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陪读,爱跟着行走(散文)
端午花一开一艳,端午节就到了;箬叶一卷一裹,粽香就盈屋缭绕。
走在乡村的田野上,一大片一大片成熟的麦子,秸秆是黄的,穗头是黄的,麦芒是黄的,在骄阳下熠熠生辉。俯身,拔一棵麦子,靠近耳边,仿佛听到秸秆管里,呼吸着地气、寒气、朝气、骨气的气息;凑近鼻子,仿佛嗅到饱满穗粒,散发着霜花、雪花、露珠、汗珠的味道;对着阳光看,那银针的麦芒尖上,闪烁着辛苦、坚韧、岁月、期盼的光芒。从秋天的一粒种子,到冬天的一株绿苗,到春天的一茎青穗,再到夏日的一杆饱籽。此时,所有历经风雨的麦子,都谦逊地低下了满是银须的头,感谢脚下浸透汗碱的泥土,致敬精心培育养护的庄稼人——风中许下用一生来反哺的诺言。
荷花绽妍的六月,火了乡村的麦田,火了黉门的莘莘学子,也火了陪读的家长。
不需要亲临学校去看,去听,只要打开手机上的抖音、视频,就可以多镜头,多视角,了解到乡镇学校高考的盛况。首先,是学生的家长们裹粽子。六月五号这天,像民间老人过大寿挑“红壮子”一样,将粽子和糕点放进盒担子里,沉甸甸地挑到学校。班上的每位学生都会得到一只粽子,一块糕点。以物带情,祝愿学子们“一次中榜”和“一块高升”,这算是预热。
六月六号,晨光还未穿透街角的薄务,校门口已攒动着一簇簇家长们的身影。学校搭台,拉着“高考,为青春而战!旗开得胜!”的横幅,召开出征庆典。老师们这一天,像是刚从劳苦的麦场上下来的一样,显得格外轻松。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纷纷上台表演节目。
昔日孤灯磨一剑,今朝试刃露锋芒。老师们把学子三年的辛苦,成长,把家长对学生付出的爱,写成段子来朗诵,有的老师献歌一曲。学生代表也上台表决心,致感谢辞,搞得像是战前动员大会似的。然后,学生背着备战的行囊,健步登上大巴,奔赴设在城里的考场。此时,鞭炮齐鸣,硝烟弥漫,锣鼓喧天,夹道欢送。十几辆大巴,还有校领导送行的小车子,在警车的引领下,过了“状元桥”,行驶在满是“彩虹气门”的街道上。缓缓地,拉长了穿红旗袍妈妈们爱的目光。
接下来七、八、九三天,有的妈妈、奶奶、甚至一家人顶着烈日,如同守望丰收的麦田,站在考场门口等候回家吃饭。一边是前方考场,一边是后方厨房。孩子执笔写的是题,妈妈握铲炒的是爱。
我想起了去年,姨娘家的孙子小涛,在结婚时,深情地说,我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要感谢奶奶陪伴我上学的养育情。把孙子带大,陪读近十年,出了个研究生,是姨娘一生中,干得最成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此时,孙子的一席话,瘦弱的姨娘笑出了满脸的褶子。
小涛出生一年多,姨娘得了一场大病。后来,姨娘一边养病一边带孙子,而小孙子却很少生病,又不难带。小涛是在本地七里小学上的学,一直是姨娘接送。姨娘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晚上由他妈妈辅导家庭作业。从学校到家,从早上到晚归,两点一线,姨娘走了六年,那时小涛的个子只有姨娘三之二高。
上初中时,又转到丁沟镇中学。离家的路远了,小涛的爸爸妈妈打工没时间接送,风风雨雨的,姨娘来回骑三轮车又不放心,就在镇上租了两间房子。还是由姨娘陪伴,照料小涛的起居生活。姨娘把带孙子当着她一件快乐的事来做,神奇的是开朗的心情,倒使虚弱的身体越发精神了。
上初中期间,学习还不算有多苦。但是,孙子正是长身体的关健阶段,就如同是田野上刚从冬天过来的麦苗,青青的,需要东风的吹拂,需要雨水的滋润一样。心中有数的姨娘不敢怠慢,到菜市场不是买骨头、买牛肉,就是买鱼虾。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地加强营养。早上,孙子去上学去了,先忙洗衣服,再烧菜做饭,一刻不停地忙到中午。孙子从学校回来了,就坐在旁边看他吃饭。自从姨娘有病后,碗筷自觉地和孙子分开来,等孙子上学去了,才慢慢吃。平日里,小涛的爸妈一有时间就过来看望。初中三年就这样忙忙碌碌地一晃过去了。由于小涛头脑聪明,学习又用功,考到了城里一所重点高中,还进了强化班。爸爸妈妈听到高兴的不得了,姨娘天天喜笑颜开,好像把病魔都赶跑了似的。那时小涛的个子有奶奶高了。
姨娘将生活用品收拾好,装上三轮车,由小涛的爸妈运回家。然后,两个人又马不停蹄地到城里找出租房。一个暑假很快结束了。
真正的希望不在粮仓里,而是奔波在播种的田野上。高中开学前两天,姨娘又重拾行囊,捧着一只保温杯子,坐上车子,跟孙子一起去新的地方,开始又一个三年的陪伴生活。
姨娘住的城里出租房,是小区里的一个大车库,小涛的爸妈提前来把床、煤气灶等都弄好了。一个暑假过来,小涛由读初中时的孩子气,现已长成了大小伙子形。他习惯了奶奶的陪伴,也吃惯了奶奶做的菜。奶奶不懂学业上的情况,学习成绩是好是坏从来不问。又怕大孙子到青春叛逆期,从不唠叨。若孙子感冒了,倒是又问这又问那,又打电话叫他妈妈来,带他去看医生。奶奶做的饭菜好吃不好吃,小涛也不说,只要肚子吃饱了就行。但是,喜欢看孙子吃饭的奶奶,若是见到孙子饭吃得多,菜吃得少时,心里就知道今天做的菜不怎样,明天该换其他可口的菜了。
每天早上,小涛奶奶把粥和一只鸡蛋煮好后,就出去买两只包子回来,再喊他起床。然后,把被子拿出去晒。小涛是个孝顺的孩子,出门就说,奶奶我上学去了,进门就喊,奶奶我回来了。小涛奶奶上午半天忙,下午闲些,不得事,就捧着那只保温杯子,出去跟人家聊聊天。聊各自有关孩子的话题,打听人家每天菜怎么烧,烧哪几种。聊到太阳西下,就回来把晒得热乎乎的被子捧到床上,铺好,让孙子在霜花满地的冬夜,享受奶奶带来的温暖。就这么陪着聊着,高中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高三是冲刺的阶段。小涛每日是披着星星去学校,戴着月色,踏着灯光回家。姨娘后来常跟我们说,她每天晚上都要等小涛回来,然后吃过晚饭又去上晚自习,没有星期天,不停地看啊写啊,不晓得哪来的那么多作业要做?大冬天的外面寒冷,睡觉前,我泡一杯热牛奶放在桌上,让他喝了暖暖身子。常常一觉睡醒来,那盏台灯还在亮着寒光。就跟我们以前上小麦场一样,起早摸黑地干,干不动还要干,没法子,赶季节。
这三年姨娘特别心疼孙子,小小肩膀扛那么重的担子,比大人种田还苦。这三年孙子看到奶奶,好像一天比一天苍老了。
高考前一个月,小河滩头,青青的芦叶在风中舞动,乡村的田野上,饱满的麦穗散发着悠悠的馨香。小涛妈妈特地休息,专门来和姨娘一起陪读,烧好吃的菜,问寒问暖,主要的是在关键时刻不能让孩子生病。考试前两天,小涛妈妈买粽箬回来,与姨娘一道裹粽子。小涛不跟奶奶妈妈讲学校里有关高考活动的情况,妈妈也忍着不去问他。而小涛却安慰地说:“你们不要搞得紧张兮兮的,我尽量发挥就是了,也不要到考场外守望。”考试那天,奶奶关照他,出门把“准考证”和其他用的东西检查一下,就站在门口目送孙子奔赴考场的背影。然后,就给他爷爷打电话,叫小涛爷爷在乡下燃放鞭炮——一炮打响。小涛妈妈还是偷偷地去了学校,和其他家长一起站在校门外,默默地用爱助考。看到有学生从考场出来,又急忙赶回去,不让小涛看到。桌上吃饭的时候,也不问他试卷难不难的情况。
三天考试结束了,此时,乡村已收完麦子,正忙着栽秧。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奶奶站在小凳子上,要取挂在墙上的包。小涛走过去手一伸,帮拿下来了。奶奶跟他妈妈说:“想小时候,我帮涛涛取墙上够不到的东西,这一晃,比我高很多了。”小涛妈说:“孩子长得多快呀,现在他能看到你头上看不到的风景哩。”
那天,一直忐忑不安的小涛爸妈,当查到小涛高于一本十几分的分数时,像得到一大笔财富似的,无比高兴。姨娘在村子里逢人就夸奖她的孙子如何如何的好。人家就夸奖姨娘说,也有您的一份功劳哩!在接到北方一所211大学的通知书后,小涛的爸爸妈妈像办喜事一样,请亲戚朋友、邻居吃酒。
那年,秋田一片金灿灿。小涛妈装了一大箱好吃的东西和一些生活日用品,一床崭新的棉被,送儿子去上大学。临行时,姨娘跟小涛一遍又一遍地叮咛:“乖乖,你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奶奶不放心,你在外不要忍饥挨饿的,一定要注意身体,到那里给奶奶打个电话,乖乖!”小涛说:“哎呀!奶奶放心吧,我已长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您自已在家也要多保重身体!”小涛带着奶奶的爱上了车。爷爷望着车子驶出庄子,奶奶在抹着滚烫的、冒着喜气的泪水……
如今,又到荷花盛开的六月,又是高考放榜的时,又有多少泪水在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