寓意是前途美好。过端午这天,除了“蒿子”不能吃,其余四样,都要吃。
   端午节,吃的很讲究,简直成了一种民俗化的宗教仪式,虽不能归于主流文化,但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着人们的节日文化。
   我想起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迷昧与保守》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端午文化,体现了宗教的特点,但却化作“经世致用”的民俗思想和愿望,成为生活的美好方向。如果把“端午”拿来和宗教的“斋日”比较,“斋日”更狂热,持戒更严;而端午则是平静,更显内敛。这一特点,是由华夏文化自身决定的,内涵胜过形式。
   仔细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扎五子”的情境还恍若眼前,写到这习俗,我不自觉地伸出左手,却母亲不在了……
   但愿吉祥,争取成才,好好做人,过好平淡的日子,不断播种希望的种子,这些文化,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要求,和最好的样子,不要说,曾经的孩子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一点也不少中华文化的熏陶,这些文化基因,就这样在传统的乡俗文化中一代代传承。
   又到乙巳端午节,母亲早已去世,我只能伸出手臂,仿佛还有当年的彩绳光圈的影子。重温那时情境,是苦痛,也是安慰。
  
   ◎插蒿草
   艾草是一个植物科属(菊科,蒿属)名称,包括很多种类,我的老家统统叫作“蒿草”。
   胶东的蒿草品类也不少,像茼蒿和茵陈蒿,还可以入药。春三月,胶东人开始“采蒿”,可以抵得住那个蒿味的,干脆包“蒿包”尝鲜,一般是采摘嫩的蒿,掺入米饭,吃个“蒿味”,当然,也有清热利湿、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插蒿草所用的蒿是常年老根春发的蒿梗,到了初夏,蒿味甚浓。在地堰边、沟渠里、山路边,都有成片的蒿草。蒿叶狭长,薄而轻软,叶面绒白,边缘呈锯齿状,薅一把,有绿液沾手,蒿草味儿喷香,有食欲感。到了端午节前,蒿梗尚嫩,手掐可折。胶东人一般提前几日,趁着到田里劳作,顺便采折,回家晾干。我们孩子,都是趁着放学,在父母的提醒下,赶去田野采上一捆。据说,最好是端午早晨去采,日出前悬挂门楣最好,可能是为了保持新鲜和药效。
   老家老式街门都有门当,一般人家就是两个户当,取蒿草三五根,扎紧,系于门当。蒿草根部倒悬,据说,这样,才形似悬剑,驱邪避灾的效果更好。虽无古希腊传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的来历,但也在于表达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有在门框边插上蒿草的。我还记得,我们小孩子顽皮,到了高兴时,母亲提前包了粽子,都会奖赏一下,折蒿草就来劲,甚至用蒿草编织成蒿草环,套在门当上。大人看了皱眉,转而也笑,可能是并不合乎礼俗,但也无可厚非。后来读书得知,在南北朝时期,还有挂“艾人”的说法,我想,可能是从道教的“钟馗捉鬼”而来吧。在秭归,人们祭奠屈原,是将粽子和艾草一起投入江中,也是为了驱赶蛟龙水兽,为一代伟人护佑航程。
   也有的人家是折桃枝插在门框边。后来知道,在道教里,桃树是神荼、郁垒二神镇守的仙境之木,也能驱鬼降妖。那时,庭院极少栽桃树的,桃树在村的果园里,折桃枝,是奢望。我们还猜测过有些人家的桃枝是哪里来的……
   中华文化,一直在不断演变,可能每一个做法,都可溯源,这应该可用再生性来解释。
   不管是悬于门当,还是插在门框边上,都是给家门设计一个“药气屏障”,当然,如果有剩余的“五子”(五彩丝线),就用丝绳系住,家门就有了装饰感,出入都觉得很来精气神。我听说,也有单双根数的讲究,可能双数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圆满的寓意吧。象征性的实用,追求审美,这也是中国文化礼俗的特点。
   还记得,有的人家没有插蒿草,我们会沿街去看,给他们插上蒿草,也把祈福的愿望送给他们。当然,我们也有了“做好事”的材料,班级或小组总结时,不至于挠头皮胡诌。
   端午节过去,蒿草也晾干了,一般收取下来,挂在闲屋的壁上,到夏天夜晚乘凉再拿出来点燃,用以驱蚊。不过,蒿烟的浓度不够,我们小孩子都会跑到村外去弄一些,也得到大人的夸奖。
   端午之后,我母亲还摘香蒿叶做香包的填充物。我记得母亲给我戴过,系于上衣扣子上,不过,红红绿绿的,男孩子不喜欢,感觉不自在,就只在家中戴一阵子,上学可不敢堂而皇之地戴,生怕同学盯上说风凉话。
   工作期间回老家,曾在老屋翻箱倒柜,还看见过一只香包,没在意收藏。
   多少东西,经历过岁月,一旦留住,岂不是古董级的纪念?好在我们还留住了记忆,记忆,就像一粒种子,在心中开着昔日的花。
  
   ◎拉露水
   可能这个习俗,只属于我们那一代人。尤其是我,从小体弱多病,母亲更在乎这个礼俗。
   按照传统文化,古人认为,五月五是“九毒之日”,属于阴阳交接的日子,灾邪之气,瘟疫之侵,此时最甚。所以,在插蒿草这个仪式之外,大人都要早早叫起孩子,都要换一套衣裤(浆洗好的,不像过年要穿新的),赶着孩子到村外的野地去“拉露水”。
   拉露水,必须赶在太阳没出之前,出门前不要洗脸。当然,过端午的头晚,也用不着洗脚睡觉。拉露水也不用穿袜子,穿一双解放鞋即可。务必带一条毛巾,最好是白色的。
   最好是找到一片长得茂盛的蒿草地,之前已经盯上,不然会找不到,而且家里孩子多的,会占据一大片,那就要往远处赶。端午节的大早,可以说漫山遍野都是孩子们的影子,还有趁着相聚,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好在这期间是没有什么讲究的,不必担心犯忌。
   要先用手扑打露水,反复洗脸洗耳朵,一遍不行,还用毛巾拉流水,连脖颈子也要擦好几遍,要知道,平时洗脸极少洗脖颈子的,母亲都是反复叮嘱,回家还要检查效果的。据说,用端午日蒿草上的露水洗脸洗眼洗耳,人会变得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疾耳疾。所以,孩子们都很虔诚,很认真。那时,孩子得红眼病的很多,我也有过几次,看似顽皮,都还是认真对待。
   拉露水,就是为了预防疾病,是否有效,好像没有考证。不过,人们形成这样的共识了,连生产队饲养室的大叔大爷都一早把牛赶到野外,和我们一起“拉露”,其实,牛并不遵循大人的意思,只顾得啃噬嫩草。
   不过,根据中国的“五行说”看,水能克火,端午的露水又不同于寻常露水,更要抓住这个日子。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肝火旺盛,则易患病,“拉露”就有了“克火去疾”的功效,也是可信的。
   大人们还教我们“咒语”——“拉露好,流露强,疮疤癞疖靠不上,一年四季保健康。”
   拉露的毛巾,不能攥干,要在毛巾上沾上新露水带回家,父母都要拿过来拭把脸,尤其是家中有年岁大的老人,一定要用以擦脸,也是为了祛邪,延年益寿。
   回家也不换衣服,都是拧干露水,还穿在身上,可能就是为了留住那些驱灾辟邪的“露气”吧。
  
   端午节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家还在吃粽子,好吃,更要留住这份美好的纪念。这篇“补遗”,进入不了端午的主流文化,属于花边。
   端午节,这些有益于安康的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实际的防灾去疾功能不大,但这种习俗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节日,所以,端午就传承不衰。
   我还学会了一个端午问候语,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
   “端午”,也叫“端阳”,是阳气最盛的时日,“安康”这个词给人们的祝愿,也最饱满,最合时宜。
  
   2025年6月1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所在的胶东半岛,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衍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习俗,是主流文化的分支旁系,也别具风情,作者补遗留存。◎扎五子  “扎五子”就是取五彩丝线编成一个手环,手环上还可佩上五彩流苏,系在孩子的手腕处。作者母亲说,扎了“五子”,念书聪明。作者记得,那些丝线,都是母亲冬天纺棉线时就准备好的,团成五扎,放在她的小笸箩里,待第二年秋天,上山采叶,染成各色,名曰“五子”。这“五子”是指饺子、蒜子、粽子、鸡子、蒿子。这“五子”都有寓意,满满的大吉大利。说起“五彩”到“五子”的演变,也不完全是方言使然。据作者所知,还和“五子登科”联系在一起。作者回想成长过程,母亲给作者“扎五子”的情境还恍若眼前,思念之情愈发深切。◎插蒿草  作者老家老式街门都有门当,一般人家就是两个户当,取蒿草三五根,扎紧,系于门当,以驱邪避灾。也有的人家是折桃枝插在门框边,以驱鬼降妖。还记得,有的人家没有查蒿草,作者和少年朋友们会沿街去看,给他们插上蒿草,也把祈福的愿望送给他们。◎拉露水  拉露水,必须赶在太阳没出之前,要先用手扑打露水,反复洗脸洗耳朵,一遍不行,还用毛巾拉流水,连脖颈子也要擦好几遍,据说,用端午蒿草上的露水洗脸洗眼洗耳,人会变得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疾耳疾。端午节,这些有益于安康的习俗,可能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实际的防灾去疾功能不大,但这种习俗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节日,所以,端午就传承不衰。好文,笔法恣肆,想象纵横,作者对端午节习俗补遗,这三个习俗特别具有地域特色,特别接地气,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隽永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作者娓娓道来,情思深浓,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暖流,流淌在字里行间。乡亲们纯朴无私,和谐相处,彼此祝福,温馨的画面感迎面扑来。文中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与文化气息交融密织,趣味盎然,意蕴丰盛,韵味无穷。感佩才情,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1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6-19 09:05:48
  本文笔法灵动,想象纵横,语言温润,表达轻快。作者对端午节习俗补遗,这三个习俗特别具有地域特色,特别接地气,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隽永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作者娓娓道来,情思深浓,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暖流,流淌在字里行间。乡亲们纯朴无私,和谐相处,彼此祝福,温馨的画面感迎面扑来。文中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与文化气息交融密织,趣味盎然,意蕴丰盛,韵味无穷。端午习俗中鲜明的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这些习俗因为传承而生生不息,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反复品读的美文,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谨祝夏安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05:40
  端午节,全国都是大同小异,就是这“小异”,说明文化的演变。所以早就想写出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的习俗了。这次端午节过去了,不应时,算是补遗吧。调动记忆,回到从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也是很美的体验。中国人对节日的态度,是虔诚的,总是借助节日,表达这愿望。乡亲平时也没有东西拿着来往,只有节日互补,凑个欢乐气氛,这一点,回忆起来很温暖。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再生力,积累几千年,到我们这一代已经非常丰厚了,多少非遗,夜无眠感觉富足。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这几天去住院复查,今天下午请假回家了,情况挺好。未能及时回复,见谅。远握,问候夏祺!
2 楼        文友:岚亮        2025-06-19 09:52:39
  没有包粽子,也没有去看赛龙舟。今年端午节,我在西安,上午至咸阳底张湾寻找当年部队的老营房,西安战友老韦带着我去转了半天,啥也没看到,连影子都消失了,偌大的军营,成了长安航空的库房。中午赴市郊一农庄吃烧烤,一班战友,久别重逢,把酒言欢,无限感慨。晚上到秦岭脚下一故人会所过节,他乡遇故知,开怀大醉。我这边过端午,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蓬蒿的习俗,但没有扎五子、拉露水之说。读大哥文,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收获多多。问好夏祺,吉祥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10:18
  谢谢岚亮老师的精彩留墨。今非昔比啊,不过,故地重游,感慨和感动也多。我们这里过端午节,也是吃粽子,没有赛龙舟。不过,有以前的这些记忆,也觉得很温暖很满足。和老战友在一起,把酒言欢,是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呀,真的挺好,非常羡慕岚亮老师。认识得以需言欢,要把酒,这是心情快乐的源泉。看岚亮老师神采飞扬,怀才就放心了。这几天去医院住院复查,情况尚好,也输液。今天下午请假回家休息,明天再去。没有及时回复岚亮老师的精彩留墨,见谅。特别期待你的佳作,远握,谨祝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6-19 09:55:33
  各地端午节的风俗略有不同,相对而言,内地较之要隆重许多!吃粽子插艾蒿都基本差不多,东北在这一天手腕上要拴五股线制成的线绳!记得母亲在的时候,在天不亮,我还在睡梦中就给拴上了。母亲不在了,再没有这样的事了。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14:33
  山东和吉林的端午习俗应该是差不多的,北方赛龙舟不多见,吃粽子的常规项目。扎五子,插蒿草,拉露水,这是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曾经有的样子,现在只剩下农村有插蒿草这一项了,其他的都不怎么讲了,也是,我们的母亲离开了,没有人给我们扎五子了。很怀念。谢谢枫桦老师给小文留墨。这几天在住院复查,今天下午请假回家,明天在再去。抽空回复,晚了,请见谅。远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简柔        2025-06-19 10:09:13
  现在过端午,就是吃两个粽子意思一下,不好玩了。记得年少在故乡,带五彩丝线做的手环,染成红色的鸡蛋装在丝线编的袋子里,挂在脖子上,走到巷子里,向小伙伴炫耀,比谁的手环漂亮,别提多有趣。扎无子,插艾草我们故乡也有,还有赛龙舟。端午早饭非常丰盛,粽子,鸡蛋,包子,油饼,美滋滋的。就是没有拉露水,这个风俗我觉得很浪漫,寓意也好。就是我们那里端午好像没有露水呢。怀才老师的文章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深深共鸣。佳作拜读,欣赏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20:47
  端午节在南方,非常隆重,北方相对低调了。我们这里吃粽子是常规项目。曾经还是很讲究的。扎五子,插蒿草,拉露水,这三项我都经历过,如今老了,母亲也没有了,扎五子和拉露水几乎不可能了,插蒿草也只是在农村还坚持这个习俗。五彩手环,可能就是我们这里的扎五子吧。那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有一点特别的都喜欢炫耀嘚瑟,可开心了。拉露水,消灾祛邪的寓意,非常恰切,现在几乎没有了。可能是现代医疗条件好了,这些就不必要了,所以渐渐地放弃了。谢谢简柔老师给小文精彩留墨。这几天去医院住院了,是复查,今天下午请假回家一趟,未能及时回复老师的留墨,见谅。继续期待简柔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6-19 10:40:14
  扎五子,不是很熟悉,但拉露水,印象深刻,我们那儿也有。那清晨的露水多纯净啊,胜过所有的矿泉水!老师的文,带给我温暖的回忆,小时候,一家人在一起,过端午,吃粽子,多好啊,可惜,那种日子再也没有了。想想,几多惆怅!精彩佳作,拜读学习,顺祝老师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26:25
  过端午节的习俗,山东和东北的大致应该差不多吧。扎五子、插蒿草、拉露水,都是我小时候经历的,形成了顽固的记忆。拉露水消灾祛邪,这在医疗条件不行的过去,的确需要一种观念,抵御那些疾病灾害。韩老师说得对,露水清纯,比矿泉水干净。是的,端午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那个情境真的温暖,现在即使吃粽子也没有了那个氛围。母亲离开了,这些仪式感就带着悲怆的色彩了。这篇俗文得到韩老师的赞赏,感谢啊!这几天在住院复查,情况尚好,下午请假回家,明天再去一趟。未能及时回复韩老师的留墨,见谅。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6-19 10:42:40
  我刚刚读完您的绝品文章《诗心落雪域,草色遥看有》,还沉溺在那份惊艳之中。忽然有种感觉,自己就站在诗歌的外门,糊涂的说着内门的话。而眼前的这篇《端午节补遗》,又是一曲耐人寻味的情思深浓的暖流。扎五子、插蒿草、拉露水。期间荡尽人间情,历史的、现实的,总是如恋曲一样绵长温柔。怀才二字,恰如其分。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敬茶!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31:12
  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诗心落雪域,草色遥看有》,这是好几年前些的一篇赏析文章,我对诗歌是门外汉,所谈很幼稚,金刚狼老师对诗歌创作有了经历经验和水平,让你见笑了啊。可能是那时对诗歌有点感觉,就写出来了,也算是一次创作实践,积累一下诗歌方面的知识吧。扎五子,插蒿草,拉露水,曾经的经历过的,记忆很顽固,所以作为补遗,写出来存念吧。看到金刚狼笔耕不辍,甚为感动,你是东篱的主力,加油!这几天在住院复查,今天下午请假回家,未能及时回复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见谅。明天还要去,勿念。远握,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6-19 15:01:28
  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各地也都有所不同。老师说是这几样,第一次听说,老辈人的传承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至少他们的希望是真诚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后人好好传承就是。长见识了,美文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0 15:33:40
  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祖辈创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真的不简单,值得怀念。这些习俗,如今都淡了,有的已经绝迹了,例如拉露水,可能很少见了。这三项都是小时候我的经历,记忆清晰,写出来留住纪念吧。这几天在住院复查,下午请假回家一趟,未能及时回复红花草老师的留墨,见谅。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6-21 13:18:23
  读到戴香包那里,我哈哈笑了,我想起怀才老师的肚兜,在大学里,还戴着,不敢光明正大,只好在被窝里悉悉索索。若换成现在,若五彩环还在,香包还在,肚兜还在,我想怀才老师一定会统统戴上,那比戴玉戴金更金贵,更值得。端午节前一晚不用洗脚可睡觉,对于孩子来讲,那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情。哈。你们那里拉露水,我们这里是把所有牲囗赶到池塘里洗澡,大人小孩那天统统要洗澡,从头起洗。澡水一定是用各种草药熬的。读着此文,心里很快活。喜欢!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好好的!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1 15:14:50
  香包,对于我而言,的确是文物了,可惜不见母亲做的香包了。那时穿不起雪白的背心,又怕肚子着凉,母亲就用那古典的方式做个肚兜,也感觉丢人,不能见人,但好在穿于衣服里面,谁也看不到。说起上学那段往事,也有溴事,穿不起好衣服,但特爱打扮,中山服感觉过时,却无钱置办。我曾穿过父亲闯朝鲜时穿的一件西服,不过食材不合适,有点窄,好在很新的样子,我不系扣子穿,总算挨过了时光。真有意思。谢谢湘莉拨冗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6-21 20:29:49
  老师的文章总是那样洋洋洒洒的数千言,读来让人增长知识,只是可惜不能每篇还有每个老师的文章都有时间拿来拜读学习。祝老师夏祺安康!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6-21 20:34:42
  谢谢塞翁老师的留墨鼓励。端午节是全国性的节日,但各地的风俗可能有点差别,但都是中华文明的表现,记下来,算是怀旧吧,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回顾。非常期待塞翁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