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风恋】黑土地,千万年历史的回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风恋】黑土地,千万年历史的回声(散文)


作者:天河雪 举人,3049.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发表时间:2025-07-06 16:23:12

也许你认为这只能是神话或童话,或是异想天开的幻想,黑龙江哈尔滨的黑土地上,两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有了我们的祖先。而教科书和历史书上记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从公元前殷商时代开始的,而比殷商时代还早一千五百年前,黑龙江哈尔滨及松花江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
   那么我告诉你,在哈尔滨举办的远古文字探源、松花江骨刻物证起源研讨会,会向你证实这一伟大奇迹的真实存在。这个奇迹源自于发现了松花江流域刻于动物骨骼上的上古骨刻。
   在以往的认知里,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在上古时代是一片蛮荒之地,不可能有人类活动,不可能有人类居住。然而,近年来专业考古人员和民间考古爱好者的发现,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发掘出了距今两万多年前的骨刻符号和松花江骨刻文,以及黑龙江文字玉石器和大兴安岭岩画等,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幕幕活灵活现、生机盎然的古人类繁衍栖息的场景,仿佛叫我们看见了远古时期的黑龙江,两万年前古人类建设起的生机勃勃的家园。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探源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及松嫩平原远古人类历史文明文字起源,专业考古研究人员和文化学者、爬山涉水,踏遍山山岭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找到了人类活动的遗址。
   发掘出的距今2万多年前的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距今2万多年前的骨刻符号以及松花江骨刻文、黑龙江文字玉石器、大兴安岭岩画等物证,有力地证明了,东北黑土地上两万多年的文明文字历史,开启了人类文明文化的新里程碑。
   这不是神话,是专家学者对历史对黑土地深入探究发现的惊天硕果。
   我还清楚地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的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游寿先生,带领她的学生伙同大兴安岭的文化工作者,踏遍千山万水,历尽艰辛,寻找黑土地上的远古文明。尽管一年又一年奔波劳碌,一次又一次一无所获,他们不气馁不放弃,依旧满怀信心在荒野的泥泞中跋涉,在高山丛林悬崖峭壁上攀沿,信心坚定,志在必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的游寿先生,终于和她的学生与大兴安岭的文化工作者,在万山丛中发现了奇迹,找到了一个洞穴——嘎仙洞。
   那连绵起伏的大山,冬天漫天大雪覆盖,白雪皑皑,一片银白的世界,当狂野的山风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吹来,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寒,狼虫虎豹都躲藏了起来,而我们的祖先拓拔鲜卑族人,冒着山风极寒开始了在这莽莽山林中创造着人类空前的奇迹,开始了人类生命博弈的伟大创举。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拓拔祖先创造的山林奇迹,那也是八十年代,我们学院在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开办大专函授班,我被学院成教部派去那里讲课。一次学员们跟我说,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边的大山里,有一个叫“嘎仙洞”的山洞,据一些考古专家考证说,那是几千年前鲜卑族人居住的洞穴,是他们最早生活活动的地方,据说岩壁上还刻有文字。
   学员们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几位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的学员,便借了一辆吉普车,拉着我们穿越山林沟壑,在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泥土路上,颠簸了几十里路,来到了一座山脚下。向山上望去,林木葱茏,云雾缭绕,在一位鄂伦春学员地引领下,我们踏着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山石和草丛,一步一步向山上攀沿,时而会有野兔从草丛中蹦出,时而还会听到几声狼嚎,我心里有点胆突突的,学员们便会对我说:老师,不要紧的,那些野狼都在大山深处,不会过到这边来,就算过来,咱们也不怕。一个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学员拍了拍他手里握着的一支电棍说:要是真碰上野狼,还兴许能改善改善咱们的伙食呢。这时另一个学员却说:你没有狩猎证,随便狩猎,可是违法的呢!这里的许多动物可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只有鄂伦春猎人才有狩猎证,可以上山打猎,但有些受特殊保护的,如东北虎一类的动物,他们也是不允许打的。
   好在这些话题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近些年来,人们对大自然包括野生动物的大量猎杀和破坏,野生动物已经很少见了,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了人类,没有了其它多种生物的同时存在,人类成了孤家寡人,地球也就不成为地球,人类也不会长久生存下去,所以保护大自然,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本身。我们的祖先就懂得这个道理,千万年来一直和各种生物和平相处,保持着大自然良好的平衡关系,人类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繁荣兴旺。从几千年几万年繁衍至今,成为地球的主导者,甚至于还想要去征服其它星球,扩展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和地盘。
   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人类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兴旺,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历尽艰苦沧桑,战胜各种险阻,拼争奋斗,一路高歌奋进开拓出来的新世界。
   一路向山上攀沿,我一路都在想着人类经历的这些辉煌历程,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和缅怀的。
   待到我们一行人,终于攀沿到半山腰上一个石洞前时,我才无比震惊地看到了我们学院的考古专家游寿老师发现的奇迹,那个被称为嘎仙洞的山洞。
   那是一个被荒草掩盖着的岩壁上形成的岩洞,扒拉开荒草,眼前呈现出的是一个巨大的山洞,山洞的洞口足有一人多高,进去以后,看到里面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洞穴,里面阴森森的,我们走了一段便不敢再往前走了。
   据后来游寿老师考证所撰写的文章说:这是一座天然山洞,洞口高出平地20几米,是在悬崖峭壁上形成的,全洞长大约100来米,宽30几米,面积大约有2200平方米,最高处有25~26米。西北边有一个像是人工凿出的斜洞,坡度大约有20几米,山洞的中间有一块约3~4米长的天然石板,有一个巨大的石块支撑着洞壁。山洞的后段占山洞三分之一部分,好像是人工开凿的,空间长50几米,宽好像有3米左右,高大约有12~13米。
   据游寿老师考证说,当时设计的可能是规模宏大的石窟寺,但工程没有完工。
   我们走进洞里,惊讶地发现,洞内西面的岩壁上,好像刻有一些文字。因为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看不太清楚,我们在这里驻足良久,都在想这是人刻下的文字吗?是什么人刻下的文字?难道这里住过人吗?而且是会写字刻字的人。这个人肯定非常了不起吧。可是,是谁跑到这么个荒山野岭进到山洞里去刻写这些文字的呀?真令人大惑不解。几个学员也跟我一样不知该怎么解释这个奇特的现象。
   直到后来,看了我老师游寿先生考证的论文和有关资料,才得以知道,这个西侧岩壁上的刻字,是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族。鲜卑意为“吉祥”“瑞祥”,鲜卑族的族称由其部落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如拓拔鲜卑,拓拔即原为此部落酋长名,后以其名为族称。鲜卑族在历史上建立了多个政权,如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北周等,其拓拔鲜卑入主中原创建了北魏王朝。
   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石壁上刻凿的文字刻于公元443年前,距今已有1560多年。石刻祝文高7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201字。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并祈求祖先保佑。石刻祝文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太平真君四年皇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带来马、牛、羊祭拜先祖。自最初始以来,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这一带,经历了悠久岁月,又走出大兴安岭森林,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继而到漠南、黄河流域,扫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创造的福分流传给后代,延续到我拓跋焘本人。
   本朝提倡道教,崇尚玄学,增建庙堂,打倒凶丑的敌人,威力达四面八方。听乌洛侯国来朝贡的使者说,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就在这里,引起我对先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因为我们兴旺发达,正是起自先祖的恩德,一年一年的传承下来,所以特回来感谢先祖给我们的福禄,并且保佑子子孙孙永远享受。献上祭品,请天神、地神、先皇先后享用吧。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嘎仙”是锡伯语“部落、故乡”的意思,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之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其拓拔鲜卑南征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更叫人震惊的是,在嘎仙洞洞内,地表以下1米多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加之发掘出的距今2万多年前的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距今2万多年前的骨刻符号以及松花江骨刻文、黑龙江文字玉石器、大兴安岭岩画等物证,也都有力地证实了,远古时期东北黑龙江一带就有人类活动,有远古文明的存在。
   二十世纪初期,考古工作者又在嘎仙洞内发现了石窟寺遗址,岩画长廊。在洞口东侧发现魏书体镌刻的“故、多、开疆、焘”等14个字,还发现洞窟内2米以下洞壁两侧布满了岩画。
   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东北黑土地上两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文明文字的历史,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这不是神话,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新发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璀璨文明文化的新纪元。
  

共 3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纪实。天河雪老师和他的老师,同学,同事於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当地历史的考证,人类活动的痕迹和古文字,岩画,居住地等有力佐证,都为当地拓跋鲜卑人祖先活动轨迹留下了珍贵的史实资料。在他们所找寻过的山洞里所有记载,这里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之记录,并由此把国家考古研究推前了多少年,老师以此为证,写下了这篇文字,值得一读,可以让读者长知识,增见识,是一篇好文,推荐大家共赏。【编辑: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7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07-06 16:27:08
  问好天河雪老师,感谢老师写作支持,老师曾经的工作奠定了今天的基础,很棒的记叙文。为老师点赞,祝老师创编愉快,夏安吉祥。
2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07-07 19:11:46
  八十余载的考古接力,见证了几代学人的执着。从游寿教授踏雪寻洞的孤勇,到今日学者对骨刻文的科学解码,他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实证重构起源。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东亚人类活动史的空白,更提示我们:文明的火种或许早在冰河时代便已点燃,而中华文明的根系远比想象中更为深广、多元。
乡村幽兰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8 22:21:17
  恭喜祝贺天河雪老师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辛苦评审并关照支持!
碧潭飘雪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9 17:31:59
  一篇考古纪实文章,读后不禁惊叹我中华文明的古老和悠久!而这古老悠久不是凭空口说,而是有考古工作者考证的实实在在的依据,那个叫“嘎仙洞”内的壁画、文字、石器等物的实证,就能说明一切!文章深邃厚重,寓意深远,文笔流畅。佳作拜读学习!感谢天河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社团和江山征文!预祝取得好成绩!遥祝天河老师夏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