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晋祠:三晋大地历史文化坐标(散文)
晋祠,三晋大地历史文化坐标,山西之行,必然要探访太原市的晋祠。
太原市,山西省会城市,古称晋阳,群山环抱,地处汾河河谷平原。旅游大巴驶入晋中汾河平原太原市近郊,一马平川,视野开阔,晋祠地处西南二十五公里悬瓮山下晋源区晋祠镇。
当旅游大巴抵达晋祠公园停车场。我坐在导游后面一排,车一停,马上起身从行李架上利索拿下摄影双肩包,车门张开大口,便紧跟导游下车。导游稍作休整点名,召集众人走过空阔的广场,穿过晋祠胜境门坊,刷身份证进入晋祠公园。
昨天游览海拔两千多米佛教圣地五台山,旅游大巴盘爬上五台山台怀镇,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参观完一座古寺院,高原气候,天气说变就变,顷刻间,乌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交加,大雨滂沱,气温聚降,所有的人一下子降低了游览深山藏古寺体验感。当旅游大巴返回经过一段山路,天空竟然纷纷扬扬飘洒满天的雨雪,如同经历了夏秋冬三季。五台山上百座古寺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都在五台山交汇相融,只是那么蜻蜓点水冒雨参观几座古寺,回家感觉写不出游记散文。隔天探访太原市的晋祠,也许五台山气候影响到太原的天气,晋祠公园天色灰暗阴沉,似晴非晴,似有清晨的薄雾未散,如一层轻纱笼罩亭台楼阁。
从晋祠公园正门入内,牌匾中的“晋祠”二字,取自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字体。苍劲有力,尽显一代帝王笔走龙蛇深厚文化底蕴。自水镜台起,古树参天,湖水如镜。静立水镜台前,恍恍惚惚,风轻轻翻动涟漪波澜,水面光影婆娑,脑海仿佛浮现那个戎马倥偬的年代,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建立大唐,才有了李世民贞观之治后的大唐盛世。
古老殿台的檐角浮起几缕流云,人流潮水涌入公园尽头的晋祠圣母殿,一路漫过会仙桥、金人台,穿透对越坊、献殿,经过钟鼓楼,远远望去,隐约可见若隐若现圣母殿宇,飞檐挑破了雾霭绿荫,方显琉璃瓦殿阁的四方菱角,虚无缥缈浮现在氤氲的云雾之上,宛若天上宫阙的倒影,轻轻摇曳在南湖的波光里。
一路走马观花来到晋祠中最古老主体建筑圣母殿。晋祠三绝,首推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耳麦传来导游滔滔不绝讲解晋祠的清脆声。我无心聆听导游千篇一律的说辞,游离团队穿插游人空隙。时而举起手机,浮光掠影摄取一组组的影像素材资料;时而端起相机,四处捕捉晋祠人文景观精彩一瞬间。
圣母殿前人头攒动,殿堂展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境,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盘龙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神态端庄淑静,风头椅,凤冠蟒袍。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而殿内宋代侍女塑像按照封建社会宫廷制排列,形象潇洒,眉目神态栩栩如生,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殿堂斑驳陈旧的塑像,悄然坐立在幽暗的光线里,圣母衣袂凝固上千年的光阴,目光却光彩照人般和蔼慈祥,她们仿佛在无声低语祈祷祝福,此时无声胜有声。
圣母殿宇弥漫千年不断袅袅香火,缭绕在殿外木构的飞檐斗拱,托起一片厚重的栋梁青瓦。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北宋年间,宋仁宗赵祯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皇家出资建筑一座富丽堂皇圣母殿,再加上古代地方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圣母殿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
北宋官府凭啥动用国库银两兴建圣母殿?其供奉的圣母,据传为西周叔虞之母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北宋宋仁宗赵祯年幼继位,曾经追封为汾东王,刘太后祖籍太原,也许对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的顺应,也隐含对西周“盛世之治”的政治期望,通过祭祀邑姜强化北宋政权对西周分封正统继承的合法性。宋仁宗是北宋执政时间最长一位皇帝,在位任用范仲淹推行改革“庆历新政”。《宋史》称其治世为“仁宗盛治”。军事虽然处弱势,但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达到北宋的顶峰。
导游结束了圣母殿讲解宣布自由活动。昨晚睡觉前也简单做了晋祠的功课,便寻到难老泉。阳光斜斜穿透树隙,轻柔透过清泉的水面,像洒满了点点碎金。水纹间折射出潋滟光影,映红了古殿朱红的廊柱。难老泉是晋祠三泉中的主泉,这是晋祠二绝。晋水源头的泉水,从古到今,流水潺潺不息,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自然景观。
俯视难老泉从石罅中涓涓涌出清泉,清冽澄碧,如流动的绿玉,泉水无声,如同永不停歇的时光脉搏,昼夜不息注入晋水,仿佛圣母的乳汁,滋润千里沃野,养育千秋万代的三晋儿女。
如果说难老泉是晋祠二绝,圣母殿北侧三千年长生不老古树周柏,也是晋祠公园一大奇观。当步入周柏园,那株古老的柏树赫然闯入眼帘,高大雄姿耸入云间,树冠如盖,枝干苍劲如青铜铸就,三千年的光阴,在周柏粗壮枝干刻下深沉的皱纹,见证了三晋大地波澜壮阔历史风云。
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长河里,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华夏一统的大隋王朝,也是历史上最短命的一个封建王朝。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劳役,兵役,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公元611年,终于爆发了王薄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渊原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大臣,他乘天下大乱的机会,决定起兵讨伐昏君隋炀帝杨广。中国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礼法,作为隋朝旧臣起兵叫作犯上作乱。李渊在起兵前带儿子李世民到晋祠祈祷,告示天下,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合法性。李渊父子带领三万精干人马,却出奇顺利地攻下了首都长安,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大唐帝国。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成为了大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他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并时刻告诫自己“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些执政理念指导下,开创了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治世的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646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世民为报答唐叔虞的保佑,亲自撰写并手书《晋祠之铭并序》,特地立了这块《晋祠之铭并序》石碑,以报神恩,也留下了代表贞观之治开创者政治主张的《晋祠铭》。这位一生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平生爱好书法,尤为喜爱晋代王羲之父子的行书,这块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有意摹仿王字的杰作,是晋祠一座特别珍贵的名碑。
宋朝王钦若《册府元龟》曾经详细记载:“太宗贞观二十年正月幸晋祠,树碑制文,亲书之于石,今存祠中。” 及明末,金石家赵崡《石墨镌华》也记载了这一史料:“唐得天下后,太宗祠晋侯而为之铭。晋侯者,周唐叔后霸天下者也。据碑高祖起兵时,曾祷于晋侯之祠而以宗报享之。太是制文并书。”
独自来到晋祠博物馆贞观宝翰亭,默默伫立在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石碑前,仔细观摩浏览高达2米高的石碑,惊叹晋祠保存了现存最早的帝王书法真迹。现存碑体明万历年间按原拓重刻,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同行三十多人,也只有我一人独自观赏笔法遒劲洒脱行书碑刻,密密麻麻铺满了石碑。石碑两侧浮雕螭龙盘绕,雕刻精美,象征帝王威仪。轻轻抚摸这被穿过漫长岁月磨蚀光滑,又略有凹凸的《晋祠铭》石碑,目光透视那个遥远时代沧桑巨变。《晋祠铭》主题是通过宗周政治,总结唐叔虞建国的史迹,表明灭隋建唐的合理性,并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和巩固政权长治久安。
阳光流泻到石碑下赑屃张开口中,石龟驮着不是碑重,仿若墨色里浮动整个大唐山河的倒影。尽管青石上斑驳的墨痕,早已经洇开一千三百多年,晋水之畔,晋祠贞观宝翰内石碑,静卧如螭龙。唐太宗李世民以行云流水之笔,在坚硬石面上留下千秋的永恒“为政以德”。那些字迹不是刻上去的,倒像是从石髓缝隙里自然渗透出来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唐遗风。《晋祠铭》不仅是李世民文治武功的见证,更是以帝王行书第一碑的身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述说大唐盛世的风骨与气度,融政治、历史、文学、书法为一身的价值,成为华夏民族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警示碑。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以德惠民,这才是晋祠中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