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西夏陵(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西夏陵(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96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6发表时间:2025-07-06 11:31:18
摘要:残破的土堆、土墙散发着衰败的气息,苍凉中透出一股悲情。

【江山·见证】【宁静】西夏陵(散文)
   贺兰山东麓,山前有一大片开阔地,地理学中称为洪积扇地形,砾石和粗砂混合成土黄色,平缓地从山脚向前延伸。一座座黄色圆锥形的土堆错落其间,远远看去,好像麦收季节里打谷场上的秸秆堆。没有丰收的喜悦,残破的土堆、土墙散发着衰败的气息,苍凉中透出一股悲情。
   赤日炎炎,阳光肆虐在干涸的土地上,汽车卷起的微尘落在石碑上,却遮不住“西夏王陵”四个大字,这是一个王朝留在世间最后的标记。走过石碑,便走进荒冢——曾经威严庄重的帝陵。
   贺兰山下,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陵墓,正是西夏王朝帝王的安息之所。九座帝陵坐北朝南,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二百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散落在帝陵周边,众星拱月。千年风雨剥蚀,已剥去帝陵华丽的外表,啃噬掉陵台的棱角,圆锥形的土堆上布满浅沟与水痕,像一张张哭泣的脸。
   五月的银川,气温并不算高,但高原的太阳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强烈的紫外线。八路公交车直通西夏陵景区,只是车隔时间太长,长到我似乎化作了一棵路边树。但我并不着急,岁月的年轮是经年累积起来的,历史是一代代更迭的,一个曾经的王朝不会因我早到或晚到而有任何变化——它早已毁灭、消亡,关于它的一切都静止于千年以前的光阴里。
   车来了,车又行,我终于看到了西夏陵博物馆,土黄色,像个堡垒。这也是西夏陵景区的入口,我没有在馆内停留,直接从侧门出去,穿过博物馆外狭长的廊道,走过长长的地下通道,仿佛是步入千年的时光隧道,走向一片废墟,走向一个曾经的王朝。
  
   二
   千年之前,贺兰山脚下没有红酒庄园,它是游牧民族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牧场,白云悠悠,青草依依。
   党项羌族是游牧民族的一支,他们原本生存于青藏高原东部(今四川、青海交界处),因不堪吐蕃扩张压迫,在唐朝初年迁徙到贺兰山下(今甘肃、宁夏一带),大唐皇帝赐姓李。从此,党项李氏与中原政权便处在一个拉锯的过程中,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到了大宋初年,党项首领李继迁开始抵抗大宋的统治,到一〇三八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夺取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需要说明的是,党项建国定国号为“大夏”,西夏这个称呼属于史称,而且也不姓李了,改姓“嵬名”。李元昊建国称帝后,在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实行改革,创文字、定礼乐,推动吐蕃、回鹘、汉文化融合发展,西夏迎来了黄金时代。
   就这样,西夏国在神州大地上写就了一百八十九年的历史,历经十代皇帝执政,疆土东抵黄河、西至玉门、北达大漠、南临萧关。近二百年间,西夏以独特的多民族融合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与北宋、辽国平分秋色之后,又与南宋、金国鼎足而立,号称“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国在末期,一方面由于争权夺利的内斗频繁,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侵袭,经济凋敝,最终导致国力衰退。最要命的是成吉思汗异军突起,率领蒙古军六次征伐西夏国,最终在一二二七年被蒙古军攻陷中兴府,西夏灭亡。蒙古军队占领西夏国后,屠城、毁王陵、烧典籍等野蛮行径,使得西夏文化几近湮灭。存活下来的党项后裔可能融入汉、藏、蒙古族中,有学者推测今四川木雅人有可能是党项族的遗民。
   一个国就此消亡,一个民族因此成空,留下的只有二百余座墓陵在风雨中飘摇。眼前的帝陵早就被掏空了,地宫里的壁画也已斑驳得难以辨识。一座座黄土堆看上去与寻常土丘没什么差别,但残破的土台依旧显示出威严与悲壮的底色,令人肃然起敬。
  
   三
   我沿着长长的通道,朝三号陵走去。烈日当空,烤得黄土砂石似乎都要冒烟了,热浪中黄色的陵台慢慢靠近我,我终于站在陵城已经坍塌的城墙外,仰望高企突兀的帝陵。
   三号陵是九座帝陵中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考古学界因此推测可能是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三号陵不是简单的一座墓陵,它是一座小型城池,平面呈纵向长方形,坐北朝南。陵城南门外是长方形的月城,是仪仗队列队的地方。月城后边是陵城,也叫外城,夯土筑起的城墙虽然是残垣断壁,但仍能看出其围拢起的城,大约二百五十米宽、四百米长。城的四角有坍塌的基址,原先应当是四个角楼,用于士兵“站岗放哨”守卫陵墓。从中间陵门进去(门已不存在,只剩个门道),就是内城,是陵寝核心区,包括献殿、陵台、地宫,砖石零落,原先的阙台、碑亭只剩一个轮廓,像被解剖的巨人脏腑。三号陵的地宫没有打开,但从其他打开的地宫看,基本都被掠夺或盗掘。
   高高的夯土陵台像金字塔似的矗立,残高约二十米,底边边长约三十五米。贺兰山的铁青色衬托着黄色的夯土台,没有鸟鸣更无花香,山风从砂砾上吹过,卷走残垣断壁上细小的沙粒,苍凉之感悠然而生。但是,如果时光能回到从前,西夏陵则是另一番情形。
   黄土层层夯筑起厚实高耸的城墙,凸起的四个角楼上站立着威武的士兵。从高阔的阙门望去,献殿、地宫、陵台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向着贺兰山延展过去。内城里摆放着鎏金铜牛、竹雕菩萨、石马骏马,一个石雕的大力士双目圆睁,脊背上扛着碑体,碑文阳面汉字,阴面西夏文,歌功颂德之辞。碑亭上琉璃瓦当在阳光下闪动着青绿色,其上雕刻的兽面纹狞厉凶猛。居中的陵墓呈八棱锥形,阶梯式层层收束,内里是黄土夯筑,外表覆以砖石,棱角凸显,青砖层叠,透着一股坚毅的力道……
   我收回万花筒般的遐想,视线重新落到残破的墓陵上,一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大夏国为什么要把陵墓建在地表,而不是深埋地下?在这片广阔的地域里,别说蒙古军很容易发现目标,就是盗墓者也无需洛阳铲了,一目了然嘛。看看人家秦始皇,如果不是几位陕西农民打井,还不知道要在地下隐藏多少年。我不是考古专家,无法从墓陵构筑的专业角度给出答案。只是推测,这种不加掩饰的墓陵,大概与游牧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那些陵墓看上去像金字塔或是佛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跟民族性格有关,粗犷的党项人大概不愿意藏着掖着,况且自持彼时力量强大,有重兵把守的墓陵,谁敢觊觎?可是当国力衰退的时候,再坚固的城墙都难以抵抗铁蹄的践踏。若想不被蹂躏摧残,唯有强大,再强大。
   夕阳将一座座夯土陵台染得更加明艳,金黄中透着赭红色,像征战归来的铠甲战士,屹立在如铁的贺兰山下,四望苍茫。从三号陵北门向西是四号陵,向西南是相对而立的一号、二号陵。但我已经决定不再去这些陵墓了,让葬在这里的灵魂,安静地等待又一个日落时刻。
  

共 25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通过对西夏陵遗址的实地描写与历史追溯,以苍凉的笔触勾勒出西夏王朝从崛起、鼎盛到覆灭的兴衰轨迹,展现了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悲剧。作者在废墟中寄托对文明消逝的惋惜,暗含“唯有强大才能抵御摧残”的历史启示,最终以“让灵魂安静”的结尾,传递出对历史的敬畏与释然。文章将知识性与文学性较好地融为一体,使散文兼具科普价值与人文深度,展现出严谨的考据精神与诗意的语言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营造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二是情景交融,以荒凉景象烘托王朝覆灭的悲情,以想象还原西夏陵昔日辉煌,形成强烈对比,强化文明消逝的冲击力。三是以观察者视角切入,通过“哭泣的脸”“铠甲战士”等隐喻揭示主题、抒发情感,避免直白抒情,余味悠长。【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06 11:32:06
  以参观西夏陵为明线,穿插“历史回溯”,将眼前残景与千年往事熔铸于一体,使散文兼具科普价值与人文深度,展现出严谨的考据精神。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06 11:51:27
  一个民族一段历史就这样被装进了陵墓里,所以,必须强大再强大,才能国运长久。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06 11:32:3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06 11:51:52
  感谢社团鼓励和支持。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06 11:49:49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07 10:26:09
  羡慕朱老师快乐而充实的退休生活,现代牌的徐霞客,徐霞客不及你,你游的比他要宽广而且更有深度。敬茶问好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07 16:47:39
  谢谢老师到访,言过了,徐霞客是做学问的,我是走马观花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呵呵。祝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