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问道北山(随笔)
在中国人称谓命名的传统里,对方位词的运用往往是对向性的,比如历史王朝的东晋与西晋,行政区划的河南与河北,又比如人们口中常说的大桥山南缘一带的北山,就是基于关中平原延伸的广阔地域为界,对应纵横千里而称之为南山的秦岭而言。
前一阵子拜读了富平文化界的老先生李问圃的《频山考辩》一文,对老先生的严谨认真深为敬佩,也十分赞同老先生所辩证申明的富平北山为频山的观点。不过受文中一些论述的启发,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斗胆写来以供商榷,共同探讨关于北山的文化延伸。
就富平北山而言,其名为频山毋容置疑。而我想说的是,从地理上看,富平北山无疑是大桥山的支脉,民间有人称为桥山也算有所凭据。从历史上看,桥山的涵盖范围也是从小桥山不断扩展到整个子午岭的地域。之所以扩展,一是基于地理上的承接连绵,其二大概就是基于黄帝陵文化溢出所产生的认同归属效应。位于小桥山的黄帝陵耸然面南俯瞰他开创的华夏疆域,南向排列的诸峰群山,无不是在致敬我们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先祖。很显然,在这里文化精神的内涵更大于地理的概念。比如说河北涿鹿的桥山,山西曲沃的桥山,都有埋葬轩辕黄帝的说法。而子午岭的桥山是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巡朔方返回途中祭奠黄帝后,而成为后世官方认可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先祖黄帝的地方。直至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起,黄帝陵祭祀升格为国家大典,至此,子午岭桥山黄帝陵就成为官方唯一指定的祭祀黄帝的场所。很显然,山以特征具名而口耳相传四方,但更因中华民族的先祖驰誉海内外。不管河北山西还是陕西的桥山,探究黄帝具体所葬何处已无多少实际意义,重要的是黄帝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放眼去看,几处桥山所涉及的地域,无一不处在以黄帝为首的炎黄部落开创中华先基的核心区域。
回过头来再说富平的北山,人们又习惯称之为乔山。说到乔山,比如陇县扶风等地的北山,当地人也称为乔山,山西曲沃的桥山又称乔山,也有不少人将渭北一带直达山西临汾的广阔山域统称为乔山。那么出现乔山之名,应该是缘于桥山的演绎。说到底,乔为桥的通假字。乔的本义为高大而弯曲之义,在古文献中,乔常与其同源字诸如桥、骄、轿等互为代用。例如曹操诗句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二乔实为桥公的两个女儿。又如《诗经·卫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桥松”,以“桥”代指高大的松树,实为“乔”的通假。再比如有人质证说《史记》中所述的“黄帝崩,葬桥山”中的桥山得名,缘于古时有乔氏居住之地,“桥”字实为“乔”字。
作为现在的一般人,可能对通假字有点陌生,在这里有必要多说两句。通假字是指古人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被代替的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叫通假字。一般认为,古文里通假字的形成,可能缘于古人书写条件所限,或书写习惯所致。由于一时疏忽或写作习惯,写了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也可能是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这就导致通假字的产生,后来又被广泛接受并沿用。通假字主要有同音通假、音近通假与形近通假,同音通假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里,这里的“蚤”就是“早”的意思。音近通假则包括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两种。声母相同如《列子•汤问》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句里“亡”通“无”,而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的“举酒属客”里“属”通“嘱”,便是韵母相同的通假。形近通假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论语》里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和“悦”字形相近,在句中“说”通“悦”。
说完通假字的由来,我们就不难理解纵横千里与秦岭以对的北山被称为乔山实为出名有因,不仅因为地理上与被称为大桥山的子午岭连绵相接,同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更是华夏文明发端的重要区域。正如荀子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山被冠以乔山之名,正是因为亿万海内外华夏儿女心中共仰的先祖黄帝这尊“仙”。可以说,小桥山之巅,古柏参天,黄帝陵巍然耸立,轩辕殿庄严肃穆,子午岭群山簇拥,乔山则万峰拱北,一如人们对伟大先祖神圣的敬仰与祭拜。
在过去,北山一带如同秦岭一样,也是庙祠星罗,寺观棋布,儒释道各家布道弘法,中华文化传承不息,更不要说被帝王看中了这一方风水宝地,众多唐王陵守护其间。冠以乔山之名,已不再限于一域山脉的一个地理名称,这是北山儿女传承先祖顽强坚韧、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呈现。而富平的北山又是位处整个北山地带的中断,南北纵贯大桥山中轴线的南端,可谓在北山一带里与桥山最为紧密,不得不说富平人又称自己的北山——频山为乔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不管怎么说,富平北山名为频山,这不仅是历史沿袭的传承,更是地域征象有别他方山峰的标记。而称为乔山则更多是一种以轩辕黄帝聚核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外化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