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七律·“花溪连”壮士出征(古韵四首)
七律·“花溪连”壮士出征
欣闻故乡重修家族宗祠——红六军团红十七师师部驻地旧址,“花溪连”创建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遂作此七律记念。
湘赣危情战火纷,花溪勇士志凌云。
祠堂誓起报国志,热血同浇赤县春。
妻别夫行情切切,儿辞母去意殷殷。
征程万里英魂铸,不朽功勋后世闻。
注释:“花溪连”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7师49团下属连队,由萧克师长领导。
1934年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部队减员、苏区缩小。永新县象形乡花溪村120余名青壮年一夜参军。同年4月1日,萧克于刘氏大祠堂左侧操场宣布红六军团“花溪连”成立。此后,连队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指挥下边训边战。
7月西征,花溪村出现“妻送郎、娘送崽、儿女送爹”的感人场景。长征及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军的200余位花溪连战士大多壮烈牺牲,幸存者仅10余人。
1991年10月9日,萧克重访故地,称赞“花溪连”是花溪人民的骄傲,肯定其贡献,并希望传承光荣传统、建设美好花溪。
七律·松山阻击战之“花溪连”
左倾冒险阴霾罩,劲旅驰援战鼓催。
蒋匪狂凶张兽爪,松山险隘峙云隈。
花溪喋血歼顽寇,壮士捐躯化碧瑰。
萧克题碑铭壮烈,忠魂不朽耀苍垓。
注释:松山阻击战中,“花溪连”浴血奋战,多名战士英勇牺牲。战斗期间,萧克师长亦在此役中负伤。解放后,萧克师长题碑铭记这段壮烈历史。
七律·萧克师长之花溪宗祠旧居
宗祠肃穆忆峥嵘,烽火当年战鼓鸣。
帷幄筹谋驱劲敌,花溪驻马砺雄兵。
丹心映照山河赤,铁骨支撑日月明。
仰止高风寻旧迹,精神不朽耀征程。
七律·湘赣苏区之花溪风云
井冈烽火漫湘赣,赤帜高擎破万难。
土改分田兴伟业,军民携手御凶顽。
三番反剿威名震,五次鏖兵险象环。
转战征途心未改,英魂浩气守雄关。
注释: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后,湘赣边特委领导留守力量巩固根据地,中心转至永新。1930年2月,湘赣边特委等合并为赣西南特委。1931年7月湘赣省成立,8月设临时省委,10月正式成立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书记,袁德生为主席。此后,军民开展土地革命与游击战争,组建武装,建立多个县苏维埃政府,粉碎三次“围剿”。
1932年1月湘赣军区成立,2月独立1、3师合编为红8军。1933年5月打破第四次“围剿”,6月红8军改编为红17师,与红18师合编为红6军团,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不断发展,苏区建设全面推进。1933年11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湘赣省委等撤至花溪、象形一带,红军第十七师驻扎在花溪村刘氏大祠堂。1934年8月,红6军团在任弼时率领下撤离,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留守继续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