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童年的贫穷是我的人生财富(随笔)
一
怎样定义一个人是否富有,有人说,有的人穷得只有钱,显然,钱多不能叫富有。在物质条件十分丰厚的今天,人们很容易享有各种资源,这算得今天的我们享有一种财富。可是,我要说,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贫穷,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享有的财富。
我们这代人,说到童年及少年的穷和苦,那真叫穷童年苦少年。
我们村人多地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二队。二里地外的镇上有个收购站,每到夏天便开始收购知了壳。不到10岁的我,算逮住了一个“生财”之道。暑期,除承担必须要做的家务,烧火做饭,打猪草,拾猪粪等,一有空闲,我便拿着竹篙到河边树林、田头、沟垄,到处打知了壳。知了喜高,杨柳树上最多,有的爬到了树杪上,竹篙子够不着,再把竹篙接上一根,想方设法也要把那高高的一只弄到手。
打知了壳是要起早床的,晚了,昨夜新脱的壳子都被别人摘了。天刚蒙蒙亮,我便先把自家菜园子里找一遍,然后沿着江汉大堤,依次到三队、四队、五队去搜寻。这时候往往能幸运地在一些低矮处发现不少,有爬在篱笆上的、艾蒿草上的,还有一些扒在菜地里的包谷杆上、南瓜叶上。
一个暑期过完了,积攒的知了壳能有一小半棉花篓。辛辛苦苦地劳作,尽管只能卖上几毛钱,但一学期用的写字本、算术本、铅笔、橡皮擦都有了。
打知了壳是个季节活儿,收购站常年收购玻璃渣。破酒瓶破油瓶碎玻璃,都可以在那里换钱。跟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我常常走村串乡,到处拾玻璃渣。可是,日子一长,玻璃渣都被我们拾光了。
机会总会给予有心人。生产队的大木船,常从省城装下水道里的污泥回来作肥料。一船接一船的湿污泥,社员们先是挑到大堤上晒干,然后用筛黄沙的铁筛子筛出渣子,这时候,我们就伺候在一旁捡玻璃渣。后来,我们等不得污泥晒干,直接用钉耙在湿污泥里一点一点地翻找碎玻璃,然后洗净晒干。积攒起来一大畚箕,也只能卖个一两毛钱,这也够买两到三个作业本的。
以自己劳动的双手换来的价值,不管多么微薄,我都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我或多或少地帮父母减轻了负担。
常有人说,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物质匮乏的年代,碰到三年自然灾害,遇到上山下乡,生生被命运捉弄过。我说,这不叫被捉弄,而是命运的安排。当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历程,回首这段艰难过往的时候,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这样的贫穷,是上天赐给我们这代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
和今天少数拼爹的人及啃老族不同,我们打小就养成了不向父母伸手不向他人伸手的品格。真要感谢那个年代,是贫穷这块土壤,给了我们人生的第一桶金,培育了我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城里没有哪个单位住房不紧张的。我所在的企业,看在我是大龄青年的份上,分给了我一套20多平的套间,这就得谢天谢地了。
这是一幢住着五户人家的平房,五家人共一个室外水龙头。每到夏天,人们正需用水的时候,它又最不争气,那水压低得跟尿尿似的,有气无力;有时候干脆停了。即便如此,五户急等着接水洗澡的桶或洗衣服的盆也只得一个挨一个地排队等候。
平房里没有家用厕所,离住处60米开外倒是有一个公用的,却是又赃又小,如厕也成了一个老大难。
为解决用水如厕两大难题,我在客厅的一角围了一个小间,下面当厕所,上面做了一个大水箱,可谓一举两得,解决了我日常生活最大的困扰。
可是,还有更令人头疼的,这里逢下雨就淹水。一场暴雨袭来,眼见门前的积水一步步紧逼,眼见它上了门前的台阶,我便冒着暴雨狂风,到堤边去挖黄泥,赶快堵住门口。若是雨下得持久,终究是挡不住水漫金山,客厅卧房都会进水,它会高过脚踝,甚至淹至小腿。
我请来亲戚朋友,将家里的坛坛罐罐搬出,用小推车一车一车运来泥土和煤渣,把家里的地基填高了40厘米。
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困难和窘境,脸上从来不会写着“畏难”二字。不抱怨,不向厂领导诉苦,而是默不作声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这样的日子,我虽然过得十分艰难却又心平气和。
在艰难困苦面前能表现出一种韧性,能以一种顽强的毅力与困难抗争,这是成长的环境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基因中的坚韧,正是童年生活的艰苦与贫穷,才培育了我从小以致长大成人后吃得苦耐得劳的品格。
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的举动,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它不过是一些很平常的做法,遇到这样的困难,但凡我们这一代人,都会像我这样做。可是,对于今天的后生来说,这绝不失为不辞劳怨的活教材。
三
有句网络语说得很好:“幸福不属于穷人,也不属于富人,幸福属于知足的人。”我们这些从小吃过苦的人,对于物质的满足,门槛是极低的。粗茶淡饭尚可,粗衣布服也行,在这样的平平淡淡中,我体味着无穷的满足和幸福。
二十年前,我们几个多年未见的中学同学小聚,他们大部分是开车来的。席间,有的同学用手机接电话打电话,忙个不停;有的不打电话,也要把一款时髦的手机从兜里掏出来摆在桌上。同学问我,“你买手机了吗?”我答,“没有。”又有同学问,“你买车了吗?”我还是回答,“没有。”同学们很诧异,“你在省城待这么多年,工资也不算低,你咋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呢?”同学们说的,都不是我生活必须的,我便坦然以对。有同学直言,“这些年,你是咋混的?以你的智商,经经商,发不了大财也能奔个小富,总比守着一个要死不活的企业强。”可是,对现状很满足的我,面对同学们的鼓动,依然不为所动。聚会散了,同学们来到停车场,钥匙一拧,“嗤”地一声,车打着了,他们一脚油门,奔驰、宝马、奥迪,一辆接一辆绝尘而去,而我,独自立在公交车站等车。可是,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堪,心里依然很坦然。对财物占有的淡然,理所当然地会指导我消费观的简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上广播电视大学,一天,面授课放学了,有位同学突然提议,要去我的家里瞧瞧。我的家里能有什么值得一瞧?除两张睡觉的床,一个简陋的衣柜,一排较长的组合书柜和一些简装的书籍,这就算是我的主要家当了。有同学觉得简朴得近乎寒酸,可我心满意足。
真不凑巧,几天前,刚把家里积累下来的200元钱存进了银行,打开小抽屉,里面空空如也。幸有一些剩下的伍分贰分壹分的硬币,我一看,办一桌菜够了,便统统收集起来,去了菜市场。
一张折叠桌,几个折叠凳,在一个十几平方兼卧室兼书房的“多功能”客厅,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没有一样算得上珍肴异馔,一盘花生米,这就算拿得出手的上等菜了;还有3分钱一块的臭豆腐,油一炸,黄里透黑,摆上一盘,也绝不跌份儿。七七八八,凑了一桌平平淡淡的家常菜,一瓶135(一种大众消费的酒,一元三毛五一瓶),同学们边吃边喝边聊,有滋有味。我们聊人生,聊理想;聊工作,聊学习;聊文学,聊艺术。我们对前途憧憬着无限美好,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如此浊醪粗饭的聚餐,令我们同样享受着人生的无比快乐。
可是,我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我们这代人,其中一些少数,他们能把人之贪婪演绎到你难以想象的程度。一些贪官,他们已经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他们已占有常人不可比拟的厚禄,但是,他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贪贪贪,他们有了一百万,还要贪一千万,有一个亿,还要贪十个亿上百亿。他们明知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能带走,可他们还是要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他们丝毫抗不住利益的诱惑,他们只知道占有占有再占有。
人性里最大的弱点就是贪婪,人性里最大的弱点就是永远不会认识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
四
从小爱劳动,从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这样的原生态里,太知柴米油盐的来之不易,太懂得生活的备尝辛苦。几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老病死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可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早已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生活中,我依然秉持着节省节约的原则,我的消费观永远是节俭再节俭。
过去的年代,我们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我仍然保持着缝缝补补的旧习惯:一件衬衣,仅仅袖口破了,我便将袖口打上一个小小的扁;领口破了,我将衣领拆下反过来再缝上,费不了多大气力,却又可以穿它个一到两年。
好多年前,我的一位年轻朋友见我们的日子过得太紧巴,嫌我们太节省,便说“钱是挣来的,不是节约出来的。”这个说法完全打碎了我们这代人的财富观、消费观。
的确,“艰苦朴素”这几个字,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它实在是太out了,太陌生了。拼爹拼妈,比房比车,比名牌,成为当今相当一部分人的时尚。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有人在网上发文,公开声称“钱是世界上最养人的东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接受的。钱养人不假,可是,人生还有比钱更养人的东西。人的基本需求,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人活着,不能只为钱、只要钱,人的精神需求,同样是一种刚需。
艰苦岁月里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在淡化财物上、节俭消费上,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宝贵精神——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大力宣传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有个非常重要的一点——艰苦奋斗。359旅的指战员,开垦南泥湾,在荆棘丛生中来往穿梭,衣服破得快,可是,连巴掌大的补丁都没有,大家只好把长裤脚剪一截补短裤,最后把短裤改成裤衩。粮食不够吃,他们上山挖苦菜和水芹菜,寻找地皮菜。这种南泥湾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仅是战争年代需要,即便是在物质十分富有的今天,同样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尤其是我们这些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我们的言传身教,传承的是自己亲历过的艰苦奋斗,传承的是刚从昨日走过来的朴素勤俭。
好多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真事。一群中国大妈出国旅游,在德国一家餐厅点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餐毕,桌上剩下不少,大妈们正要扬长而去,餐厅服务员不答应,非要这些大妈们打包带走,中国大妈们感到诧异,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关你什么事?大妈们毫不理睬。没过多久,来了一群执法人员,不让大妈们出门,原来是服务员报警了,大妈们更不理解。执法人员拿出堂堂正正的理由,你们消费的是公共资源,浪费的也是公共资源,这是不允许的。大妈们只得老老实实地接受罚款。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不管在哪里,有钱也不能任性。我们的每一笔消费,都意味着全球有限资源的减少。我们的消费观、财富观,必须放进珍惜整个人类资源的大财富观里。因此,无论处在何时、身在何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都应成为我们整个人类的美德,都应得到发扬光大,它如同人间的爱一样,一定是一种永恒。
五
去年,我正式踏入古稀之年,曾以这样的句子为七十遣怀:
奋勉熏劳钦俊骨,钱权皆土仰廉贞。
至今未醒浮荣梦,幸免心伤一世贫。
这段带有自嘲自调侃的文字,骨子里是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
有这样的人生观、财富观,我自然不会贪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是心安理得地追求简朴里的生活宁静。
住平房那会儿,我利用空间较高的优势,搭起了一个十多平方的阁楼。我“躲进小楼成一统”,在里面画画、练书法。笔洗里的水脏了,颜料碟要清洗,我端着盛满水的笔洗和一摞颜料碟,爬着格子铁梯上上下下,跟耍杂技似的,可是,我乐在其中。
后来,有了属于我自己的小商品房,我将客厅的一角作了一个简陋的书房。画画,写字,作文,摆弄摆弄摄影,再听听京剧的名家名段,这些人生的趣事,排满了我的退休生活,丰富着我幸福的晚年。
贫穷,历练了我勤劳的德操;艰苦,滋养了我勤俭的品行;困苦,润泽了我的清心寡欲。我安于清贫,享于清贫,乐于清贫。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再次感谢社长。遥问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