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知青小镇(散文)

精品 【金文】知青小镇(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76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发表时间:2025-07-01 16:48:26

在美丽的鹿城包头,滔滔东流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知青小镇。知青小镇的所有建筑和设施,依然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走进知青小镇,扑面而来的是时代气息,让人想起共和国的无数风风雨雨,想起这个民族经历的沧桑沉浮,追忆起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情景,心头涌起的是无限的怀念和敬佩,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知青精神。
   早在三年前,因为德高望重的大姐姜秀兰的推荐,我就知道了包头知青小镇,并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后来又通过微信添加了建设知青小镇的会长史玉春先生,对知青小镇就更加向往。前两次去包头,由于来去匆匆,没有来得及去拜访史玉春会长并游览知青小镇,内心深为遗憾。这次去包头,计划2025年6月21日举办《坚守梦想·热爱生活》诗会。诗会在阵阵欢呼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6月22日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一行五人一起去拜会了我们尊敬的姜秀兰大姐。姜大姐请我们吃过早饭后,又给知青小镇的史玉春会长打了个电话,安排我们中午去参观知青小镇。我们从鼎盛云天大酒店出发,首先到达了赛罕塔拉草原西门,在那里姜大姐已经安排了吴总在那里等着我们,姜大姐计划让吴总陪同我们游览草原。我看到吴总年龄比我还大,身体还没有我强壮,大清早就汗淋淋的,我就给吴总说,你不用陪着我们,我已经来过好几次了。您找个凉快的地方等着我们。我们先带着东北来的李云江老师看一看草原,然后我们就乘观光车游览一下,再到我们去年举办诗会的地方九原往事大酒店(蒙古大营)看一下,我们就回来。吴总执意要陪同我们,说是姜姐安排好的,我坚决而且委婉拒绝了他的盛情,就让他在西门那里等我们,我们就感觉很好。我们急匆匆游览完赛罕塔拉草原之后,已经将近11点了,吴总又开车送我们到达鼎盛云天大酒店。在大酒店门口,姜姐已经在迎接我们。我们告诉姜姐,我们现在就去知青小镇,真的不能在这里吃饭了。姜姐说,不吃饭可以,但必须见见几位客人,于是姜姐又带着我们认识了几位在事业上都做得很大的老总。姜姐一直送我们到开车走,我们互相之间始终恋恋不舍,让我特别感动而且感恩姜姐。从鼎盛云天出来,我们一路按照导航前往知青小镇。
   我们将近十二点的时候到达了知青小镇。
   史玉春会长早已经等在知青小镇大门口,他看上去精神抖擞,非常朴实。他带领我们一起参观了这座知青小镇,并且专门安排家里人给我们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拿出了著名记者梁玉珍老师赠送给他的好酒招待我们,我们内心都对史玉春会长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走进知青小镇大门,我彷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青年,大部分其实只有初中文化,千里迢迢从城市突然就走进了农村,和农村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活在一起。无论是你身体柔弱还是根本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你都必须适应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劳动量巨大的体力劳动。吃苦耐来本是中国人的品质,而这些知识青年因为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将会承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天天喊着口号唱着歌去挖土种地。那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二十年的岁月里,无数的知青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农村,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经历了无数风雨,历尽了无数磨难。
   在长期艰苦劳动的环境中,逐渐凝聚成了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精神,那就是知青精神。具体内容包括: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和执着进去的时代精神。
   他们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大潮沉沉浮浮,他们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知青岁月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淹没在记忆的尘埃之中,但是知青精神,却始终在无数人的心头萦绕,不仅魂牵梦萦,而且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怀,而且永放光芒。知青精神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这种精神将永远被传承被弘扬并且应该受到永久的尊敬。
   他们是在荒芜中开垦,在荒漠里跋涉,在深山中开拓,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有人说他们无知无能无用,但更多的人说他们有追求有梦想有担当,他们是用热血书写梦想,用青春践行理想,用奋斗追求改变命运。
   毋庸讳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给那一代人带来了很多苦难和不幸,甚至有些地方还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现在我们很多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记忆犹新,甚至不堪回首。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那是一个激情燃烧却又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史玉春会长也是一名知青。他深深懂得知情人的命运,他更深深理解知情人的感情。在结束了知青岁月之后,史玉春会长曾经担任过国营厂的厂长,也曾经自己创业并且事业有成,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知青情结,他要建设一座知青小镇。这是他的一个梦想,也是他最热切的心愿。他说,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必须用毕生全部的经历,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干,才能有所成就。史玉春会长为了建设知青小镇,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倾尽所有。他不仅联系了全国很多知识青年,而且联系了包头市各个主管部门,并且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苦难,卖掉了自己在城市所买的房子,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知青小镇。目前的所有设施和建筑,全部都是史玉春会长亲历亲为,亲自设计,并且动手制作而成。知青小镇里包括当年的宣传部分,既有人民日报和内蒙古日报等当时的报纸也有很多照片,既有取得辉煌成绩的展览图片,也有发生惨剧之后的报道和回忆,既有知青里的卓越者成为各行各业领导人的经历,也有万千普通知青的纪实报道,既有当年劳动的农具和机械,也有当年备战备荒的地窖和水井,既有丰收的粮仓,也有学习的场所,既有伟人风范的图片,也有热火朝天大生产的场景,让我最为难忘的是这里还有一位著名记者梁玉珍老师的很多敬业事迹。这里还有很多题词和雕塑,有些雕塑都是史玉春会长亲自制作,做工精细,形象惟妙惟肖。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风貌。在一处显要位置,是几位知识青年的雕塑,上面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亲自题写的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知青岁月”。目前在知青小镇里,还专门有一个展厅,里面全是知青写的书和稿件,非常丰厚。著名记者梁玉珍老师为了支持史玉春会长,曾经专门赠书赠酒,表达对知青和家乡亲人的敬意。
   虽然和史玉春会长初次见面,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的待人真诚。他目光炯炯有神,说话有哲理有底气有信心,他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详细地为我们介绍每一处景观背后的故事。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知青岁月的怀念和对知青精神的坚守。
   因为有梦想,所以他才坚守;因为有信念,所以他更加坚毅。史玉春会长告诉我,他一定要继续努力,把知青小镇建设成为知青家园和教育基地,让更多知青人有一个精神家园,让后来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并坚定不移地世世代代把知青精神传承下去。
   恰逢建党104周年和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史玉春会长又在知青小镇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给史玉春老师题写的赠词是:听党话,跟党走,知青精神永放光芒。我还准备给史玉春会长捐献一箱子书籍,准备过几天让姜大姐给带过去。目前史玉春会长建设的知青小镇已经接待全国11100多人次,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文化圣地。
   如今的知青小镇,左边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右边是巍然屹立神奇壮丽的大青山,远方而来的朋友,既可以在这里仰望大青山,也可以在这里欣赏黄河美景,更可以在知青小镇品味知青文化,理解知青精神,回味知青岁月,感受知青深情。
   知青小镇,是一个令人情思勃发、难以忘怀的地方。

共 29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构建起时空交织的叙事脉络,内容上兼具历史厚度与个人温情。 既通过知青小镇的实物陈列还原时代印象,又以史玉春会长卖房建馆、亲手设计雕塑等细节,勾勒出知青群体的精神坚守。语言上熔铸诗性与纪实,“在荒芜中开垦 / 荒漠里跋涉” 的排比句式饱含张力,“汗淋淋的吴总”“梁玉珍赠酒” 等白描细节又赋予文本烟火气。思想层面突破单一怀旧叙事,既正视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复杂性,又以 “为国分忧 / 艰苦奋斗” 的精神提炼,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谱的重要注脚。情感表达上,从初见小镇的 “穿越感” 到对史会长的 “敬佩感激”,再到结尾 “黄河与青山” 的意象收束,让知青精神在自然山水间获得永恒象征,形成历史反思与精神传承的双重共鸣。精彩美文,推荐共赏!【金文编辑:婉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7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婉影        2025-07-01 16:50:31
  主题深刻,情感真挚!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01 17:21:20
  感谢婉影老师的敬业编辑,编者按写得特别精致,既突出主题,又分析透彻,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01 17:21:51
  致敬婉影老师,祝福婉影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