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风恋】罗家港(报告文学)

精品 【江山·见证】【风恋】罗家港(报告文学)


作者:文绮 举人,422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发表时间:2025-07-07 19:08:13

【江山·见证】【风恋】罗家港(报告文学) “祥龙驻守长江岸,岁月钩沉一卷章。
   浪洗泥沙推浊远,潮声难掩百年强。”
   这首诗,是对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和平乡境内的罗家港最贴切的写照。罗家港始建于1977年秋季,它是一条完全靠人工挖出来的放水明渠。港的全长3-5里,上接武昌沙湖港,下通长江。截面宽度50米左右,底部宽20米左右,深5米左右,加上堆起的土保证8米左右。
   建成后的罗家港从此承担着这片地区方圆2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排污任务。
   连日来,由于高温酷暑,清晨当阳光还没照过来时,我就早早地走在了小区西侧的绿荫长廊里,那里环境优雅,很受大家青睐,每天前来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
   特别是那道相伴随行的水港,更成为来来往往人群的心灵驿站。或驻足,观赏两岸的风景;或津津乐道,说它像城市中央的一座水长城。因为水下的倒影与地面景致交相辉映,地面物体多高,倒影就有多深。如同另一座林园,另一座城市,另一条宽敞的交通大道,与地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所以让人们感受到如长城般的伟岸、恢弘与博大。
   殊不知,水港的诞生,饱含着建设者们的艰辛与付出,是他们那一代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改天换地的干劲,肩挑背扛,一锹一锄,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托举起这道连接江海的水利命脉。
   罗家港地处武汉市洪山区和平乡铁机村境内,位于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三区的交界处。
  
   一、铁肩担起的使命
   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阶段。由于城市不断发展,环境变迁,人口增长,对原有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年地处武昌境内的沙湖由于长期受到城市垃圾和废水排放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
   和平公社是武昌区插花地最多的公社。和平公社辖区有8个大队,即:三角路、徐东、团结、余家头、柴林、铁机、武丰、和平大队。
   为及时解决沙湖排污问题,洪山区政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决定尽快疏通渠道,并确定在77年一定拿下这项艰巨的任务,任务由和平公社来完成。
   为获取真实有效的资料,2024年7月2日至6日我采访了当年参与工程建设的当事人:铁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高光全,武丰大队的吴建汉、田吉昌、田志桥、徐翠莲、田水清等。
   根据大家的回忆,77年9月份,上级预定这项工程趁秋冬农闲期间全部搞完,并很快下达任务,要求各大队包括企业抽调精兵强将尽快上马。并强调时间紧,任务重,不得违抗纪律,不得无故拖延工期。
   时任和平公社党委书记的梅红炎任工程指挥长,五丰大队团支部书记高天福任副指挥长,顾培根任名誉指挥长,付厚江任工地广播员。领导班子接到任务后,雷厉风行地组织各大队领导召开动员大会,随即带领测绘技术人员到工地考察,确定线路并直接分配任务。大家回忆:“那才叫什么是雷厉风行,比风还快。”
   在指挥长梅红炎的一声令下,来自八个大队的6000余名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迅速到达工地,号称万人工程。他们回忆有的队里人员不够,从湖南请一批人来参与建设。当人员站满各自的工区时,黑压压地排成一条长龙。工地上从头至尾插满了红旗,还带有标语口号的“民兵突击队”“共青团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农业学大寨”等宣传旗帜。
   这条港的规划是上接武昌沙湖港,下通长江,全长3至5里左右,截面宽保证50米,底部宽保证20米,深8米左右。根据田水清老人回忆:硬挖5米深,预计两边堆起土的高度,保证8米深,线路从铁机大队与武丰大队交界处的罗家墩穿过。听居民徐翠莲老人回忆:“为了修建这条港,当时祖祖辈辈居住的罗家墩被拆除,村民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当时以大队为自然单位,分段包干。那时候的生产工具都是铁锹,锄头,凿子。运土工具是竹扁担,箢箕,板车,铁机大队仅有一台简易吊装机,全工程没有机械化,都靠社员们的一双手,进行原始劳动式的肩挑背驮。
   村民田水清老人介绍:这一地区的土质非常特殊,它不是一挖见底都是土,而是面上一层黑淤泥,下面是一层黄沙,黄沙下面是青沙,青沙下面才是一层黑泥土。这无形给施工增加了难度。大家一致认为工程土方量特别大。
  
   二、血汗浇筑的岁月
   工程从9月份开始。因为那时的主要战略方针是利用农闲大搞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动员:“把握机会,与时俱进,一定打好这场水利攻坚战。”上面动员激情澎湃,下面人人摩拳擦掌。开工号角一吹响,人人争分夺秒,你追我赶的劳动号子声,奔忙的欢快声连成一片。广播喇叭中反复播放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句,鼓舞士气,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挥舞着铁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扬起的泥土顺着抛甩的弧度,直接甩向坡岸上。他们额头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入脚下的土地。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感召下,以实际行动“向大寨英雄郭凤莲学习。”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尽管累得气喘吁吁,但心中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与快乐。一时“娘子军”“妇女排头兵”的先进生产者在工地层出不穷。
   工地如春潮滚滚,一浪推向一浪。虽然都是汗流浃背,但没有人喊苦喊累。几个回合,大多数人的手掌磨出血泡,时间一长,手上的老茧褪一层又一层。土方越挖越多,运土挑土的队伍排起长龙,沟槽两边越堆越高,越高越难挑。每挑一担,都要上一次陡坡。而且人不催人,任务催人。如果前面人慢了,就会挡住后面人的路,所以大家一个紧接一个地奋起直追。有的人肩膀都磨破了,衣服粘着汗水血水,扁担仍然不离肩。下雨天,人们穿蓑衣,戴斗笠,打赤脚,不停歇地干。有的人脚底打滑,摔倒又迅速地爬起来,不顾身上的泥巴,挑起担子继续前进。
   雨中的工地上,人们跌倒又爬起,循环往复。特别年长的人还说:“咬咬牙,就过去了。”扁担挑断一根又一根,镐锄用坏一个又一个,连拉土的板车也是修了坏,坏了再修。尽管条件艰苦,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却从未消退。“轻伤不下火线,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蔚然成风。工地上常有人笑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认为平常都是干农活的,能参加这样的建设,反而感觉很“快乐”!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那段饱经千辛万苦的岁月里,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实干精神和顽强斗志,如燃烧的火焰,释放着熊熊的奋斗之光,完美地诠释着发自内心深处对建设家乡的炽热渴望,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这场艰苦而繁重的战役之中。
   战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来自广播站热情洋溢的赞扬与赞颂声不绝于耳。一个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如春风般溢满整个工地。在众人齐心协力的拼搏下,工程进度日新月异。正如早年毛泽东主席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是这股来自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着工程不断向前迈进。
   谁能想到,这些建设者的生活是怎样的?各大队就地搭起棚子,设立简易食堂,简单的蔬菜,咸菜就行。炒菜几乎没油,时常把洗干净的蔬菜放在锅里给点盐一起煮熟,可以吃就行了。村民回忆说:“半年没吃过鱼,偶尔打牙祭时,才能吃上一点肉。”条件好一点的大队,才有点鱼吃。工地上,无论男女,如厕处不过是挖个土坑、围张草席的简易厕所。干部每天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击垮他们拼搏的精神。
   面对困难,面对各种挑战,领导动员:“工地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动员广大青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党指向哪里,我们就走向哪里。”这些充满激情的动员口号,强有力地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苦干实干加巧干,一阵阵打夯的号子声,穿透时空。无数人的汗水与泪水,共同凝结成这幅攻坚克难的画卷,多少人辞别老幼,义无反顾地奔赴工地,没有谁愿意当逃兵,大家认为,这是在参加国家建设,是无比光荣的。
   昔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建设者日夜鏖战,寸步不离工地。如今克难攻坚的搏击风采,照样光耀门庭。
   秋天的夜晚,是干活的最佳时机。为了抓紧时间,青年突击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常常义务劳动到深夜。突击队之间常互相挑战:“谁英雄,谁好汉,咱们比比看。”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热烈氛围互相促进彼此。大家回忆:“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想偷懒的人,也不好意思。”好多年轻人都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充当积极分子,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大家在埋头苦干征途中,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送走秋季,迎来了冬季。大家回忆道:“77年的冬季非常寒冷。”
   建设者们回忆说:“遇到变天的时候,寒风卷着雪花从头至尾呼啸得像鬼叫,在头上飞舞的雪花,有时飘落到口里。”现场有人打趣地说:“雪花飘在口里,凉凉的没什么味道。”一说,就是一阵哄然大笑。笑声中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对未来的希望,对这次战役的坚定信念。大家撸起袖子大干,苦在一起,乐在其中!
   冬天,日短夜长,参战的人往往是“出门不见日头,回不见天。”有的社员住的路程较远的,都是半夜五更冒着严寒,披星戴月地赶赴工地。甚至有时到工地,天还没亮。大家还回忆到:夜行的人无人闲聊,脚步格外轻快。走在前面的人,时不时回头叫一声后面的人:“跟上来没?”众人互相照应,笃信“同路不丢伴”。那时人的境界高尚,品行纯真,都胸怀集体,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坚守阵地,以集体为己任,以奉献为光荣,大公无私地将一颗红心交给党,交给人民。
   尽管那样起早贪黑,他们的报酬仅仅只是基本工分,没有额外补助。
   在紧锣密鼓的日日夜夜里,工程很快初见成效。但质量检查非常严格,就是渠道两边的坡面,不能坑坑洼洼,底部不能高低不平,一眼望去,前后一样宽,不能前宽后窄,要求做到保质保量,不能偷工减料,更不允许豆腐渣工程。
   为了确保工期,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艰巨任务,那年春节都没放假。他们回忆说:“换班休息。就是歇人,不歇工。”那个年代,擅长集体伙食,大年三十,没有餐桌,各大队划地围坐,年饭菜用脸盆装,当然,年饭才有肉、有鱼,另加一盆蔬菜,在社员们眼里足够丰盛了。大家彼此一张黑黝黝的脸庞,一双粗糙的手,头顶蓝天,迎着寒风,乐呵呵地围在一起吃年饭,这样,既是慰问,又是鼓励,也是大团圆,整个场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彼此间倍感温馨。到如今,大家回忆这段情景,仍意犹未尽。
   如今回望,那些风雪中的笑脸、手掌上的老茧、土坑边的草席,早已化作水利丰碑上最朴实的铭文。
  
   三、流淌不息的精神
   他们说:春节一过,工地吹响了最后里程的冲锋号,工期必须抢在春耕前完成。终于在大家不畏艰险,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下,这条完全靠人工开凿的明渠于2月全线贯通,命名为“和平港”。最后的攻坚任务是和平港闸门建设。这道工程继续由当时担任铁机大队民兵连长的高光全同志领导100多人,又经过3个月奋战,直到圆满完成整体任务。全线建设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从开工到通水仅用9个月。工程质量,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
   这座承载历史的“和平港”历经风雨,正式启用,到1998年政府建立路名牌的时候,更名为“罗家港。”
   一道水港,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从78年开闸放水到2009年,一个长达32年的历程,源源不断地排除污泥浊水,大大提升了沙湖周边的自然环境。因长期排污,港道及两岸严重淤积,一度沦为“臭水沟”。
   2009年,武汉市政府毅然决然地投资8.8亿元,决定重新来一次大改造。当年在市长唐良智的亲自带领下,舟桥旅官兵参与清淤疏浚工程。2015年至2017年洪山区市政又分别在港的两岸修建了绿道,为保证游客安全,加了护栏。2017年至2018年又相继在港面建造了4座桥梁,桥墩不影响水脉贯通,水陆交通,错落分布的桥梁保障两岸通行便利,看似一条港,完全是一道纵横交通脉络。一度被嫌弃的“臭水沟”如今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
   建成后的罗家港,是一项备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心工程,记得2017年7月16日的一场大暴雨,城市内涝十分严重,这一区域安然无恙。
   就是因为它,带动了这一片颇具成效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纷至沓来;流动的长水,为这片地区平添了灵性。既具实用功能,亦成景观亮点。
   当风平浪静时,洒落上面的日光、月光,水面如一面镶嵌的明镜,平直光滑,浮光耀金;当微澜连绵时,如轻颤的绸缎,涟漪柔和,继而时常有人相约“看湖去”!
   很显然,这里成为安居乐业的最好去处。
   随着年代久远,罗家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留下了为之建设者们的不朽足迹。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民生工程,更代表着团结、奋进、奉献、拼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永放光芒!
   罗家港的建成,是前人留给子孙的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了修建这道排污港,建设者们接受了一场苦与累的考验,经历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挑战。
   历史在前行中沉淀,它温馨地告诉人们:只有创造才能推动发展,理想与勇气并存。当年修建这条港的年轻人,如今都进入古稀、耄耋之年,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年轻,他们用双手铸就了这段鲜活的史诗,为社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共 53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罗家港,一条驻守长江岸的人工放水明渠,宛如城市的脉络,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它虽无波澜壮阔的豪迈,却有着默默奉献的坚韧,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城市排污之重任,守护着沙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回望 1977 年,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艰苦奋斗的年代。6000余名建设者,铁肩担使命,用铁锹锄头,以肩挑背驮,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他们不惧严寒酷暑,不畏艰难险阻,“轻伤不下火线” 是他们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他们的追求。手掌的老茧、风雪中的笑脸、简易的食堂与厕所,皆是那段岁月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罗家港历经改造,从曾经的“臭水沟” 变身城市文明窗口,成为居民的心灵驿站与安居乐业之地。它见证了时代变迁,更传承着团结、奋进、奉献、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罗家港的灵魂,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后人在前行道路上,不忘初心,勇毅前行,以创造之力推动发展,让理想与勇气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精彩好文,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编辑:乡村幽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07-07 19:10:20
  精彩好文,感激赐稿,推荐阅读共赏!顺祝老师身体健康,创作快乐!
乡村幽兰
回复1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7 20:05:14
  十分感谢乡村幽兰老师,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拙作添墨送宝,您为社团无私奉献,令人钦佩。问好老师辛苦了。奉茶,奉好茶。
2 楼        文友:乡村幽兰        2025-07-07 19:13:11
  从 “和平港” 到 “罗家港”,名字变了,可渠岸边的老茧没褪色。当年轻人在绿道上拍照时,对岸的梧桐或许还记得:这条港不只是水泥和泥土的堆砌,更是一锹一锄刻进城市年轮的精神丰碑 —— 苦累会结痂成茧,而热血永远奔涌如潮。
乡村幽兰
回复2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7 20:26:44
  幽兰老师, 您的精彩编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您用精美的文字,书写出令人满意的编按,您完全读懂了作者创作的动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良好的品质,没有厚实的文化功底,没有敏捷的思维,是写不出来的。特别是文章结尾处为我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也正是我想写没写出来的内心表达:“他们用双手铸就了这段鲜活的史诗。”修改这一句,简直把文章提高了一个档次。我想这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才能做到的,打内心非常感谢。
   当然,我也拜读过您好几篇编按,每一篇编按都是那样倾尽全力地书写,益和文章的内涵,把对作者诚恳的态度,给与作者以鼓励,以褒奖,以鞭策,表现得那么真挚,细心,又耐心。幽兰老师,您的人品令人敬佩。您是一个道德品质端庄的好编辑。是学校的一位好教员。因为我遇到过非常奇怪的人,就连编辑这点机会,都要耍手段。攀炎附势,令人一次次失望,伤心。
   幽兰老师,向您学习。
3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7 21:07:21
  幽兰老师你好,刚才我把文章认真读了一遍,有好几处,您都给予了正确的修改,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质量,实在感激不尽。太感谢了。谢谢你赐宝。这样的好编辑,真是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文绮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7 22:57:50
  作者用流畅的文笔和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武汉建“罗家港”的情景。那个年代,正是“大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大建设大生产如火如荼,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热火朝天,从不喊累从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以工地为家,吃在工地,歇人不歇工,男女老少齐动员,以集体为重,以完成目标任务为光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想的纯朴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为祖国建设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为我们后代树立了团结奋进、拼搏奉献的精神传承榜样。读后被那种激情昂扬、拼搏奋进的斗志所感染与激励,并对老一辈建设者肃然起敬!感恩感谢前辈们的奉献!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8 16:37:07
  问好飘雪社长,辛苦了。昨天那么晚还在为拙作添加精彩。一篇作品的发表,该要花费多少心血。特别是社长,不知牺牲多少时间,为作者细心检查不足,留下精彩点评。苦口婆心地给予热情支持与鼓励,给作者以增添写好作品的信心,作为社长这么尽心尽职,又大公无私,诚恳待人,非常令人感动。这种精神值得大家敬佩。为社长奉茶!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7 22:59:42
  感谢文绮社长带伤创作赐稿支持社团和江山征文!辛苦了!祝文绮社长早日伤愈,夏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5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8 16:44:09
  多谢社长,现在的伤情好多了,多谢社长多次的问候。每次接到社长温馨的问候,心里总是感动得暖暖的,特别是一颗被伤害的心,一次次得到如春风般的抚慰,更有说不完的感激之情。也祝贺社长平平安安,一帆风顺。长期以来,社长为社团默默地奉献,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真的,非常不容易。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7 23:14:20
  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回复6 楼        文友:文绮        2025-07-08 16:48:14
  多谢社长。问好辛苦了。
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5-07-08 22:20:08
  恭喜祝贺文绮社长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辛苦评审并关照支持!
碧潭飘雪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