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南浔,頔塘故道淌金丝(散文)
我坐在南浔古镇的一座廊桥上,静静地欣赏古镇的风光。
这是南浔市河的一个三叉口,頔塘故道与百间楼河在这里相汇。木构的廊桥架在深入水中的水泥桩上,南北横跨市河,像是漂浮在缓缓流淌的水面。廊桥两侧有美人靠,走累了正好歇歇脚。
廊桥上有个“最佳摄影点”标注。从这里往南看,頔塘故道上拱桥飞架如虹,桥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桥下一只又一只摇晃着来去的摇橹船,两岸是积淀了岁月而墨色的古建筑,好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
世界上最勤劳、最受待见的虫子,你觉得是什么?我觉得是蚕宝宝。它吐出的丝像是金丝,富裕了大江南北无数蚕丝业的经营者,甚至借助它,古人开辟了中国到海外的黄金商道——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苏杭地区是全国的蚕丝业中心。而“湖丝遍天下”,其中南浔是“湖丝”的核心重镇。南浔出产的“辑里湖丝”,是“湖丝”中的极品,它以纤度匀净、抱合力强、光泽莹润而闻名天下。
1851年,南浔“辑里湖丝”参加伦敦世博会,获得金奖。在南浔的南市河西岸有“辑里湖丝馆”,介绍“辑里湖丝”的辉煌历史。其实,“辑里湖丝”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南浔大户人家的发家史。
我仿佛看见一担担蚕丝从驳岸上船,一条条货船从高高的拱桥下驶过,驶进頔塘,驶向沪上,将蚕丝销往海内外,然后财富源源不断回流南浔。
頔塘是太湖南岸的一条古运河,西起浙江湖州市区,东至江苏苏州吴江区,与京杭运河相通。这段途经南浔的頔塘,被文雅地称为頔塘故道,让人感觉蕴味十足,好像南浔的千年古韵都融入到了河中,仿佛它流淌的是南浔这座江南名镇的不朽史话。
頔塘故道、百间楼河与南市河,是南浔老街上的主要河道。其中南市河古称“浔溪”,又因浔溪南是众多商贾聚集地,宅院林立,被称为“南林”,二者合意,即得“南浔”之名。
“南浔”与“南巡”同音,且乾隆下江南确实到过南浔古镇,但南浔人似乎并不把这当回事加以宣传。因为南浔自身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不需要攀虚名给自己长历史。
南浔的历史底蕴藏在静水流深的市河中,藏在市河岸畔的老街上,藏在一座座拱桥的桥洞里,藏在一条条充满烟火味的弄巷里,藏在一座座宅院与花园中。
在南浔的市河两岸,有难以计数的古建筑。尤其是那些高墙大院,内部豪华气派,甚至很多是中西合璧的,彰显了南浔古镇曾经的富足与兴盛,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莲庄、张石铭旧居、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百间楼等。这些古宅院,是南浔曾经辉煌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记录者,还像是南浔史话的倾诉者,轻声细语地絮叨着南浔富甲天下的史话和人物故事。
来到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史话,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十分震撼人。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南浔民间传说,“象”者,家财达千万两以上;“牛”者,家财达五百万两以上;“狗”者,家财达一百万两以上。所以,这个史话,是当时的南浔人财富实力的生动写照,也犹如一幅写实画,描绘了南浔商贾云集和殷实富足的景象。
“南浔四象”是当年南浔最富有的四个家族,他们分别是:刘镛、张颂贤、庞云鏳和顾福昌家族。当地不仅流传着他们发家的传奇故事,而且有民谣:“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传颂至今。
南浔“四象”之首刘镛(1826年-1899年),从当绵绸庄学徒开始,慢慢与人合伙经营丝行,后来,独自经营蚕丝。发家后,刘家的业务扩展到淮盐、轮埠码头、房地产、垦牧业等。
刘家的银子最多,小莲庄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见证。
小莲庄在南浔古镇老街区之南,是刘镛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它占地面积一万七千多平方米,东西向,以荷花池为中心,亭台楼阁分布于池塘四周。夏季荷花盛开时,小莲庄清风徐徐,古建与艳荷相映,风情万种,意蕴悠然。
家大业大的刘家,热心公益,赈灾救民,小莲庄内的“乐善好施”牌坊,是光绪皇帝赐建的。还有一座“钦旌节孝”牌坊,是宣统皇帝表彰刘家的节义孝道而赐建的。
小莲庄的西北角有嘉业堂藏书楼,是刘墉的孙子所建。
刘氏梯号也是刘家的,为刘墉的第三子刘安泩的宅院。它是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因是红砖墙,而俗称“红房子”。又因正厅挂有“崇德堂”匾,故称为:崇德堂。
崇德堂内的建筑分南、中、北三部分。中部的建筑是中式的厅、堂、楼传统结构,南部与北部是中式与欧式相融的风格,蔚为壮观。
从小莲庄,过蒋家桥,就是张石铭旧宅,号称“江南第一名宅”。
张石铭(1872年-1927年),是张颂贤的长孙。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乡试举人,次年进京会试,参与了“公车上书”,结识了康有为。后来经商,并热衷图书编撰。
张颂贤(1817年-1892年)善于经营,靠丝业发家并逐渐成为巨富;他家在南浔、上海开设了“张恒和丝行”,经营“辑里湖丝”出口。
张石铭旧宅,坐西朝东,前临古浔溪,是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从规模看,它共五进,有244个房间。从装饰看,它精雕细刻,富丽堂皇。
它的门楼上刻有吴昌硕所书的“世德作求”四字。“世德作求”出自《诗经》:“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意指子孙后代都要以祖先高尚的道德作为追求而立于后世。字匾周边雕刻的主题是“群仙贺寿”。
进入门楼后就来到懿德堂,厅堂的梁枋上也有精美的雕刻。“懿德堂”匾是晚清状元张謇所书,其中“德”字中间少了一横,意思是积善积德没有尽头,需要一辈子去求。懿德堂右侧是张家的书房,里面的匾额“以适其志”是康有为所书。
第二进是“女厅”,上有走马楼,楼上楼下木雕装饰精美绝伦。特别是:扇窗上嵌有114块从法国进口的彩色玻璃,玻璃上刻有花卉、农作物、瓜果等图案。据说当时一块玻璃要黄金一两。这些玻璃的一个特点,是百年不染尘灰。砖雕的门楼,匾额“竹苞松茂”四字是吴淦所书。楼下是女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楼上供女眷居住。
第三进叫“芭蕉厅”,因为这里的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上面雕刻有芭蕉树,树上嵌有翡翠。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称“鹰石”,是石中珍品。
第四进是欧式风格建筑,巴洛克风格,红砖墙,多立克柱,中西合璧图案的地砖,是主人接待外国生意人的地方。
张石铭是张家的才子,但张家最著名的才子,应该是张静江。
张静江是什么人?熟悉民国历史的人知道,他是国民党建党和民国初期极其重要的人物,孙中山先生尊称他是“革命圣人”。
张静江(1877年-1950年),也是张颂贤的孙子,张石铭是他的堂兄。他在1902年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他当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常委会主席。人们将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在廊桥附近的东大街上,有张静江故居,名叫尊德堂。它三进三天井五开间,每进递高一级,显然是“步步高升”的寓意。
走进尊德堂,它两道大门背面的门罩都很精美,而且分别刻字“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铭”,其中,“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的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而“世守西铭”源于宋代理学家、大儒张载的“东铭西铭”典故。
正厅的“尊德堂”匾,也是张謇所题,而孙中山为张静江题写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挂在中间,抱柱上的对联则是同治、光绪两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尊德堂现在实际上是张静江纪念馆,陈列和展览有张静江的生平、大事记等,有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
“四象”之一的庞云鏳(1833年-1889年),也是丝业行学徒出身,发家后开设了“庞怡泰行”,也经营“辑里湖丝”,营销海内外。他还是上海丝厂业的先驱。
他在经营丝业时,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仅合伙做蚕丝生意,还一同做军火生意,成为左宗棠购买军火的供应商。后来,他通过官场朋友关系,让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慈禧太后恩赏举人,并特赏庞云鏳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说他是南浔“四象”中最有“面子”的。
在洪济桥北堍的西侧有庞氏旧宅,也是中西合璧的。庞家还建有宜园和东园,但现在都是遗址。据说,它们类似于小莲庄,前部是亭、台、楼、阁和长廊,后部是荷花池,建筑错落有致,内部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南浔“四象”之一的顾福昌(1796年-1868年),起初是位国学生,但因家境贫困,他弃学从商摆布摊,后来也是靠做丝绸生意致富,是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发家后,他又经营上海滩上的金利源码头,且从事房地产,这就是“顾家的房子”之意。
顾家在南浔也建有多处房宅,其中位于西大街垂虹桥堍妙境弄东的大宅,是顾家的最早老宅,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
从南浔的“四象”,我们看到当年南浔人的财富积累,多是依靠蚕丝,这是天时地利,但更为关键的是人和。他们目标远大,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勇于开拓。
在南浔,名人故居或旧居还有不少,如桂世镛故居、徐迟故居、张龙翔故居等。
桂世镛故居也就是桂氏旧居,在张石铭旧居北侧不远处,也是临古浔溪而居,现在这里是桂世镛纪念馆。
桂世镛(1935年-2003年),是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纪念馆的展出分“家风继世”“敦学报国”“桑梓情深”三部分,介绍桂氏家族的历史、杰出人物和桂世镛的成就,是南浔的又一个名人纪念馆。
桂氏家族以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多人考取秀才。光绪年间,桂家出现了兄弟四人同时考中秀才的佳话。
徐迟是谁?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但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那个年代的人必定印象深刻。这篇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像是春天里的一声号角,唤醒了无数人对科学的激情,陈景润因它而妇孺皆知,哥德巴赫猜想因它而让普通百姓虽不一定明白其意但熟知其名。
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正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诗人、我国报告文学之父徐迟(1914年-1996年)。在南浔德馨弄的邢家市房,是徐迟于1947-1949年在南浔中学任教期间的居住地。现在南浔的江南水乡一条街,设有徐迟纪念馆。
而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张龙翔(1916年-1996年),他的故居在庄家弄的张丰泰旧宅。
近代著名画家、“湖社画会”的精神领袖金绍城(1878年-1926年)的故居,就是东大街上的金氏祖宅承德堂,现在这里是“南浔家风传承馆”。金氏家族人才济济,竹刻家金绍坊、石油大王金开英等都曾在此居住。
作为南浔“八牛”之一的金家,这栋宅院共四进,前宅后园,纯粹的中式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南浔家风传承馆”作为宣传南浔家风的场所,讲述了南浔从古代温董纪陆,到近代“四象八牛”的事迹,其中的优良家风家训无疑是南浔古镇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寻访南浔古镇的这些大户人家遗留下来的宅院,一座座古宅让人应接不暇,无论是中式的雕梁画栋,还是西式的富丽堂皇,它们庭院深深,飞阁流丹,藏着悠悠的古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寻访这些老宅,在市河的两岸来回穿行,只能靠那些桥来摆渡。
南浔的市河上桥很多,但被誉为南浔“三大古桥”的是通津桥、洪济桥和广惠桥。它们都是单拱石桥,通津桥和洪济桥在頔塘故道上,广惠桥在南市河上。
广惠桥因东堍是广惠宫而得名。广惠宫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一座大型道观。
通津桥被称为“南浔第一桥”,它的桥拱是南浔古桥中最高的,桥顶护栏是“吴王靠”,供行人歇坐。曾经,通津桥和洪济桥南堍的丝行垛小街,是南浔蚕丝交易集散中心。这两座桥的高拱,都呈半圆,与水面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满圆。在桥侧的驳岸欣赏,恰似一轮圆月,印上了美丽的风景。
洪济桥就是在廊桥上所见之桥。人们好像也特别喜欢在洪济桥上观景、留影,这就正是桥上的人在看风景,自己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不过,南浔古镇最具浪漫风情、最富诗意的地方,还是百间楼。
百间楼河其实是頔塘故道的一个支流,但这里的河面更加开阔。两侧河岸上,是被错落有致的风火墙隔成一间间的民居,它们粉墙黛瓦,骑楼相连。骑楼下的青石板路,风火墙下的券门一道又一道,层层叠叠,远远看去颇有幽邃感,走入其中仿若在时光里穿越。这里的水面与驳岸落差小,似乎这些房屋是浮在水上的,堪比威尼斯水城的风情。
漫步其中,一边弥漫着人家的烟火味,一边是清悠的水,密集的河埠探入水中,时不时地还行来一条摇橹船,江南水乡的意蕴让人陶醉。
百间楼建造于明万历年间,建造者是董份(1510年-1595年)。他在明嘉靖年间先后任工部、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等官职。那时候南浔还没有“四象八牛”,这董家算是富甲一方。也许那时候,他们不会想到百间楼在后人看来更多的是浪漫情调。
这里很静谧,仿佛一声过响的脚步,都会惊扰了这里的水与水中的野凫,都会打破这里的宁静。
当细雨如烟时,这里烟岚淡雅,似乎写满了诗意。当夕阳辉映时,这里金波粼粼,好似画师在泼彩。而华灯初上,一盏盏红灯笼亮起,一道道霓虹映彩,百间楼美轮美奂,如梦如幻。
从古浔溪到頔塘故道,从广惠桥到通津桥,从小莲庄到百间楼,从曾经的富甲一方到如今的古韵悠悠,南浔古镇不仅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柔美婉约,还有高宅大院侧露的财大气粗,更有南浔人几百年孕育的文化底蕴,其中的精神品格犹如古镇古色中的一道虹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