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浪花】 再读《答司马谏议书》(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浪花】 再读《答司马谏议书》(散文)


作者:美蓉 秀才,266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0发表时间:2025-07-06 03:06:31

历史上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论,是关于变法的著名争论,传播很广很久。那争论的结果到底谁胜谁负呢?表面看是王安石胜了,因为他两次任宰相六年,一直推行他的新法。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富弻、韩琦、苏辙、曾巩、黄庭坚等反对新法的人,都被贬斥出朝廷,外放或者贬谪荒蛮之地,像苏轼一直到死才被朝廷赦免。从这一长串名单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些文学大伽,国家重臣,历史名人,目光长远,见识深广,大多反对新法。
   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年)起,21岁的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最后的结局变法失败。终局看王安石败了,但中间变法折腾了20多年,把仁宗朝创造的盛世打回原形,国家变得积贫积弱起来,给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那么这次变法究竟好不好?利大还是弊大?我们今天的人一般不对事实结果做分析研究,只凭直觉认为改革家就是好的,反对改革就是保守派。而且先入为主,因为有些人极力赞美王安石,赞美改革派,如王安石商鞅韩非子王莽等改革家,都是好的都是进步的,我们就人云亦云,认为王安石肯定是对的。
   王安石改革后社会现状是这样的:变法未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反而通过青苗法、免役法将赋税转嫁给中小地主和农民,激化社会矛盾。‌‌变法实施几年后,路尽饿殍,饥民流离失所,纷纷流入京城,郑侠绘制《流民图》并附奏疏进谏宋神宗,一副《流民图》写尽了农村的破败荒凉。神宗看后大觉困惑,难道变法变成了这个样子?
   变法的后果如此严重,为什么神宗皇帝还要支持王安石变法呢?因为变法能充实国库,所谓的富国强兵,就是搜刮人民财物,使国库充裕、皇帝富庶,皇帝当然喜欢啦。
   当时上自中央重臣,下至地方官吏,看到变法的严重危害,纷纷上书要求废止新法。可王安石是著名的拗相公,他才不理会别人的意见,他主观臆断,自认为变法是利民强国的,便要进行到底,绝不半途而废。再加上神宗皇帝的狂热妄为,大力支持,年轻的皇帝能有什么远见卓识,也就是刚刚高中毕业的水准,不论是学识阅历,还是治理国家的才干,都不能与那些在基层历练了多年的辅国重臣相比,他们在地方各个阶层工作多年,能力见识极高,他们的观点却被摒弃。所有的不同言论都被认为是不识时务,顽固守旧,而极力打压,痛下杀手。吕诲、刘述、刘琦、钱顗、上官均、程颢、范纯仁等‌,都因反对变法被贬。
   再看看王安石变法的核心阵营,其中吕惠卿、章惇、曾布被称为变法‘三驾马车’,韩绛、李定、舒亶等为重要骨干成员。‌‌‌‌‌吕惠卿‌,变法第二号人物,主持制定三司条例司,起草多项新法,后因权力斗争与王安石决裂。章惇‌,变法后期实际继承者,提出"掘司马光墓"等激进措施,被南宋官方列入奸臣传。‌‌‌李定、舒亶‌,监察系统核心,主导“乌台诗案”打击苏轼等反对派。‌‌蔡确、蔡卞‌,后期变法派代表,蔡卞作为王安石女婿继承政治遗产。‌‌‌蔡京‌,虽属新党但非核心成员,‌吴充‌,王安石姻亲,继任宰相后主动终止变法。‌‌通过对比,发现变法阵营里的人物有好几个是奸臣,而且大多在历史上没留好名声。
   回到书信中,王安石答: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怨诽太多了,他却认为之前就想到了,这是变法遇到的必然阻力,不足为怪。为什么怨诽会这么多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他没去实地调查,深入下层了解变法后的情况,而是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喜欢苟且度日,不喜变法,因循守旧惯了。而且一棒子打倒一片,“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士大夫们,官员们都不好,大多不体恤国家艰难、为国事着想,而是取媚大众,同流合污,低俗无为。看到了吗?满朝大臣全都低俗无能,只有他一个人刚直不阿,正直无私,支撑朝堂,巍巍泰山。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字介甫)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一读文章便被司马光的谦虚美德打动,感觉到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既条理明晰地阐明大道理,又能温言相劝,堂堂大学士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书信,简直低到了尘埃,把参政谏议王安石捧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为了追逐个人名利吗?是为了向他求学问,探讨未知问题吗?都不是。是为了国泰民安,是为天下苍生。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维机政余裕,台侯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月之雅也。”我想给您写信,但是知道您日理万机,不敢打扰,可是我们同朝为官已有十年有余,虽然不敢辱没您与您为友,但我还是大着胆子给您写信,探讨的当然是国家大事。
   王介甫先生回信却寥寥未几,只有418个字。本来想再简略点儿,后来想想司马光先生这样郑重这样诚恳,又不好意思敷衍,所以还是多写了几行,逐条回答了你。你满意吗?
   司马光的谏议书,指出变法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恶果,总结了五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我们来解读几项条款,生事‌,“尽变祖宗旧法”,改变了太祖时期制定的许多合理政策,新法混乱,重税重役,扰乱社会秩序,如募役法改变传统徭役制度,引发争议。‌‌‌‌‌征利‌,新法“与民争利”,如青苗法、市易法等政策损害地主商贾利益,并不能彻底扭转社会危机,却把重税重役转嫁给百姓,加重百姓负担。‌‌‌‌‌“现在发放青苗钱的人,不管是贫穷的百姓还是富有的,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并且每年收取他们40%的利息,还说这不是征税获利,我司马光是不相信的。”拒谏‌,批评王安石刚愎自用,拒绝接受反对意见,如司马光多次上书劝谏未被采纳。‌‌‌‌‌致怨‌,“天下怨谤”,民意汹汹,变法引发广泛不满和社会动荡。‌‌
   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千古答辩,是这样逐条回答的:拒谏,“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我只忠实地执行皇上的旨意,所以不惧怕敌众我寡,我出力是为了帮助皇上抗击反对派,众人的反对之声怎么会不汹汹然?看出来没有?原来皇帝和人民是对立的,我助上以抗之,众人的反对之声怎么会不汹汹然?问题的实质原来在这里,为皇上理财圈钱,就要搜刮民众,在这对立的矛盾中,我选择站在皇帝一边。那么反对者就是“邪说,壬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反对者就都划归为刁民乱民,或是苟且度日的士大夫,那么我就不屑一顾,我就不是拒谏。
   侵官,为了新法的顺利执行,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等新机构,侵夺原有官员职权,破坏行政体系。‌‌‌‌另设立了一套执行机构,增加财政负担,凌驾于国家行政系统之上,这不就是侵官,破坏祖宗法治吗?王安石是这样回答的“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一个机构办一件事情,这能算侵官吗?严重的偷换概念。他可没考虑多了一套行政机构的财政负担,国家的政法系统这样混乱是不合理的。王安石回答的简短有力,振振有词,真是贻笑大方。
   生事,司马光认为新法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对于百姓来说是扰民害民,弊大于利。治理天下应该让民休养生息,少折腾,折腾不利于百姓生产生活,反而让他们遭受更多的困苦和艰难。王安石是这样回答的,“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举先王之政”与前文矛盾,既然在进行变法,那就是改革先王的举措,先王的举措是弊政是陈苛,你才要大刀阔斧改革,怎么又说是举先王之政呢?如果真能兴利除弊倒不算生事,可惜兴利除弊只是一厢情愿,由于变法的大折腾,反而让民众苦不堪言,民众为了逃避更重的赋税劳役,村庄空置,逃亡遍布,结果民不聊生。
   征利,王安石认为“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为天下理财,天下指谁?是百姓还是天子?前面言辞凿凿说是为皇帝理财,为了所谓‘富国强兵’,招致天下百姓反对,民意汹汹,而且民生更加凋敝,人民怨声载道。孔孟之道历来提倡民富国穷,藏富于民,如果把百姓的钱都收刮起来,收归国有,国库有钱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打仗,可以大兴土木,可以封禅,游览天下。老百姓穷困潦倒,没有消费能力,不能发展生产。国家就永远不会富强,社会也不会进步,只能激起造反民变,破坏生产力。
   看来我们的王大宰相每一个问题都回答的干脆利落,措辞有力,但是他却习惯于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别人的据理力争,分析事例,都是胡说八道,都是扯淡。要么被扣上触及到了你官僚地主的利益,要么是士大夫的苟且度日,要么是取媚百姓,要么是保守守旧,顽固不化。唯一应该重视的证据是变法的结果,他却视而不见,选择性忽视。这位拗相公,认准了一个理,就要一条道走到黑,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更何况有皇帝支持,就要任性地干下去,我要成为千古一相,留名万世,我要把大宋的天下,打造成超越时空的理想富足的社会。到那时天下富有,人民安康,社会进步,让你们目瞪口呆,让反对我的人再也说不出话来。由此看来,王安石真是个理想狂,是个不切实际没有思维的偏执狂,多少人的劝说建议他能听进去呢?简直白费口舌。
   仁宗朝,他考中进士,刚刚任地方官,写过一篇奏章《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主张,仁宗认为他的主张过于乖张,就是激进狂妄,看后不屑一顾,未被采纳,所以仁宗朝王安石一直未被重用。王安石曾在御花园和大臣们一道陪皇上钓鱼,无聊就不停抓食鱼饵,宋仁宗目睹他这一行为,认为他故意做作(误食一颗尚可理解,但吃完一整盘显得虚伪),而且鱼食有什么好吃的?怎么会一颗接一颗地吃完一盘呢?显示整个人乖张无趣,不可理喻。王安石性格执拗,拒绝多次升迁调令,以邋遢形象示君,让仁宗不无厌恶,加剧君臣隔阂‌。王安石特别腌臜,神宗的一次朝会上,皇帝召见王安石,坐榻很近,看到他的虱子竟然从头上窜到胡子上,又从胡子上窜回头发里。宰相王桂也看到了,嘲笑他,还给他开了光的虱子写了两句诗:“屡游相须,曾经御览。”这样的人也着实怪诞无状。
   我们对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特别熟悉,就在中学的课本上,历来被认为是优美的政论文,句式简练,语言精准,对答的切中要害,给对方猛重狠的回击。参考书上是这样说的:《答司马谏议书》作为一篇经典驳论文,其语言特色与论证逻辑均展现出较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语言特色,论证逻辑,明确立场‌,历史影响。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彰显改革决心。 ‌作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文献,体现了中国古代改革家在保守势力压制下的坚持与策略。 ‌这样高的评价,足见其价值了得。
   对于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从未被重视,我们也不熟悉,可是读这篇文章却让人有深度的享受,不论是文风,或表现的理性,科学,以及用词的恰当和推论的严密,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还是多读读司马光的文章吧,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教育。与王安石比起来,司马光的品格更加高洁,他刚正简朴‌,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直言犯上。他才是朝堂之上高山仰止的国家重器,民心所向。
   (原创首发)

共 45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完全文,不禁佩服老师的知识储备丰厚,史学研究透澈,观点剖析有力。文章以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对比,把二人的文风,性格,处事的能力、态度,一一展现出来。同时让读者深入了解北宋变法的利弊,后果,民意感受,历史影响。文章观点独到,客观,给读者深刻的想象和沉思。一篇有深度的作品,叙议有序,思想有度。感谢赐稿佳作,推荐文友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71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07-06 03:08:08
  欣赏佳作。敬祝编创愉快,生活幸福。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06 03:44:35
  浪花名言荟萃:
   老百姓穷困潦倒,没有消费能力,不能发展生产。国家就永远不会富强,社会也不会进步!
   ------美蓉
3 楼        文友:美蓉        2025-07-06 05:58:59
  谢谢社长辛苦编辑,真是辛苦你了,半夜工作。我的粗浅见解但也是我的真实想法,历史的真相确实不应该被掩蔽,好人不香,坏人倒是流芳千古,让人意难平。不过我的观点总是不合时宜,希望人们能深入探讨问题,而不要人云亦云,不加思考。再次感谢社长,敬茶!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4 楼        文友:美蓉        2025-07-06 06:01:33
  谢谢阑珊弟弟,也是一个夜猫子,你和社长俩人都喜欢半夜工作,辛苦啦!又给我提炼出名言了,这句名言我喜欢!反映了我的世界观。谢谢弟弟,敬茶问安!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5 楼        文友:月漾        2025-07-06 10:05:33
  实至名归的好文,拜读美蓉姐姐精彩散文!
6 楼        文友:美蓉        2025-07-06 10:14:37
  谢谢月漾弟弟读文,谢谢弟弟夸奖,祝你写作快乐,生活幸福!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7 楼        文友:吴需荣        2025-07-06 11:57:51
  王安石空有理想,不识实务,兼又用人失察,性格舛乖,不失败才怪。
8 楼        文友:美蓉        2025-07-06 14:33:28
  最主要是他的变法条款失策,大都脱离实际情况,是些空大的理想,越搞越糟,民怨沸腾。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