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乡邻记(散文)

  【丁香】乡邻记(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山那水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发表时间:2025-07-06 11:56:19
摘要:写乡邻回忆乡村风情,时代缩影!

童年的记忆里,家乡虽贫瘠却洋溢着乐观的气息。村民们以他们独特的幽默感和豁达的心态,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欢笑,也温暖了周围的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在他们的欢声笑语中,变得云淡风轻。
   这些乐观的人,话语充满了风趣与智慧。我的邻里,就不乏这样的人。夏夜,当父亲在道地里讲述《封神榜》、《西游记》这些传奇时,前门的小坑乌总爱以他那句经典的“封神榜,讲话全乱讲;西游记,讲话如放屁”来逗乐大家;而当有人问起天气如何,同生产队的老头阿耕总是以他那句“不是晴天就是落雨”的俏皮话,让人忍俊不禁;叔叔从杭州归来,夸赞西湖之美,后门的老虎头却以“西湖有什么好看,无非水草木土”的风趣回应,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幽默感。
   这些乡邻不仅言语风趣,还擅长讲故事、说笑话,为乡村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村里的民办老师阿京,这方面尤其出众。他编创并传播的故事,总能在村民间引起广泛的共鸣。其中,一个关于镇打办外号“剥狗老金”的故事尤为经典:村里一位大妈辛苦养了一头猪,正当猪儿茁壮成长时,老金前来检查,一脸严肃地问:“你这猪喂的是什么?”大妈诚恳地回答:“潲水、残汤剩饭、薯叶杂菜。”不料,老金听后眉头紧锁:“这猪肉将来是要给人吃的,怎能喂这种东西!罚款!”次日,老金再次造访,同样的问题:“你这猪喂的是什么?”大妈这回学聪明了,答道:“我这猪喂的是大米饭。”然而,老金依旧不满:“不行!现在百姓都吃不饱,你怎能如此浪费粮食!罚款!”第三天,老金第三次来问:“你这猪喂的是什么?”大妈冥思苦想后,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这猪喂的是树叶、青草。”但老金仍不依不饶:“你这猪不喂猪食,却喂树叶青草,简直是破坏绿化!罚款!”到了第四天,老金再次上门质问:“你这猪喂的是什么?”大妈忍无可忍,冷冷地回应:“我喂的是钱,猪吃的东西,是它自己拿钱去买的。”,这故事,将老金的荒谬与霸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捧腹不已。
   他们中,不乏天生幽默者。村里有一个名叫阿超的人,因其头发略显卷曲,村民们叫他奥毛超。而阿超的妻子阿霞,因身材高挑,则被大家戏称为长头颈阿霞。这对夫妇见多识广、长相幽默、言谈举止风趣,成为村人眼里天造地设的一对“活宝”。
   某日,奥毛超发现长头颈阿霞烹制的菜肴略显过火,不禁面露愠色,责备道:“你这是在烧黄花菜吗?怎么蜡黄蜡黄的。”长头颈阿霞闻言,机智地回应:“你每天回家都那么晚,自然不知道这些菜肴在我的锅铲下也曾‘青春’过。”一句话,瞬间化解了奥毛超的不满。
   村里还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一则趣事。某次,长头颈阿霞好奇地问奥毛超,他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奥毛超沉思片刻,答道:“屁股。”长头颈阿霞追问缘由,奥毛超解释说:“嘴会骂我,脸会凶我,手会打我,脚会踢我,只有屁股不会欺负我。”
   也有因幽默而招致祸端的。村里有位名叫杀猪老五的人,他继承了祖传的杀猪技艺,常年在各个村落间游走,以宰杀农户家中的猪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受一农户之邀前去杀猪。这家农户养猪技术高超,所养的猪既肥又壮,体重竟达三百余斤,引来众多乡邻围观并纷纷赞叹猪之巨大。面对众人的赞叹,杀猪老五幽默地回应道:“这猪再大,也比不上某某某啊。”此言一出,众人大惊失色。其中,有几位思想觉悟较高的围观者,立即将此事上报,结果杀猪老五因此被冠以“政治污蔑”的罪名被捕,并遭受了数年的牢狱之灾。
   与奥毛超、长头颈阿霞、杀猪老五等一样,我们邻近村庄的许多人都有着独特的绰号。这些绰号有的源自外貌特征,如将阿霞称为“长头颈阿霞”,癞头之人则被称为“癞头某某”,跛脚之人则被称作“摆脚某某”;有的则依据个性、品行而起,我家附近那位爱吹嘘之人,因其排行老三,便得了个“牛皮三”的雅号;东村那位肤色黝黑、其父曾从事“绿壳”(土匪)行业、有小偷小摸恶习的老人,则被冠以“三只手”之称;邻村下王沈的一位女子,因言语颠倒,横竖不分,圆方混淆,被戏称为“行贩阿妹”,隐喻她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此外,还有以职业为名的绰号,如白水洋镇上的白梅,家族世代以阉猪为生,因而得名“阉猪白梅”。这些绰号,或褒或贬,皆风趣形象、贴切生动,也是我眼中乡邻们乐观风趣精神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绰号逐渐取代了他们的本名,甚至连他们自己,也都习惯于这样的称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临海求学,囊中羞涩,没有往返车票的费用。父亲便嘱咐我前往临海乳品厂,寻找在那里掌勺的阿狗叔,看是否能搭乘乳品厂每日前往白水洋老家收购牛羊奶的便车。阿狗叔是本村人,住下台门,与我家相隔稍远,自幼知道村里人叫他“赖皮阿狗”,却并无深交。当我找到他时,他热情地安排我住进了他的宿舍,以便次日清晨方便搭车。次日一早,他贴心地为我准备了美味的早餐,并送我上车。如此情景,在我读书的三年间时常如故,我因不知他的真名,便一直称呼他为“阿狗叔”,他都欣然接受。然而,直到六七年前他离世,我才从村人口中得知,阿狗叔原是在上海出生,与上海的妻子离婚后才回到老家。他凭借着在上海学到的厨艺,在临海乳品厂谋得了一份厨师的差事。当我向村民询问他的真名时,却无人能够记起,只知道他叫“赖皮阿狗”。
   与阿狗叔一样,人一旦被赋予了绰号,便如影随形地伴随其一生,只是这绰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打上特定的烙印。
   在家乡一带,野狼被叫作“大头狗”,“大头狗”便成了凶恶威严的代名词。镇上有位名叫阿樵的,自幼习武,声音洪亮,外表凶悍,爱打抱不平,因此得了一个“大头狗”的绰号。时间一久,阿樵便成了威严的象征。若有谁家小孩吵闹、啼哭,大人一声“大头狗来了”便能吓止。某年,村中两户人家因琐事争执不下,眼看就要动起手来,恰逢阿樵路过,双方见状,均误以为对方请来了这位“大头狗”,于是纷纷退让,一场纷争就此平息。
   实际上,阿樵是个内心仗义的人,早年经商、近几年玩收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且乐善好施,行了不少善事。如今虽年岁已高,他仍热衷于在抖音上分享美食,呼唤“全国兄弟姐妹们,没吃饭的赶快来吃饭”,这一举动,竟吸引了众多乡邻及远方朋友前来聚餐,使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热心肠网红。而今,当人们再次提及“大头狗”时,已不再是单纯的凶恶、威严之意,而是成为了热心、侠义的代名词。不久前,我听说他被请“进宫”,只是不知因为何事。
   2023、10
  

共 25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邻记》回忆童年家乡的乡邻趣事。文章展现了贫瘠乡村里,村民以幽默豁达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乡邻们话语风趣,如小坑乌调侃神话故事、阿耕打趣天气等。他们还擅长讲故事,阿京编的“剥狗老金”故事讽刺荒诞行为。文中讲述了奥毛超夫妇的趣味日常,也提及因幽默惹祸的杀猪老五。此外,介绍了乡邻们生动形象的绰号,如依据外貌、个性、职业而起的各种称呼,还讲述了“赖皮阿狗”“大头狗”等绰号背后的人物故事,体现乡村独特的生活风貌与人文气息。【丁香编辑 陈俊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俊义        2025-07-06 11:59:44
  忆乡邻趣事,赏幽默人生,展乡村独特人文,叹岁月烟火情
平生耽韵事,兀坐墨生香。 笔底龙蛇走,诗田种玉忙。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7-06 13:34:07
  几位乡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幽默风趣的阿超夫妇、热情善良的阿狗叔、仗义行善的阿樵等,好文欣赏!
3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07 08:13:06
  谢谢老师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