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锅盔,时光里的温暖印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锅盔,时光里的温暖印记(散文)


作者:淡淡的云彩 进士,11090.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7发表时间:2025-06-30 19:46:32


   自从在老家盖房之后,每逢节假日,便迫不及待骑上电动车,风驰电掣般回到家里。周末早上,睡眼朦胧之中,就被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唤醒。其中,锅盔的叫卖声清脆悦耳,韵味悠长,就像优美动人的歌声一样,深深吸引了我,也勾起了记忆中有关锅盔的那些往事。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一直扮演着厨房舞台的主角,主要负责家里一日三餐,以前日子紧巴,玉米是主粮。奶奶三天两头打玉米面搅团,蒸玉米饼,熬玉米粥,时间长了,家里人都吃腻味了。奶奶为了改善伙食,将少量麦面和玉米面混合在一起和面,烙锅盔。由于玉米面缺乏粘性,就像顽皮的猴子,很难驯服,无论奶奶怎么揉搓,很难成型,好不容易凑合在一起,饼坯下锅,经不起翻腾,待锅盔出锅时,已四分五裂,有点惨不忍睹。奶奶轻轻叹口气,无奈地摇摇头。坐在一旁烧锅的爷爷安慰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你厨艺不佳,而是要用纯小麦面才能烙出正宗的锅盔。
   时间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千家万户,也充分激发了农家人的劳动积极性,田间地头到处是辛勤劳作的身影。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而发愁。夏忙结束后,奶奶看到粮仓里堆满的一袋袋小麦,高兴地说,夏粮丰收了,这下咱们顿顿可以吃麦面,不管是做手擀面,还是烙锅盔馍,方便自由多喽。
   奶奶勤快能干,做事有条不紊。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如同金线一般洒在庭院里,奶奶已经打扫完卫生,走进厨房开始做饭。她系上围裙,先取出泡好的酵面放进盆里,然后舀两碗面倒进去,一手端起水瓢慢慢加水,一手轻轻搅拌,水和面渐渐融为一体,面絮被奶奶快速攒成面团,面团在她手中翻滚、跳跃,揉面的声音,富有节奏感,如同欢快的鼓点,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接着,让面团静静发酵,等变成蜂窝状时,奶奶倒入少许碱面,反复揉搓,再让面团饧半个小时左右。我大惑不解,问奶奶,刚开始将碱面加进去,不是更简单省事吗?奶奶说,这可不能图省事,通过二次发酵,面团才能变得更筋道松软,麦香味才能被充分唤醒。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再次发酵后的面团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泛着温润的光泽。奶奶将面团切成小块,拿起一块用手压平,她的手法娴熟自如,擀面杖在面团上均匀滚动,不一会儿,一个约三四公分厚的圆形面饼便展现在眼前。
   接着,奶奶双手托起面饼,只听“啪”的一声,面饼平平展展落入滚烫的铁锅中,面饼和热锅亲密接触,发出“滋滋”的声响,奶奶轻轻转动面饼,再猛的翻过来,一股淡淡的麦香味散发出来。这时,爷爷抓起一把麦秸杆塞进灶膛,我想,火越大,锅盔可能熟得更快。于是学着爷爷,准备再加一把麦秸,奶奶赶紧摆手制止,说烙锅盔不同于煮面条,得用小火,否则,很容易烧焦。当我看到锅盔上下两面变成小麦黄,以为可以出锅了,奶奶却说还没有熟透。随后,她拿起一根筷子,快速在锅盔上扎了很多小孔。我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奶奶,她说,这样做,锅盔里外受热均匀,熟得快。
  
   二
   爷爷看我急不可耐的样子,就笑眯眯地说,锅盔吃起来筋道酥软,你知道锅盔是怎么来的吗?我摇摇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我一听爷爷要讲故事,顿时来了精神。爷爷一边烧锅,一边讲起关于锅盔的前尘往事。
   相传最早的锅盔出现在商周时期,只不过当时没有锅盔一说。周武王积极伐纣时,制作了一种类似锅盔的硬面大饼作为军粮。秦国为统一六国,四处征战,秦军行军打仗,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于是军中给每个士兵也配发这种硬面饼,直径大、厚度足,每个重达约五六斤。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饼不仅抗饿,而且士兵将敦厚瓷实的两个大饼,分别用绳子绑在前胸后背,犹如盾牌,抵御敌军的箭矢。由于其外形酷似头盔,在锅中烙制而成,被士兵戏称为 “锅盔”。这个名称既形象地描述了锅盔形状,又表明了其坚固耐用的特性。
   爷爷续了一把柴火,又说起另一个故事版本。据说在唐代修建乾陵过程中,由于服役的士兵和工匠人数很多,他们常常因吃饭一事耽误工期进度,受到惩罚。一位士兵情急之下将头盔倒扣为锅,将面团摊开,贴于内壁,放在火上烤熟,这种饼形似头盔,反转如锅,“锅盔”由此得名。据说清朝,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也曾将锅盔作为军粮。
   原来锅盔历史悠久,是作为军粮而诞生的。我正在回味爷爷讲的故事,忽然听奶奶喊了一声锅盔馍熟啦,这才回过神来。亲爱的奶奶不愧是烙锅盔的行家里手,三翻六转,动作自然娴熟,再加上爷爷烧锅有方,和奶奶配合密切,在不知不觉中,酥软厚实、黄灿灿的锅盔新鲜出锅了。奶奶将锅盔切成小块,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各自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顿感齿颊生香,一股热乎乎的麦香味很快散发开来,传至五脏六腑。
   父亲最喜欢吃奶奶做的锅盔,每次出门办事,都要带上好几块装进布兜里。家里人好心劝他,锅盔馍放久又干又硬,不要太苦了自己,穷家富路,出门在外最好买饭吃。他却坚持说,这不是苦不苦的事,自己母亲做的锅盔最美味,即使不夹菜,吃起来也很香,让人百吃不厌。一路上有锅盔陪伴,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就像母亲陪在身边。
   奶奶做的锅盔,不仅家里人爱吃,村里人也赞不绝口,特别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纷纷前来取经。奶奶古道热肠,有求必应,将自己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传给她们。隔壁三嫂刚嫁给三哥时,烙的饼皮厚咬不动,三哥说吃起来太费牙,让她向我奶奶好好学学。奶奶说三嫂可能是面饼放进锅里没有及时翻,导致馍皮厚。奶奶手把手教她,从和面到烙饼,每一步教得仔细,三嫂洗耳恭听,学得认真。她反复琢磨,烙饼技术提高很快,水平几乎和奶奶不差上下。对门的红霞姐,性子急,凡事都讲究速度,烙饼也不例外。她烙出的饼往往外焦里生,吃到嘴里黏糊糊的,还有一股烧焦的苦味。她很苦恼,说自己烙不好锅盔,把粮食都糟蹋了,以后就只能吃蒸馒头了。奶奶听了,安慰她说,慢慢来,千万别着急。还提醒她,烙锅盔不能像三伏天龙口夺食,速战速决。经过奶奶的再三点拨,红霞姐烙饼时,不再着急慌忙,而是能静下心来,每一步都用心去做,烙出的饼最终得到全家人的认可,她也很开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三
   街道最东边住着翠花婶一家,她丈夫得了肝癌走得早,丢下她和年幼的两儿两女,日子过得惜惶,加上她眼神不好,所以一家人在吃饭穿衣方面显得粗糙邋遢。特别是夏秋两季大忙天,翠花婶只顾忙地里活,根本顾不上做饭。奶奶看着她的几个孩子放学回来,吃不上饭,实在可怜。于是,奶奶在给我们家做好饭后,就去给她家帮忙。无论奶奶做什么饭菜,四个小孩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扫而光,尤其喜欢吃奶奶烙的锅盔,一个个抢着吃。奶奶看翠花婶的大女儿梅子心灵手巧,就教她烙锅盔,在奶奶的精心指导下,梅子很快掌握其中要领,烙的锅盔有模有样,口感纯正地道。从那以后,梅子就担当起做饭的任务,一家人终于能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了。翠花婶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就说,自己家里穷,很多亲人冷眼旁观,对她家唯恐避之不及,但我奶奶不嫌弃,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们家帮了大忙。他们一家人永远不会忘记奶奶的恩情。
   日子可能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翠花婶的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尤其是梅子,初中毕业后,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南下去深圳打工,二十年后,弟弟妹妹也都已成家。前年她回到老家,在镇上开了一家手工纯碱锅盔馍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爆。虽然镇上开锅盔馍的店铺有好几家,但手工纯碱锅盔馍店仅梅子一家。
   关中人喜爱锅盔,就像老鼠爱大米,宁可几天不食肉,一天也离不了锅盔。尤其是过红白喜事,我们这儿有一个讲究,都要上一道青椒肉丝,同时还要搭配锅盔。锅盔夹青椒肉丝,又辣又香,绵软不油腻,简直是绝配,让人直呼过瘾。
   梅子和丈夫不仅每天加工锅盔,还要负责给各个饭店或各个村过事的人家配送锅盔馍,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更难能可贵,他们每隔一天,还要抽空将锅盔馍送到偏远村庄的孤寡老人家中。这些老人年纪大,行动不便,当梅子了解情况后,和老公经过商量,决定免费送锅盔上门,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耽误。老人们也深受感动,纷纷夸赞梅子两口子心地善良,是难得的好人。前段时间,有人将梅子热心服务老年人的视频发到我们村里的群,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当我打电话询问梅子这一善举的初衷时,她说,我奶奶当年帮他们家度过难关,这种爱心一直感染着她,激励着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她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时,将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如今,梦想成真,她有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时隔几十年,梅子不忘初心,心怀感恩,并付诸行动,让人深受感动。
   形如锅盖的锅盔,敦厚朴实,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它以独特的风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关中人的味蕾,温暖着他们的记忆。任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锅盔始终是人们难以割舍的舌尖美味,乡愁浓郁,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眷恋。
  

共 35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锅盔,时光里的温暖印记的优美温情散文。从作者记事起,奶奶主要负责家里一日三餐,因玉米是主粮,掺加少量麦面的锅盔很难成型,直到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家顿顿可以吃麦面。奶奶勤快能干,做事有条不紊。通过二次发酵,使面团变得更筋道松软,做出的锅盔齿颊生香,而父亲每次出门办事,都要带上好几块,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就像母亲陪在身边。奶奶将制作锅盔的方法传授给村里人,隔壁三嫂和对门的红霞姐在帮教之下,烙饼技术提高很快,水平几乎和奶奶不差上下,而街道最东边的翠花婶一家,在奶奶的帮助下,翠花婶的大女儿梅子学会了锅盔的烙制,给他们家帮了大忙,让翠花婶大受感动。奶奶所有的付出和给予都是那样的自然、心甘情愿。二十年后,梅子回到老家,在镇上开了一家手工纯碱锅盔馍店,生意兴隆,考虑到偏远村庄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梅子和老公免费送锅盔上门,将奶奶的爱心进行了传递,让人深感敬佩。锅盔,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温暖着人们的记忆。回忆,是一种简单的美,有关锅盔的回忆,是烟火味道岁月的真实写照,带着暖心的温度与饱满的温情。可以说,有少少思念,就会有多少温暖。奶奶用一颗感人的心,滋润着世间的真善美。文章语言朴实生动、真挚动人,抒发出作者对于奶奶的怀念之情。谢谢淡淡的云彩老师带来的美文,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佳作。【编辑: 陶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1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陶桃        2025-06-30 19:51:15
  锅盔,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温暖着人们的记忆,寄托着作者对于奶奶的怀念之情。谢谢淡淡的云彩老师带来的美文,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2:38:36
  陶桃老师编按写得如此精彩感人,深化云彩拙作主题,让人倍受感动和鼓舞,炎炎夏日,让老师费心啦,给老师敬茶!
   锅盔馍,关中人最爱,一天不吃心发慌,手工锅盔更受欢迎。我奶奶做的锅盔,厚实软和又好吃,一辈子都忘不了。
   感谢老师大力支持,祝老师清凉一夏,生活愉快,工作顺意,佳作不断。
2 楼        文友:陶桃        2025-06-30 19:54:05
  有少少思念,就会有多少温暖。奶奶用一颗感人的心,滋润着世间的真善美。可喜的是,奶奶的爱心得到了传递,让人大受感动。祝淡淡的云彩老师夏安快乐,陶桃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2:44:19
  陶桃老师留言贴切生动,温暖人心,再次感谢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编发,太鼓舞人心啦!
   老师文风清丽脱俗,优美动人,向老师学习,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3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6-30 20:51:52
  锅盔为媒情为线。唇齿留香心亦暖。云彩老师的这篇散文好棒!既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关中农村的两重天变迁,又通过奶奶与锅盔的故事,传承赓续了助人为乐尊老的爱心美德。以小见大的主题跃然升华。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2:56:46
  灌园痴叟老师妙笔生花,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轻松自如,留言也如此精彩感人,很好地诠释升华了文章主题,让人钦佩。给老师敬茶!
   锅盔是陕西人的最爱,尤其是关中人,一天也离不了。我也是吃着锅盔长大的,对它怀有深厚感情,最喜欢吃我奶奶烙的锅盔,是世上最好吃的锅盔。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清凉一夏,万事胜意,写作愉快!
4 楼        文友:乡笛        2025-07-01 08:32:08
  锅盔,是舌尖上的一剂美味,各地均有。但文中的这一美味更为芳香,更为可口。文章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叙写细腻,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引人入胜,读后受益匪浅。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3:06:12
  乡笛老师的留言发自肺腑,真挚动人,倍感亲切。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给老师敬茶!
   老师说的极是,锅盔全国各地都有,但陕西锅盔别具风味,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我奶奶厨艺好,做的锅盔馍特别好吃,她也给很多人传授了经验,古道热肠。
   再次感谢老师鼓励,期待更多佳作呈现,问好老师。
5 楼        文友:华为        2025-07-01 08:59:28
  锅盔既是美食,又是亲情的升华,乡愁的浸润。品签社长的佳作,感悟多多,向老师学习!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3:11:53
  感谢华为老师一如既往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老师留评言简意赅,有力诠释了文章主旨,给老师敬茶!
   锅盔,每天如影相随,是陕西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面食,一天不吃心发慌。
   再次感谢老师给力支持,期待更多精彩佳作呈现,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7-01 20:13:44
  一道传统饮食,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邻里间温情的见证。文章情真意切,叙述满怀柔情。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锅盔,早已传遍九州大地,同样,这种传统饮食里包裹着的人间真爱,也温暖着华夏民族。好文!点赞!
7 楼        文友:华为        2025-07-01 22:18:04
  恭贺云彩社长为大家开启了七月开门红,红豆一枚,可喜可贺!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3:20:44
  再次感谢华为老师热情鼓励,你的支持是我写作前行路上的动力。感谢江山,感谢老师大力支持,祝老师清凉一夏,开心每一天,佳作不断。
8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5-07-02 16:56:03
  锅盔是舌尖上的美食。是对乡情的眷恋。是对亲情的回顾。文章以锅盔为主线,让我们见证了不同时期,和锅盔的有关的故事。在细腻深情的描述中,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品读社长的精彩文章,给自己以学习的机会,并祝社长创编愉快!
回复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3:28:28
  感谢风萧萧老师热情洋溢的鼓励和支持,你的美评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给老师敬茶!
   锅盔,每天形影不离,每天早上有人专门走街串巷,吆喝售卖,而碱面手工锅盔特别受欢迎。我奶奶做的锅盔很正宗,美味可口,让我永远忘不了。
   老师文笔优美动人,是云彩学习的榜样,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祝老师清凉一夏,工作顺心,佳作不断。
9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3 03:51:13
  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百忙之中的热情关注和支持,留言真挚动人,大气唯美,情怀高远,鼓舞人心,让人倍受感动。给老师敬茶!
   就像乡笛老师说的,锅盔全国各地都有,但口味可能略有差异。从发面到制作,都有一定技术含量,火候把握也至关重要。我奶奶深喑其道,手法娴熟,做的锅盔香味浓,全家人都喜欢吃。
   再次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老师文采飞扬,文章耐品耐读,是云彩学习的榜样,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祝夏日清凉,生活开心每一天。
淡淡的云彩
10 楼        文友:阿巧        2025-07-03 12:50:13
  锅盔,舌尖上的美味,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温暖了时光的记忆。作者奶奶喜欢制作家人爱吃的锅盔,教给年轻人制作锅盔的方法,并以此来帮助家里有困难的梅子家,梅子长大后,自己也办了一个锅盔店,无偿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把爱心传递给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爱的传承,令人感动。感谢淡淡的云彩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愿老师创编愉快,夏日安康!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