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的养生“秘诀”(随笔)
一
在这个不信“专家”的时代,我得事先声明,我不是专家,更非养生专家!我谈养生之道,纯属闲聊,自娱自乐。
养生,并非老年人独享的专利,它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一个人,他的健康状况、寿延情形,实在是由数不清的因素综合形成的,因素林林总总各种各样,而且会因人而异,实在不能一概而论。“专家”用一个或几个因素妄测寿延,是滑天下之大稽。我的所谓养生之说,只是自己实践、思考的总结,我的零碎体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当其冲的是一个“静”字,也就是规律化的生活,这是健康的基石。古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认为“万物有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你顺应天时,就如顿悟了养生的真谛。早上起来,阳气开始上升,宜于开始活动,以迎接阳气,这样就遍身血气通畅。一到晚上,阴气渐渐聚起,这时就应该宁神静气,安定心神,早早休息以养精蓄锐。《黄帝内经》更系统提出“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气血在十二时辰内,如同潮汐般沿经络循环流转:“卯时大肠经当令,宜排便排毒;辰时胃经旺盛,当进食早餐”。餐食须随时令而有所不同。《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食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天宜食甘甜之味,可以增加阳气,夏季适于吃苦味食品,可以清暑解热;而秋天适宜吃酸味,这样可有益于收敛肺气;冬天适宜吃咸一点的东西,补充肾气。饮食应当定时定量,不得暴饮暴食或时饥时饱。
起居规律化,作息有序,身体各脏腑就能各司其职,很协调地运行,形成一个闭环无始无终,这样就生生不息。科学家发现,让实验小鼠长期打乱昼夜节律,其肠道菌群紊乱率较正常组高出47%,中医“子午不寐,百脉皆病”之说与此不谋而合。如若违背节律,起居无常,饮食无度,身体心魄就会日渐受损,疾病就很容易侵入。
古人云“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我的日常作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清晨五点半起床,伴随第一缕阳光用一点古老传统招式唤醒身体;午后小憩片刻,契合心经当令的养心时段;晚间九点后减少蓝光接触,让身体提前进入“亥时三焦通百脉”的休整状态。这种规律化生活,让我的基础代谢率保持稳定。按时起居,事无分巨细,该做或不做什么,要养一种模式,自然而然地“按程式生活”。
二
我的另一点体会叫做不断清洗灵魂。人的身体和心灵是息息相关的,心为身体之主,如果心中积满尘污,即使肌体健壮,也难于享受到真正的宁静幸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要常常默然自省,去除贪心痴念,去除嫉妒怨恨之心,使内心保持澄沏清明,让心如明镜如止水。当今之世,尤其不要被金钱所诱惑而沉于纸醉金迷贪得无厌。始终用仁爱之心去善待他人,用宽容去处理人际关系。你保持心境的平和,就能气顺神宁。要多看书学习增长见识,尤其要多读圣贤的书籍,让自己的心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在喧嚣的尘世间,寻求静谧之地,多多静思冥想,也可以漫步山水树林之间,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让心灵得到休憩。坚持这样做了,灵魂就可以不断净化,内心无俗事挂碍,身体也就随之调和,疾病也自然会少了许多。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记载:“积忧成疾,忧不可极,乐不可极。”所以,清洗灵魂去污除尘如吃饭睡觉,终生不可或缺。我通过三重途径进行精神净化:其一,践行王阳明“事上磨炼”的修行法,将工作中的压力转化为心性修养的契机;其二,效仿清代学者李渔“闲情偶寄”的生活态度,在浇花、品茗中体悟“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禅意;其三,坚持码字,书写情绪逸事,如同朱熹“日省吾身”的理学实践,及时梳理化解内心矛盾。这种精神清洗,使我即使在高压工作环境中也仍能保持平和心态。还须特别注意,生气会打破平和对冲修性,所以不要生气,保持平和安静,心静无尘,乃是最有效的一种养生。
三
再有,“动一动”也是养生的要诀。动的含义,自然是肢体的运动,也兼及人际间的互动。在动中,“意外”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非正常的动,需要防止发生。
有句尽人皆知的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能使气血流通、筋骨更加强健。登山涉水,可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吐故纳新。或者做做操,来一点武术,跳跳舞,练练声,摆弄一下乐器,都好。人际互动,尤为重要。人是群居的,与亲友同事往来,与人交流,谈天说地,哈哈一笑,也是动。和他人邂逅,分享喜乐,分担忧愁,可使心情愉悦,精神焕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的疗愈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常与之相亲,身心会获益良多。贴近自然山川草木,聆听鸟语虫鸣,嗅闻花香草香,感受自然之生机活力,亦能令心旷神怡,忘却烦恼。“自然浸润式运动法”是我的一种独创:工作日选择“微运动”,利用碎片时间练习易筋经十二式;周末则投身山林,进行溯溪、徒步等自然运动。在徒步时,我意外发现行走过程中,人体与地磁场产生微妙共振,这种“大地能量接触”会使疲劳恢复速度得以加快。需要特别提醒,动要适度,过犹不及。动时要防止意外发生,老年人尤其需要小心。
四
饮食之道,回归自然,不滥用药物,切不迷信保健品。
人以食为天,饮食问题,古人十分重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确立的“药食同源”理念,至今仍是养生圭臬。
我于饮食有“三不”:不追求精加工食品,不迷信保健品,不依赖药物养生。每日饮食遵循“彩虹食谱”,用各色各式的天然食材,构建完整的营养矩阵。不挑食,吃杂一点是良方上策。食补食疗可以适当重视,经过千百年证实的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方子颇有价值,比如失眠,可尝试连续30天食用酸枣仁百合粥,配合作息调整,来改善睡眠质量,这远比纯粹用药更来得持久稳定。
医院的药物,都有国药准字批文,药是真货,但不要迷信吃药就能治病,这还取决于有善于辨症用药的好医生!何况“是药三分毒”,药物虽能治病,亦有各种危害健康的副作用。药物不可迷信,药要尽量少吃。保健品则要尽量不吃!
一般而论,我不相信保健品,在物欲膨胀金钱至上的社会,保健品更不可相信,许多在大平台上公开说得天花乱坠的不尽信,躲进深山、潜伏在旅游地的先洗脑后销售的保健品,更不能相信。
现在药物保健品琳琅满目充斥整个社会。到处有商家夸大效力,诱人购买。然而,保健品虽可能有补益之效,但非人人适用,不可替代正常饮食,更况不良商家太多,制假售假充斥市场。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食物,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禽蛋,都是上佳的养生之物。应当广纳自然食材,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合理搭配,使营养均衡,自然就能滋养身体,增强体质。
五
上述养生体验中涉及静与动。动,就动若脱兔,静,就静如寒蝉,两者都不偏废,如此这般,在刚柔相济中就会收到养生的奇效。一静一动,能静能动,善静善动,必能养生。养生之道,贵在动静相宜,顺其自然,始终如一,就能成就养生之事体,得享康健长寿之福。
动以强身,静以养心,养生需要顺乎自然的规律,不必刻意强求;而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则是个中关键。
养生如治国,可以“无为而治”。养生不应该成为一种刻追求,有了自爱的意识,按规律生活、锻炼,养生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我的这些养生之说,都是些切身的体悟,当然不敢说是放之人人而皆准,也许只适合我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个体。分享与诸君,算是一种聊天,使有志于此者在养生的道路上,多一位同行的路人,多一分共享生命之乐的参考。
2025.6.19
自身感受写得通俗平实,希望有益普通大众。
祝愿社团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