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劳动就要到田间地头(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劳动就要到田间地头(散文)


作者:贵州晨华 布衣,27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发表时间:2025-06-24 10:59:41
摘要:读着之前写的散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是那么朴实,有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为了与大家分享,因此发出来。

当人们在景区人潮中左拥右挤、在售票处排队等候、在堵车时心烦意乱、为返程车票发愁时,今年五一我带孩子回了村里,跟着表哥下到田间地头种玉米。一天的辛勤劳作让孩子汗流浃背,却也让他度过了一个格外有意义的节日。
   带孩子回村体验农耕已不是第一次了。前年种玉米,去年种土豆。原本计划今年带他出游,却因4月30日要接闺女、5月2日妻子需上班,假期实际只剩5月1日一天,时间实在难以合理规划,只好放弃。正当我琢磨如何安排时间时,父母亲的一个电话,让我想起去年春节的一件小事,也让我决心坚持带孩子回村劳动的初衷。
   去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姐夫带着几个孩子来拜年。见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姐夫便提议去种土豆,孩子们纷纷响应。到了地里,令人意外的是,读研究生的二外甥女竟是第一次种土豆,得我手把手教她。种植时,她突然问:“舅舅,土豆的果实是从哪里结出来的?”我随口答道:“从植株根部。”她却自顾自嘀咕:“我还以为土豆像桃子、苹果一样,是从枝头结的呢。”
   这番话让我颇为震惊——一个原本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竟然不认识土豆,更不知道它的果实长在何处。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我一时有些茫然。
   姐夫老家在农村,祖辈以土地为生。十几年前,因村小学撤并,为不耽误孩子读书,他举家进城定居。尽管如此,他们从未真正离开农村。每年春耕秋收时必回老家,其余时间在城里务工,此前十年,家里吃的粮食全是自己种的。后来,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大片土地荒废,野生动物数量激增,尤其是成群的野猪泛滥成灾。所种庄稼若不在白天黑夜蹲守看管,根本无法收获。无奈之下,姐夫才不再回乡耕种。可这期间,孩子们难道一次劳动都没参加过?我深感困惑。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孩子若从小缺乏劳动体验,对其成长极为不利。只有亲身参与劳动,并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尽了劳动者的艰辛——是他们用汗水和双手,换来我们的衣食住行。若孩子只知埋头书本、奔波于培训班,却从未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劳动,成长之路难免失衡。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典范。举办丰收节,既是向农民致敬、为丰收礼赞,也让人们以节为媒,感受农耕文化的熏陶,从传统文明中汲取养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从小培养他们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将“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的理念根植于他们心中。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个人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无不是通过诚实劳动点滴积累而成。正如鲁迅曾提到:“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脱离劳动,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空谈。
   有位哲人说:“人生是一座天平,一端是结局,一端是付出的劳动。”劳动孕育了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它是幸福的源泉、快乐的根基。走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必须践行劳动精神——唯有热爱劳动,方能意志坚定、与时俱进。
   放假了,不妨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吧。那里不仅是耕种庄稼的土地,更是培养他们创造未来的广阔课堂。
   (2023年5月6日山西原平)

共 13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五一假期的景区人潮成为现代生活的喧嚣注脚,作者带孩子归田种玉米的选择,恰如一把丈量成长的标尺。文中研究生外甥女不识土豆根茎的惊愕场景,撕开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教育缺失的隐痛。从李绅的农事诗到鲁迅的劳动哲思,文章以“田间课堂”为切口,在农耕体验与文化传承的交织中,揭示劳动不仅是稼穑之事,更是滋养生命根基的精神沃土——那些沾着泥土的汗水,终将在孩子心中长成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鲜活注脚。感谢赐稿!【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6-24 11:00:58
  文章以五一归田种玉米的经历为引,在景区人潮与田间劳作的对比中,叩击现代劳动教育的深层命题。作者以研究生外甥女“土豆长枝头”的认知错位为痛点,串联李绅诗句与鲁迅名言,让“汗滴禾下土”的古典意境与“劳动创造奇迹”的现代哲思形成共振。当“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国家叙事对照个体带娃务农的微观实践,土地不仅是生长庄稼的载体,更成为破解成长失衡的文化密码——那些在田垄间滴落的汗珠,正悄然浇灌着“粒粒皆辛苦”的生命认知,让劳动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接驳中焕发新生。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