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花萼山之行(散文)
夕阳的余晖,把溪水照得透亮。连续的弯路之后,采风车稳稳地停在大山脚下。车内响起欢快的语音:“到花萼山谷底了,大家快下车!”我起身离开座位,走向车们。车外山谷幽深、群山环绕,跨出车门,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清新的空气,带着惬意的凉爽,扑面而来。两个蓝色的蒙古包帐棚房,梦幻般地映入我的眼帘。帐房的门边,黄色的“福硒康养山庄”几个大字,如同迎宾等候贵宾一般,笑盈盈地看着我们。入住蒙古包房,想想就很有趣,也很浪漫。我内心欢喜雀跃,却又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有文友提议说:“大家用手机,将这里的外景扫一遍。”像得到指令似的,我向右转过身,目光略过福硒康养山庄的阁楼。沿着石阶逐级而上,到达山庄的院坝。各类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地环绕在山庄四周。山庄的背后,正是一眼望不到顶的花萼山。这里的栀子花,令我感到惊奇,它的枝干竟然能高过头顶。百合、芍药、桑椹,连同含苞待放的黄果兰,都被我一一放进相框。
晚餐的食材大多是这里的山货,简单、环保又美味。吃起来,大家都很尽兴。我不禁想起红军当年的艰苦岁月,他们的一日三餐,何曾吃过饱饭?今天的我们,不愁吃穿,饭后反而还需要消食。这样幸福的日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搁下筷子,天已黄昏。我们沿着门前平整的水泥路,朝着镇上的方向散步。一路上,灯光明亮,路面清晰。总有一种天然的香味,钻进鼻腔。闻着特别舒服,却又不知是何香。偶尔吹来一阵风,把额前的碎发吹得一颤一颤的。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着眼前的景物。路边不时现出一株柴胡,大家会停下脚步,又摸又看,像见到宝贝似的。心情放松,一路说笑,走路就快。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两小时,大家竟然没有累的感觉。有三栋漂亮的楼房,赫然出现。楼房在我们右手边,距离不到50米。一个面容消瘦的老人,坐在门前的木登上。屋内黑漆漆的,没有一点亮光。这是一个饱经风霜,而又十分节俭的老人。看面容,他大概已过八旬。我亲切地问:“老人家,您吃晚饭了吗?”他似乎耳背,木然地望着我。随行文友提高音量,放开嗓门,重复地问。他听清了,张嘴回应道:“没有,没有,我儿子和媳妇还在坡上忙活。他们回来后,才做晚饭。”这天都黑透了,他的后人还在侍弄土地,真够拼的。
巧了,一对中年夫妻一前一后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猜想,这两人可能是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我们的注视下,他俩沿着田埂,快步前行,只留下匆匆的侧影。显然,他们的家并不在此。看着他们越走越远,我们害怕错失良机。像是约好了似的,大家异口同声地问:“老乡,有没有鸡蛋卖?有没有洋芋卖?”万源的洋芋和土鸡蛋,是咱们四川人的最爱。特别是花萼山的洋芋,个头不大,吃在嘴里又粉又脆,非常过瘾。花萼山的土鸡蛋,堪称万源一绝。吃在嘴里,舌尖能感受到玉米香甜的味道。
“没有哦,我们就是小农小户,每批游客都要,哪有那么多?”中年夫妻说话毫不拖泥带水,拒绝得干脆利落。“不会是把我们当骗子了吧?黑灯瞎火的,我们这么多人出现在此地。”有文友自我解嘲。算了,没有就没有吧!我们这样自我安慰着。
“呀,快看那云天之下的山峰,好像两个睡美人。”朝着亚玲手指的方向望去。那起伏绵延的山峦,真像两个秀发飘飘的姑娘,靠枕而眠。大家拿出手机,对着远方一阵拍摄。有的说:“哎呀!我拍的图像一点都不像。”有的说:“快看,我拍的这张是不是仙女?”本来花萼山的主峰,就形如荷花。此刻,我越发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荷仙姑。
“刚才,有一条小蛇在河沟边爬,你们看见了吗?”在返回的途中,一个文友尽量用平淡的语气说。前段时间,我看到游客被蛇咬伤,失去生命的视频。一听说有蛇,我浑身就起鸡皮疙瘩。好在那蛇离我们有点距离,对我们并没有威胁。大家虽然没说什么,倒是加快了行走的步伐。
“花萼山有很多住户,你们看那些灯光。”邹主席指着那些隐隐约约的光点,肯定地说。我眼睛近视,加上距离实在太过遥远,无论怎么努力,我都没能看清那些灯光。只要爬一次花萼山,不就一清二楚了吗?真希望明天快点到来。
“流星,快看,那是流星!”没几分钟后,听到文友惊呼。从小到大,这是我第一次遇见流星。我几乎忘了形象,激动得蹦了起来。看那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忽然就不见了。再看,又有闪着光亮不停移动的星星。“那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星?”我自言自语起来。旁边的亚玲接过话茬:“你看仔细点,那是飞机,不是流星。”我有些懵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努力辨认着。这么多星星的夜空,只在儿时常见。我不禁想起儿时的故乡,想起也如这般模样的夏夜。
回到住处,大家的思绪,似乎还沉浸在回忆之中。山中的夜晚,凉丝丝的。有些困了,很想美美地睡一觉。到了寝室,我对室友说:“我每晚会醒几次,一醒就要起夜,好担心吵到你呀!”室友摇了摇头,轻轻地笑了:“没关系,别放在心上!”等室友睡了,我才悄悄地锁好门,回到床上躺着。醒来时,天已大亮,室友正要出门溜达。我看时间还早,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六点五十,彻底清醒了。我一骨碌爬起来,收拾好自己。打开房门,室友正回来。她满面红光,浅浅地笑着:“哈哈,这么巧!”我疑惑地问:“你怎么那么早就起来了。”她说:“有了孩子后,我就不敢晚起,早已形成生物钟啦!”像是在回忆昨夜的情形,她停了一下,继续说:“你睡眠真好!没看见你起夜啊?”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也能一觉睡到天亮。
早饭后,开始此行的主要目的——爬花萼山,寻找红军足迹。随行人群中,刘老师年过八旬,算是年龄最长者。早饭前,杨老师从外面回来,手里拿了根1米左右长度的木棍。撑着木棍爬山,确实节省力气。大家都夸杨老师聪明,他哈哈地笑着,什么都没说。直到爬山时,杨老师将木棍递给刘老师,我才明白杨老师的用意。伸出大拇指,向着杨老师点赞。为他人着想,却又默不作声的行为,不正是红军精神的体现吗?
登花萼山有两种途径可选:一是通向密林深处的土路,荆棘丛生,路途遥远;二是坡度很大的水泥路,形如滑梯,自下而上,费力,但比小路节省时间。既然两条路都不好走,那就选择公路,省时间,大家都一致赞成。连续的上坡,每一步都踢腿抬脚,大家都有些喘气。李姐突然转身,面向我们,双脚倒着走,脸上露出轻松得意的样子。我学着李姐的姿势,脚不酸不胀,真不错。
公路两边都是土地,种着包谷。这时节,山花不多。刚遇见一株紫色麦穗状的野花,拍照后,来不及标注名称。“松鼠,松鼠。”队伍里一阵哗然,我看见一只松鼠从一根松枝跳向另一根松枝。一边惊呼,一边划开手机。还没来得及打开摄像按钮,松鼠一个纵身跳跃,就没了踪影。刘老师打开了话闸:“这松鼠胆小,看到人就玩消失。前一回,我在峨眉山小住。有只松鼠越过窗台,居然跳到我床上来了。”大家听后,感觉挺有趣,哈哈哈地笑着,继续上行。
越往上走,双腿越酸,浑身都是汗。路过好几处农家小院。有的房屋虽然低矮破旧,但上了锁。估计里面还有人居住。也有几栋房屋,只有几根木头相互支撑着,屋顶光秃秃的,没有瓦,也没有其他遮挡之物。听说有些农户,已经搬迁到乡村振兴房去了。
再往前走,有两栋连在一起的老屋。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的。这排建筑,很特别,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进堂屋的那扇门,上面左右两边有铜铃一样的东西。下面有一扇可自由开关的小门。门槛底端,还有一个圆洞。我猜那个洞,应该是方便猫进进出出的。房屋的挑梁上,摆放着很多原木。房屋的左侧,还保留着一个猪圈。
门外站着一个中年男人,看起来很健谈。他指着远方,那若隐若现的山巅,说是花萼山的主峰。昔日的主战场,在那里。那上面,还有一座庙宇。每逢香日,信男善女会去那里祈福。虽然主峰顶端,看起来不远,但算算路程,起码还得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打算再往上爬一会,就回山庄了。山巅处,有许多漂浮的云。起先纯白如雪,看着看着,又像掺了水墨。或许,山里正在酝酿一场大雨。
距离我们几百米的地方,长着稀疏绿植的石壁上,有一座天然石像。遗憾的是,只有半张脸。虽然面目清秀,却是哭得伤心。我不禁想起昔日的那场战役,想起那些英勇作战的前辈们。谁都不能忘了这件事:红军在花萼山与敌人周旋,为保卫万源,流血流汗。翻开万源保卫战的历史,三千勇士曾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我默默地向英雄鞠躬!正是前辈们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
越往上走,一些地里,总会出现奇怪的石头。要么是一头猪,要么是一只猴子。不经意间,看到公路下方的一处洞穴。洞口上方,横跨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或许是能工巧匠打造的洞穴。又或者是落石,与泉眼的完美拼接。
公路的右侧,总会不时出现土墙与木墙混搭的房屋。有的农舍里摆放着几十桶蜂箱,也有农舍的阶基上放着一背篼杜仲。不见养蜂人,也没有采药人的影子。几代农民在这里生活,该有多苦?种地、卖农产品,哪一样,不靠体力支完成?
有杏树、桃树挂着新鲜的果子,看起来最是惹人馋。邹主席要求我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只好捡一些掉在地上的果实。在衣服上抹了抹,咬一口。脆甜脆甜的,真好吃。
由于时间很赶,没到主峰,我们就下山了。摄影大师罗老师,笑盈盈地望着我们。他说:“只要我将一颗石子扔下山沟,这里马上就会下雨。你们信不信?”我心想:“真有这么神奇吗?不会是故弄玄虚吧!”怎知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山里果然开始刮大风。我手里撑着的太阳伞,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撕扯着,变了形壮。看样子,真要下雨。我望向主峰的位置,天边的乌云,越来越浓。我们还没回到山庄,雨便哗啦啦地下起来了。有些冷,也有些疲倦。我悄悄地回到宿舍,准备打会儿盹。没想到,我竟然睡着了。接到亚玲的微信电话,才知自己竟然睡了一个小时。我拿着手机,匆匆跑向饭厅。
“你去休息,怎么不告诉我?大家都担心你呢?”室友很关切的语气。原来大家都在四处找我,我脸唰地一下红了。
出了这个小插曲。每次中途休息,车子重新启动前,全车厢的人都会问:“黄妹妹在车上没有?”哈哈哈,我一下子就成名了。以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有点感动,又有点尴尬。
这次花萼山之行,于我而言,意义重大。既有幸目睹了大山的奇秀,又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人生必须要有目标。回家之后,我决定仔细阅读《红三十三军》。了解这段历史,为缅怀革命先烈,更为激励自己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