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秋菊(散文)
一
在贵州息烽县鹿窝镇合箭村的老家,我有一个宗族的堂姐,名叫秋菊,今年六十八岁,满头白发,佝偻着背,成天下地劳作,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岁月在她眼角旁刻下蛛网般的纹路,双手布满了层层叠叠的老茧。在我印象里,她最能吃苦,也最倔强。
秋菊姐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个深秋夜晚,出生三天后,父亲尹仕伟看到女儿明亮的双眼透着灵气,胖嘟嘟的小脸像一朵粉黄的菊花,可爱极了,就思考着给女儿取个好听的名字。可过去因自己家里穷,仅读过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没啥文化,妻子陈仙素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想靠她给孩子取个好名,那简直是墙壁上挂门帘——没门。正当他坐在院边一边吸烟一边眉思苦想时,突然看见门口栽种的一盆淡黄色菊花绚丽灿烂,好生漂亮。顿时灵机一动,这孩子出生在菊花盛开的秋季,又是女孩,希望她长大后能像菊花一样生命力顽强,坚韧不拔,就给她取名“秋菊”吧。随即跑进屋里,给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妻子认为这名子既顺口又有意义,就高兴地点头应允。
几年后,秋菊母亲又生了四个孩子,不知怎的,父亲好像对菊花情有独钟,就顺着大女儿的名字,分别把孩子们取名叫菊香、菊红、菊兰、菊勇,都带有一个“菊”字。转眼间,秋菊到了上学年龄,学习特别用功,在学校成绩顶呱呱,又听话懂事,老师都夸她长大后定有出息。可父母思想守旧,认为女孩长大后要嫁人,书读多了没啥用,加之家里困难,她刚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被父母叫回家中,小小年纪就开始下地干活。
那年代,老家贫困落后,没啥经济收入,尽管父母和一家人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但日子仍是黄莲拌苦胆——苦到家了。随着时间推移,她和二妹渐渐长大,母亲就用省吃俭用的一点钱,给她俩做了一件新花布衣裳,规定谁出门赶场、吃酒或走亲戚,谁就穿上。于是,这件衣服成了她和二妹的 “共用财物”。秋菊不愧是大姐,从小很懂事,不管什么事都能考虑周全。记得有一天,二妹要去赶场,秋菊要走亲戚家吃酒。谁穿它呢?秋菊想到自己占长,无论怎样,也要让着妹妹,想到自己不能穿着补巴衣服去吃酒,那样会丢一家人的脸面。于是,就和妹妹商量,来个调换,由妹妹穿衣服去吃酒,自己穿补巴衣服去赶场。
最难忘的是秋菊十五岁那年初夏的一天早上,她和三妹在地里劳动时,突遇天下大雨,她赶忙脱下自己的外衣给小妹顶在头上,而自己光着头往家里跑,到家里后,被大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随后,秋菊因受凉感冒发烧,烧成肺炎,咳嗽不止,父母又没钱给她治疗。那次,秋菊在床上整整昏睡了四天四夜,最后醒了过来。幸好,她病好后没留下什么后遗症。母亲说秋菊命硬,阎王都把她赶了回来。这件事,让她父母难过了好长时间呢。
二
常言说,女大十八变。几年后,秋菊长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经人介绍,她与邻村一个名叫马南成的小伙子认识。小马家兄妹九人,是村里人口最多的人家,因人多地少,家庭负担特重,一家人挤在四间土墙茅房里,是村里最穷的贫困户。马南成在兄妹中排行老大,长得结实精干,为人诚实。双方相识一段后,感到有相同的家庭背景,同命相怜,情投意合。两年后,双方喜结连理。
结婚不到半年,马南成父母考虑到给儿子媳妇一个发展空间,再说儿大分家,树大分叉,就决定把他们两口子单独分出来。可这分家就是一种形式,除了爸妈陪嫁给秋菊的一间床,一张饭桌、几张木凳之外,一无所有。一年后的初秋,秋菊生下一个男孩,改名秋秋。随后农村政策放宽,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秋菊一想,人不出门身不贵,就和丈夫一道带着不到两岁的小儿子,离开家乡,到广州打工。
到广州后,两口子先用带去的一点积蓄在广州城边租了一间小屋,然后出门寻找工作。因他们没啥文化,又带着小孩,用工单位都不愿招收他们。一周后,工作仍没着落,可他俩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秋菊只好背着孩子捡垃圾,丈夫找到一个建筑工地打零工,尽管又苦又累,总算安置下来。两年后,秋菊又生下一个女孩。夫妻俩一心一意盼望能赚点钱过上好日子,就给孩子取名叫盼盼。
可没想到的是有一天,马南成在建筑工地上班时,不小心从二楼摔下来,造成右手杆严重骨折,经医院治疗一段后,建议他回家慢慢疗养。回到出租屋里,看到妻子秋菊忙里忙外,自己因手受伤帮不上忙,心里万分焦急,成天沉默不语,郁郁寡欢。有一天,他趁妻子不在,用刀割断受伤那只手的动脉血管,心想一走了之,省得给妻子添麻烦。大儿子看见后,吓得大哭。房东听见哭声,跑来一看,立马报打120,幸好抢救及时,小马才保住了性命。
这件事后,秋菊被吓着了,从此不敢离开丈夫半步。丈夫病情稳定之后,她决定和丈夫一起返回老家。回家后,在秋菊丈夫及后家兄妹们的帮助下,除把自己分得的土地耕种好外,还另外承包了三亩地种辣椒、花生、葵花等经济作物。丈夫的手恢复好些后,力所能及帮她做一些家务事。几年后,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乖巧听话,上学成绩十分优秀,秋菊两口子心里好似电线杆上挂邮箱——高兴(信),感到这日子有了奔头。
谁料,这好日子刚开了一个头,厄运又降到了秋菊头上。一天,丈夫在地里拔草时,忽然感觉呼吸困难、不断咳嗽、全身发热,持续很长时间仍不见好转,后去贵州省人民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晚期肺癌。秋菊拿到诊断书后,犹如五雷轰顶。秋菊心想,老天对自己不公,这命为何这样苦,就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大哭了一场。然后,想到两个孩子,又强打精神,拼命找钱给丈夫治病。一年后,丈夫医治无效离开人间。
之后,许多好心人见秋菊孤独一人,日子艰难,劝她改嫁。可秋菊担心自己再婚会影响孩子学习,想到自己和丈夫这辈子没文化,吃了不少苦头,无论如何也要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过上好日子,就婉言谢绝了别人的好意。两个孩子也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老师都说他们今后一定能考上国家重点大学。
三
果然,秋菊大儿子秋秋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外一家著名大学。三年后,女儿盼盼又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下子,秋菊家出了两个名牌大学生,也是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让全村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些年,为了让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秋菊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从没穿上一件好衣服,吃上一顿好饭。两个孩子看到母亲这般辛苦,决心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报答慈母之恩。
有一天,秋菊正在地里劳动,二妹菊香家大女儿上气不接下气跑来,告诉她秋秋在学校生病住院了。秋菊听后,大吃一惊,丢下锄头,立马坐班车赶到省城,然后又坐火车赶到儿子所在的省城人民医院。当她急匆匆赶到儿子病房时,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正在照顾儿子。儿子看到母亲后,颇感意外,赶忙介绍说这位女生名叫胡菲菲,家住省城,是他的同学。哪知这姑娘抬头看老太太是个“老土冒”,不冷不热,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儿。母亲也没在乎,此时她最关心的是儿子健康状况。
胡菲菲离开后,母亲问儿子生的啥病。儿子说自己患了胃病,已基本好了。随后儿子告诉她,刚才那位姑娘是他的同班同学,她父亲是省直一个单位的干部,母亲是他们学校的领导,现正和他谈朋友。秋菊一听,心想自己家庭与之相比,差距太大,就对儿子说,她家条件那么好,不门当户对,你可要考虑清楚。话还没说完,这姑娘又转了回来,说她爸妈要来看望秋秋,让他母亲回避一下。儿子一听,一下子火了:这是我母亲,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怎能这样呢?一气之下,叫女朋友滚蛋。
这事发生后,对秋菊的内心打击很大,她虽有些想不通,但还是心平气和对儿子说,只要孩子开心幸福,她不会干涉他们的婚姻。儿子像明白了什么,点了点头。几年后,儿子女儿因在大学里表现突出,毕业后安排在城里工作。他们没有忘记母亲的好,都认为母亲辛劳一辈子,应该接她去城里享享清福。尤其是女儿成家后,丈夫和她一样,也是从乡下来的,懂得孝敬老人。可秋菊习惯了乡下生活,无论儿女们好说歹说,就是不愿进城。
那些年,秋菊留在家里,把家里种的葵花、花生等土特产,拿一部分到集市出售,赚点钱自己零用外,剩下的就分送给儿子女儿家。两个孩子见母亲不愿进城,就拿钱给她,可她说自己在乡下,用不了多少,无论怎样也不要。人们都说秋菊脑筋短路了,有福不享,还自找苦吃,真是不可理喻。可秋菊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她不愿离开故土,依旧守着家里的老院子,守着那片土地,始终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
那天,我回到老家,和妻子去看秋菊姐,看见她正弯着腰在家门口的辣椒地里除草。她高兴地对我们说,两个孩子带着家人,请探亲假回来玩了几天,早上才走,要是我们早点来,还能和他们见上一面。随后又笑着说,女儿这次来,又说要接她出去,可她仍不愿意,走时很生气。说实话,我身体还好,还能自食其力,真不愿给他们添麻烦。
看到秋菊那朴实坦然而又坚定执着的样子,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的淡然,仿佛看到一朵菊花在百花凋零的深秋,正在不畏寒霜,灿烂绽放。你看,它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总是让我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