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豆腐往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豆腐往事(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288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发表时间:2025-07-05 14:29:18

豆腐是极好的东西,清白,素净,不惹人厌。我向来爱吃豆腐,这习惯大约是从小养成的。
   幼时,我们东北一大家人住在东北老屋,西边巷口便有一家豆腐坊。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那豆腐坊的烟囱便冒出白气来,与晨雾混在一处,分不清哪是雾,哪是蒸汽。我每每上学经过,路过那个豆腐坊,总要在门前站一站,看那豆腐师傅将豆浆倒入木框,压上石板。不多时,那豆浆便凝结成块,成了豆腐。豆腐师傅姓王,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黑瘦叔叔,手上青筋暴起,却极是灵巧。他见我看得出神,有时便会切一小块热豆腐给我,撒上些盐末。那豆腐入口即化,豆香满口,让我觉得比什么糖果点心都好吃。
   我们村里人都爱吃他家的豆腐,奶奶会隔三差五去他家豆腐坊排队买豆腐。为啥要排队呢?因为村里就他一家做豆腐的,而且货真价实的是卤水点豆腐。不像城里卖的豆腐是石膏点的,没有豆腐味。因为有一次王叔叔的老妈病了,王叔叔就关了豆腐坊回了青岛老家。豆腐坊关了一个月,那些日子我家没有豆腐吃,又舍不得买青菜。奶奶着急呀!成天去豆腐坊看王叔叔回来没有?父亲是个孝子,他哪能让奶奶着急呀!为了我们一家能吃到豆腐,就特意去了城里买回一大块豆腐。奶奶看父亲买回豆腐了,急忙问:“价钱贵不?”当她听说咋也比买青菜便宜时,她的心放进了肚里。又看见父亲买回的那块豆腐白亮亮的,她禁不住眉毛高挑高兴地说:“不愧是城里的豆腐呀!模样都耐看。”她兴冲冲走上前用鼻子闻了起来,闻后她眉头紧皱说:“这也没有豆腐味呀!我快尝尝好吃不?”说完就拿了筷子夹了一口。吃后连连说:“买上当了!买上当了呀!”
   也别说那块豆腐我们全家人吃过都觉得味道不好,父亲告诉我们,城里人做豆腐不用卤水用石膏。所以,它和卤水点出来的豆腐味道就截然不同。奶奶那天坚决地说:“以后绝不能再买城里豆腐了,就等小王回来再吃吧。”那天后,奶奶再也不让父亲在城里买豆腐。
   一个月后,王叔叔终于回来了,身后还跟来了他的老娘。原来王叔叔的父亲两年前去世了,他出来做买卖他老娘自己在家,这次病好后,他实在不放心把老娘单独留在家里,就把她领东北来了。奶奶听说王叔叔回来了,又领来了他母亲,就高兴地去了豆腐坊。回来就开始给王叔叔张罗介绍对象。奶奶说,他打听了王叔叔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他要和他老娘在东北扎根了。奶奶听后高兴呀!奶奶说:“他王叔叔不走好呀!这样咱们一家就能每天都吃他做的豆腐了,这样还省钱。”因为王叔叔卖的豆腐即好吃,又比父亲从城里买回的豆腐要便宜八毛钱。奶奶是个一分钱掰两半花的老太太,何况城里的豆腐也不是卤水豆腐,她不仅吃不惯我们一家人都不喜欢吃。
   后来奶奶还真做成了媒人,女孩是我村里的李老汉的独女。李老汉要招上门女婿,在奶奶的说合下,他们两家合成了一家。王叔叔和李老汉的女儿,一起经营豆腐坊共同养他们双方的老人。
   后来我们一家来到承德,每每思及故乡,奶奶都会念及王叔叔家的豆腐坊。
   城市里的豆腐,装在塑料盒中,整齐划一,却少了那股子生气。父亲几次从城里买回豆腐,奶奶都会说,不好吃!不是说太硬,便是太涩,横竖不如王师傅做的那般温润。
   一日,我和奶奶逛滦河老街的早市。偶然发现,角落里有个老汉推着板车卖豆腐。那老汉头发花白,脸上皱纹纵横,却总挂着笑。他的豆腐用白布盖着,掀开来,热气腾腾,豆香扑鼻。奶奶兴奋地咋呼呼走上前,买了一块回家,用刀轻轻一切,豆腐便顺从地分开,断面光滑如镜。放入口中,竟与儿时记忆中的味道相差无几。此后,我和奶奶便成了他的常客。
   奶奶是个自来熟的人,时间久了就和老人熟悉起来。老汉姓张,青龙人,随儿子来城里已有五年。他说他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传的,那天他念念有词地告诉奶奶:“黄豆要泡足时辰,磨浆要细,点卤水要准。他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图快,用石膏点豆腐,那味道能好吗?”他常这样念叨。我问他为何不用机器?他摇摇头:“机器做的豆腐咋也没有手工的好。”
   张老汉的豆腐生意并不好。现代人讲究效率,超市里的盒装豆腐拿起来就走,谁会等他的现做豆腐呀?况且他卖的价格还贵些。但奶奶和几个老人,还固执地认准了他的摊子。奶奶还会经常鼓捣家属院的老人,来他的摊位买他做的豆腐。在奶奶的帮助下,他的摊位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起来。
   后来我去了外县上高中,就没有了时间陪奶奶逛老街。我上高二的那年冬天,还记得天气特别冷。一日我放月假回家,路过滦河老街见张老汉的摊子空着,回到家说给奶奶听,奶奶说,已有些日子没有看见他出摊做豆腐了。那天奶奶也打听了,听早市上的人说,他病了,是肺炎,住院了。奶奶心中一惊,问清了医院,买了水果和我一起前去看望他,见他躺在病床上,形销骨立,与从前判若两人。
   “您这病……”奶奶担心地问道。
   “老了,不中用了。”他笑笑又说:“哎,豆腐摊怕是摆不成了。”
   奶奶劝他安心养病,他却突然抓住奶奶的手:“我那做豆腐的家伙事儿,你要不要?便宜给你。”
   奶奶愣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半天才说出:“我只是喜欢吃豆腐,但哪里会做豆腐呀?”但奶奶看他殷切的眼神,竟说不出拒绝的话来。那天奶奶了解到,张老汉的儿子嫌他住院治病花了钱,不准备给他出住院治疗费了。奶奶回到家想了想,从自己的红木箱子里,拿出攒了很久的私房钱去了医院,替张老汉交了欠下的一部分钱。又去了张老汉家找他儿子谈了很久,他儿子告诉奶奶他不是不想给治病,而是治也治不了了,张老汉得的是绝症。但他答应会奶奶继续让张老汉住院治疗的。
   半个月后,张老汉还是去世了。他儿子来收拾遗物,找到我家,说他父亲嘱咐要把做豆腐的工具送给奶奶。奶奶推辞不过,只得收下。那是一些木框、石板和几件简单工具,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透着经年累月使用的痕迹。
   奶奶将这些物件堆在阳台,买了豆子,尝试着做豆腐。结果刚开始做的是一塌糊涂,豆浆溢得到处都是,豆腐又老又硬。奶奶不死心,又让父亲买了关于做豆腐的书籍,每天戴上老花镜钻研着,看着记着。渐渐摸到些门道。虽然做的远不及张老汉的手艺,但总算能入口了。我每次休假回家,奶奶都会给我做豆腐,也别说她后来做的豆腐,还真有张老汉做的味道了。
   我大二的时候,奶奶去世。临终前奶奶说:“我这辈子就爱吃豆腐,如今我也学会了做豆腐。我走后把那套做豆腐的家什带上吧,见到张老汉我好让他尝尝我做的豆腐。”
   今年春天,我回了趟东北老家,西边巷口王叔叔家的豆腐坊也早已拆迁,建起了商场。听老婶说,据说王叔叔他们一家已经搬进城里,开豆腐坊了,而且生意做得规模很大……
  

共 26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豆腐为线索,串联起一个家庭几代人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传承,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亲情温暖。文章从作者幼时的记忆开始,描绘了东北老屋旁的豆腐坊以及王叔叔制作卤水豆腐的情景,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纯正味道的执着追求。王叔叔的豆腐坊不仅是村里人的味蕾寄托,更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纽带,而奶奶对豆腐的热爱也贯穿始终,她不仅支持王叔叔,还帮助后来的张老汉。尽管城市化带来了便捷的盒装豆腐,但奶奶始终认为手工豆腐的温润与醇厚无可替代。张老汉的出现,让这种传统手艺在城市的一隅得以延续,更是凸显了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坚守。张老汉的去世和奶奶接过做豆腐的工具,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与记忆的延续。一篇语言流畅、主题深刻的作品,看似以豆腐为题,实则写的是人情、乡情和对传统手艺的敬重与坚守,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5 14:31:37
  通过豆腐背后的温情与记忆,作者将平凡的食材升华为承载乡愁与亲情的符号。全文情感真挚,叙事流畅,细节描写生动,如豆腐坊的烟火气、奶奶的执着与善良,都跃然纸上。作者巧妙地将传统手艺与家族故事融合,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人性的温暖,令人动容。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5 14:32:2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