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麻雀,村庄的精灵(散文)
如果村庄里没有了麻雀,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孤寂与落寞?我想想都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天寞地之心境,倏然就会升起。那种冷清也不是,寂寥也不是,是一种无法说得出的感觉,空落落的,好似心儿被掏空了一样。
想想我小时候,村庄里到处都是麻雀,一群群一只只,飞到树下,好似落叶,呼呼啦啦一片。若是飞上枝头,又好似花朵,一树树,黑褐色的花儿,跳动着,会呼吸的花朵儿。若是落在屋顶,落在电线杆上,晾衣架上,屋檐下,叽叽喳喳,一只只精灵儿一样,越加可爱,真是热闹。
麻雀,对任何一个曾在村庄里住过的人,都是不陌生的,而且有一种亲切感,一种见到了麻雀就见到了村庄的亲近与熟悉之感。
小时候,因为村庄里住着,最常见到了的鸟儿,自然就是麻雀。其实,那时候,我并不把麻雀看做鸟儿,好似家里一份子。只是它们不住在家里,住在村庄里,属于村庄的,不属于某个人家,而是每一个人家共有的。那感觉奇妙急了,甚至燕子也没有麻雀可爱。因为,燕子总是春天才来,秋季飞走,整个一冬天,见不到燕子的身影的。开始,我不知道燕子去哪里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燕子是一种候鸟,它们在寒冷来临之前,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
我至今都无法忘记啊,当寒冷的冬天来临前,好似天气刚刚转冷,也就是深秋时候,燕子就慢慢在我视线里减少,渐渐地就一只也不见了。那时候真的太小,不知道燕子去了哪里,还以为燕子是不是生了我的气,或者是因为我不够乖呢,还是因为什么?都说是“燕子不进愁人家的”,我们家里一直很幸福的,父亲母亲非常恩爱,他们每天起早太黑一起去工作又一起下班回来。因为母亲在县城工作,父亲也在离县城不远的地方工作,当时,还是因为奶奶住在乡下,父母多次要接奶奶去县城住,然而,奶奶说啥也不愿意,奶奶说她离不开老屋,也离不开村庄。
于是,我们一家就住在奶奶的老屋里,同奶奶一起住在村庄里。
那时哥哥都上学了,唯独我还小,没有上学,天天跟在奶奶身边,感觉什么都好奇,就问奶奶。当我问奶奶燕子哪里去了时,天空正飘着雪花,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了。从前的树木,茂盛而蓊郁,树叶浓绿的好似能滴下浓浓的汁液似的。然而,冬天里,树木的叶子早已凋零,花草早已无有了踪影。燕子早已飞走了,唯有麻雀依然守在村庄,依然欢快地叽叽喳喳叫着,飞起飞落,给寒冷的村庄增添一种靓丽的色彩与快乐。
春季来到,麻雀越加欢快,忙着修筑它们经过一冬风雪侵袭的巢,因为,接下来,它们要孵蛋,要养育它们下一代了。此刻的村庄也同麻雀一样,经过冬天雨雪风霜的洗礼,越加美丽起来。花儿到处都盛开着,尤其是村庄里,家家户户没有不在庭院内外种植花儿的,波斯菊、步步高、大丽花、地雷花、蜀葵好多好多的花儿,红黄蓝紫各色都有。
一只只燕子飞进飞出,它们忙着筑巢,很快就孵出小燕子了。而麻雀也是忙碌得很,它们叽叽喳喳在商量着在什么地方筑巢,当然是屋檐下的。因为麻雀早早修建了自己的巢,可是,燕子却不依不饶,在和麻雀争夺檐下,燕子呢喃着,好似再说:我的,我的,这里是我的。
麻雀好似也说:我的呀,我的呀,我老早住在里面的呀!
我当时,哪里知道燕子会飞走,而麻雀才会守住村庄,无论天冷天热,无论寒来暑往,我还打算替燕子一起争夺檐下,即向阳又避风还不遭遇水侵袭,又不存水,真是最适合居住的好地方。
可是,如此好的地方麻雀还是让给了燕子,而,燕子还是弃了那温暖的巢飞走了。
当我从母亲口里第一次听到燕子是候鸟,燕子每年都会随着季节要迁徙,我失望至极。我对燕子多好呀,我又是多么喜欢燕子呀,真是被它骗得好苦,竟然,在寒冬里不见它的身影,早已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
幸而有麻雀,不然,寒冬该有多么单调呀?因为,奶奶在生病,寒冷的冬天很少出门了,奶奶咳嗽得厉害,夜晚更是咳起来没完没了的。母亲就给奶奶买回来一些止咳的药,还有水果,母亲嘱咐我,要提醒奶奶按时喝药,要是晚上奶奶咳嗽得厉害,就饮一口止咳糖浆含在口里,或是吃几口水煮梨山楂苹果什么的。
奶奶总是自己不舍得吃的,留给我吃,她说:“奶奶老了,吃这些好东西,没什么用了,也只能长皱纹不是。可是,玉儿吃了多好,越长越高越来越漂亮,长成大姑娘呢。”
我还记得,每天早上,奶奶都要给我梳头的,尽管夜里奶奶咳嗽没有休息好,天一亮,麻雀叽叽喳喳一叫,好似晶晶亮的太阳光照进了心里一样,亮堂堂的。再有家里火红的大公鸡扑闪着翅膀一啼鸣,奶奶就早早起来了,他给哥哥们做好饭,再给我穿好衣服,梳好头。
等我吃完饭时,天早已大亮了,因为班车很早,一般父母起得很早饭来不及吃饭就走了。哥哥们要去上学,也早早起来,他们要在家里吃饭,还要带着饭菜,中午在学校吃。
我吃完了饭,奶奶身体稍好一些,就会带着我出去走走,去村子里的人家坐坐,说说话。村子里的刘奶奶一个人住着,儿女也都在外面工作,只有小孙儿孙女同她一起住。一般不到年节儿女是不会来的,再有七爷和七奶奶,他们的儿女离着远,小孙儿们也都大了,都在忙自己的事儿,也很少回来,只有他们老两口住在村子里。还有好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有自己住着的,也有孙女孙子一起住着的。
花婶家的孩子们多,大大小小五六个呢,花婶自己都懒得给他们取一个像样的名字,什么大麻雀小麻雀的。上学时,老师一听花婶报上的名字,觉得当作小名比较好,就给取了大名。其实,他们一直都被叫着大麻雀小麻雀的,村子里人早已习惯,叫着顺口,大名却很少有人叫的。花婶说名字取得贱一点,接地气一点,好养活,不易生病,身体健康着呢。看看那些麻雀一点也不娇气,不用谁来娇惯,一个个都自食其力,生活得可真是开心呀。
虽然,村庄里的麻雀很多,有时候也吃一些粮食作物,但是,村子里的人都不建议打麻雀的。记得,花婶家的老小叫小麻雀的最淘气,他带领着村庄里的小孩子们,搬着梯子,去檐下掏麻雀蛋和小麻雀。被花婶知道了,毫不客气,一顿棍棒伺候,看你还敢再去闯祸不?
还记得,弟弟跟着花婶家的小麻雀一起去檐下掏麻雀,弄回来了一只没有长出羽毛的幼鸟,又小又弱,很是无助,好可怜的样子,唧唧的叫着。它们的麻雀妈妈就一次次俯冲下来,好似要将它们用嘴衔走。母亲数落弟弟,父亲拿起烧火棍要好好教训弟弟,奶奶挡在中间,劝说着父亲,好好教育可以,但是不能动用武力。
麻雀妈妈独自守在门口,不肯离去,喳喳叫着,声音里失去了从前的欢快,好忧伤好难过呢。母亲要弟弟哪里掏来的,再送回哪里去。从此,弟弟再也没有去檐下掏麻雀了,还对花婶家的小麻雀说:要是你被淘气的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你见到妈妈,您难过不?花婶着急悲伤不?我知道,这是我母亲数落他的话,他倒是学得快,用来说花婶家的小麻雀了。
花婶喜欢给人说媒,家里天天人来人往的。感觉她家的麻雀也多,屋顶屋檐下,院子里,到处都是麻雀,一群群的,呼啦啦飞起,呼啦啦落下,叽叽喳喳好似围着她家叫着唱着,很是喜庆呢。因为小麻雀檐下掏麻雀挨了花婶的打,再加上一起淘气的孩子,也都得到了家里父母的数落和不同程度惩罚与教育,因此,都不敢再去闯祸了。
我喜欢去花婶家玩耍,一天都不落地去。一院子的小伙伴,在玩着游戏,玩老鹰捉小鸡,玩丢手绢,踢球跳皮筋各种游戏。孩子们唱着跳着讲着故事,花婶就在树下给这村那村的女孩儿男孩儿说着媒,也给一些失去伴侣的年纪大一些的人说媒的。一旦说成了,人家就提着糖果点心来感谢花婶,那花婶自然就给我们一群孩子分糖果吃,孩子们抢着糖果吃,一群群麻雀也跟着飞上飞下的,欢喜非常的。小小的孩子们扎煞着手儿,好似麻雀的翅膀一样,就要飞起来了,一个个争前恐后互抢着糖果,抢到了,立刻拨开糖纸儿,含在口里,还故意用舌尖弄出点声响来,骨碌碌的让那一颗糖在嘴里翻滚着,一个个咧开小嘴笑着,那个甜呀,比吃什么都甜呢。
村子里马奶奶的大孙子,也就是马婶家的儿子,因为马婶身体一直不好,做不了什么,马婶的男人老实巴交的,除了种地就是种地,别的也不会。因此家里的条件不算好,再加上家里孩子好几个,可是眼见着都到了成婚的年龄,因为老大没有结婚,老二自然就不能先结婚的,马奶奶和马婶这一点,倒是观点一致的,说这是风俗。
我听了,也不懂,回家问奶奶,奶奶说:风俗是不能破的,这老大没结婚,老二哪能结婚嘞?那岂不是搁下老大,以后就更不好说媳妇了,也只能打光棍了嘞。母亲听了就说:唉,说来也是一种老观念吧,有些风俗也是应该改变的。母亲还说,一直以来的观念的,若是老大没成亲,老二反而结婚了,就会被看成违背伦理秩序,也将会影响家族运势的。然而,现在已经打破了这以观念的,只要老二有了合适的女朋友,两人彼此相爱,该结婚就结婚,不再受一些什么风俗呀观念呀所制约的。
是,马奶奶和马婶却还是坚守着老思想老观念的。因此,马老二他虽然早已到了结婚年龄了,却一直拖着。女友也老大不开心,因为自己也老大不小的了。因此,总是与马老二闹矛盾的。
麻雀婶子得知了马家的烦恼事,就主动请缨,说自己可以给马老大把亲事说成的,要马奶奶和马婶赶紧得先给老二婚事给办了,不影响老大婚事的。还是说啦,马老二的婚事也举办了,可是,要真是给马老大说成一门婚事,并非那么容易的。麻雀婶总是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呢,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麻雀婶家的麻雀越来越多,叽叽喳喳,好似也等着麻雀婶将马老大的婚事说成,是不是也等着吃喜糖呀?奶奶看着一群群飞起的麻雀,就对着麻雀婶开玩笑。母亲也经常来麻雀婶家,边做着针线,边与麻雀婶聊天,想办法,邻居们大娘婶子奶奶们更为马老大的事着起急来,也都想办法,你一句她一句的给推荐着自己的资源。这村那村,一个个女孩子,或是年轻的离异的女子,带孩子的不带孩子的。人们坐在麻雀婶的院子里聊着说着,麻雀们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好似也在讨论着。
那么,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呢?那就随着我的镜头看看好了。村庄里的麻雀叽叽喳喳叫得更加响亮了,马奶奶马婶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娃,一个怀里抱着一个娃,一个老二的一个老大的。一群群麻雀在村子里到处筑巢到处飞来飞去地觅食,欢快地歌唱着,孩子们在村庄里跑来跑去,嬉戏玩耍着。
是否,就是因为有了麻雀,村庄才如此美丽欢乐起来?看着一只只麻雀,一只只好似村庄的精灵。有麻雀的村庄,那村庄才是活生生的,欢乐又热闹,幸福又和谐,时时刻刻,充满着生活气息,分外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