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聆听跨越时空的叮咛(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聆听跨越时空的叮咛(散文)


作者:德年黄土地 布衣,38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发表时间:2025-07-04 18:39:26
摘要:翠柏丛中,墓碑严整排列,碑上镌刻着姓名、籍贯、牺牲时间、地点及事迹,一座座陵墓历经沧桑,不畏寒暑,巍然屹立于野河山南坡。

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来自全县的作家、摄影师及文艺工作者代表30余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位于野河山下的“扶风烈士陵园”,参加由县文联、文旅局、作协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时代华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外出采风,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历史的回溯,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些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烈士纪念碑,周围环绕着烈士浮雕墙、英烈广场、烈士墓区及配套设施,肃穆之气油然而生。纪念碑左下端便是烈士墓区,24位扶风籍烈士的墓碑安然静立——他们来自建国前、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不同时期,长眠于郁郁葱葱的松林之间。一条洁净的石砌通道穿林而过,两旁松树枝丫浓郁,微风吹过,枝叶瑟瑟作响,仿佛在向苍天呼唤烈士的英灵,默默守卫着地下的忠魂。
   翠柏丛中,墓碑严整排列,碑上镌刻着姓名、籍贯、牺牲时间、地点及事迹,一座座陵墓历经沧桑,不畏寒暑,巍然屹立于野河山南坡。
   站在陵园里,作协的采风者们望着一座座卧碑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字介绍,思绪万千。这些烈士中,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不足20岁——他们曾那样年轻鲜活,却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热血换来了如今的安稳,这种牺牲不是泛黄的过往,而是实实在在的坚守。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屈的故事,值得永远铭记。
   作协主席唐志强心情沉重,满怀敬畏地提议“向烈士们行三鞠躬礼”。全体人员肃立默哀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们以最庄重的姿态,向英烈表达深切缅怀。
   在24位英烈中,有3位的事迹我40年前便已熟知,他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与创新源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县民政局参与《扶风县地名志》的校审出版工作,在《古墓冢、纪念地、碑碣、经石幢、佛像名录》一章中,曾反复拜读过孙宪武烈士墓、彭修烈士墓的事迹介绍,他们的英雄壮举令人震撼——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们不顾安危、挺身而出、英勇杀敌,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与今日的太平盛世。
   史料记载:孙宪武烈士墓位于下晁留村东北,距天度镇四华里,墓地八分,呈子午穴位,有墓碑、砖砌围墙,墓周苍柏三棵、杨树八十八株,环境清幽。烈士碧血嵌大地,浩气照长空。墓西南五百米处,有扶风县政府树立的纪念碑,每年清明,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师生络绎不绝前来扫墓祭奠,以纪念先烈、启迪后人。1958年文物普查时,其墓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孙宪武,名军字宪武,天度人,生于1913年,1949年2月殉难,曾任中共扶风县委书记、扶风县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解放军西府出击后,他转入地下活动,组织领导党员和群众开展革命工作与武装斗争,同年5月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下坚贞不屈,次年2月英勇就义,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照耀着人们前行。
   彭修烈士墓位于西官村南,周围平畴沃野,墓丘被迎春花笼罩,保存完好,每逢清明,各界人士及家属都会前来祭奠。
   彭修,男,城关镇西官村人,1907年生,1948年殉职,贫农出身,学生时代于1928年毕业于扶风县立小学。1929年参加冯玉祥部队,任营文书、书记等职,1931年参与赵卜生、董振堂领导的起义并加入工农红军,曾任团参谋长,在瑞金干部学校入党并学习一年。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行至甘肃河洲与马宏逵部队作战时与组织失联,同年返乡。1937年冬,他到凤师上义教班,在扶、眉、岐、凤一带发展地下党组织;1939年毕业后,先后在豆会、高望寺、西官、四家等学校任教,期间与肖江虹、孙宪武、牟富生、昝耀华等同志配合,为延安根据地保送进步青年、输送枪支弹药,活动地点在午井九家村西南一窑院(别名“杏花村”)。1948年西府出击时,彭修任中共扶风县委秘书、宣传部长,部队西进后为躲避逮捕,他前往旬邑与赵百京同志会合,担任三八团参谋长,同年冬在旬邑张洪镇战斗中牺牲,时年41岁,全国解放后,灵柩于1950年迁回原籍安葬。
   峡渠中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被《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台》《宝鸡日报》《宝鸡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即便在信息传输尚不发达的年代,仍记忆中,卫来虎的父亲来局里领取700元抚恤金时,脸上的岁月痕迹与悲痛泪水,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泣血之痛,至今历历在目。当年,卫来虎在宝鸡家喻户晓,全县掀起了向他学习的热潮。从亲自参与采访、整理与宣传的王应祥老师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卫来虎的精神内涵与崇高境界,不仅体现在突发落水事件中英勇献身的壮举,更蕴含在他平时的诸多故事里,让现场人员无不为之感动、深受教育”。
   参观烈士陵园,我们看到了烈士奋斗的足迹,深切体会到艰难岁月的苦楚、胜利的珍贵与炽热的爱国情怀,不禁热血沸腾。归来后,烈士的事迹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映,耳边时时响起他们跨越时空的谆谆叮咛与殷殷期望——那便是牢记入党誓词,为建设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原创首发)

共 20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娴熟的文笔,沉重的心情,写出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4周年之际,去扶风烈士陵园采风的过程,写出了作家缅怀烈士的心情,不由人泪眼婆娑,特别是原县委书记孙宪武、彭修都是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人,令后辈们怀念、想往。还有舍己救人的卫来虎等等,无不打动人心。“站在陵园里,作协的采风者们望着一座座卧碑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字介绍,思绪万千。这些烈士中,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不足20岁——他们曾那样年轻鲜活,却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热血换来了如今的安稳,这种牺牲不是泛黄的过往,而是实实在在的坚守。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屈的故事,值得永远铭记。”写的多么深刻,多么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峡渠中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被《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台》《宝鸡日报》《宝鸡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即便在信息传输尚不发达的年代,仍记忆中,卫来虎的父亲来局里领取700元抚恤金时,脸上的岁月痕迹与悲痛泪水,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泣血之痛,至今历历在目。当年,卫来虎在宝鸡家喻户晓,全县掀起了向他学习的热潮。”全文结构严谨,叙述清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处处打动人心。好文欣尝,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4 18:43:45
  作者语言优美,文字朴实耐读,作家怀念先烈,写出了怀念的心情,今天生活的不易,都多亏有一个伟大的党。
回复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04 22:23:31
  感谢老师倾情编辑。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4 18:47:53
  文章有真情实感,作者也发挥的好,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04 22:24:31
  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7-04 18:50:07
  “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烈士纪念碑,周围环绕着烈士浮雕墙、英烈广场、烈士墓区及配套设施,肃穆之气油然而生。纪念碑左下端便是烈士墓区,24位扶风籍烈士的墓碑安然静立——他们来自建国前、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不同时期,长眠于郁郁葱葱的松林之间。一条洁净的石砌通道穿林而过,两旁松树枝丫浓郁,微风吹过,枝叶瑟瑟作响,仿佛在向苍天呼唤烈士的英灵,默默守卫着地下的忠魂。”写的多么好呀?多么的感人,多么打动人心。
回复3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04 22:26:27
  松柏丛中,守护着烈士的思魂。
4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7-05 11:11:40
  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精神家园,点赞学习,祝夏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