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少女春心(赏析) ————读韦庄《思帝乡》
词从一开始出现就是给歌女演唱的,所以男性文人以女性视角填词很常见。这些词中,早期出自民间的虽然直接活泼,但未免粗鄙,而出自文人手笔的虽然文雅精到,但端庄不接地气,基本就是描写花枝招展的贵妇或者歌女,如高冷女神一般高高在上,与普通百姓是无缘的。然而,韦庄的《思帝乡》是个另类。它虽然短小,但很有特色。可以说,本词不但在韦庄的词集中别具一格,就算在整个中华词集中也是非常独特的存在。这首词描摹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少女,写得大胆泼辣,颇有民间口语化的风格和做派,与中国传统典雅的文人词有点格格不入。
全词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全词语言平实,没有渲染,宛如一个邻家小妹在娓娓道来,在很平淡的讲她遇到的一件事,讲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毫无扭捏作态。第一句,我于春天外出游玩,杏花被风吹落,落在我满头都是。在中国传统意象中,杏花是朝向太阳,热烈奔放的花,也是热闹开放的代名词,所以宋祁就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用杏树的红花闹腾出最热烈的春光。杏花既然喜欢闹腾,那自然不甘寂寞,所以叶绍翁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来更好,中国人就将女子出轨比喻成红杏出墙,其实这个比喻倒是颇为贴切,就是说一个女人像杏花一样不甘寂寞,在家庭范围之外展示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这个少女的杏花满头,不管是风吹的效果还是她本来就是戴着杏花,作者就是暗指她已经春心萌动,为下文做了铺垫。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女子深受封建桎梏影响是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以后的事,早期的女子没那么多约束,唐朝女子出游踏青是很正常的娱乐活动,那时的社会风气还是相当开放的。当然,由于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不管多开放的社会,女性相对还是保守含蓄的,哪个女性主动跑到男性面前示爱表白都是惊世骇俗的表现。我无意于评判这种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只是道出此现象,以表明此词的与众不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中国古代,越是大家闺秀,越是家教严格的贵族女子,越是矜持,越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所谓的规矩也是桎梏,是压迫。反而是一些乡间市井之中的平民女子小家碧玉,因为家中人人为生计奔波,无人管束,思想相对更大胆开放一些。所以《红楼梦》中,曹雪芹就借贾母之口,抨击热衷于描写小姐书生私定终生的话本小说,说那其实都是男性作家们的意淫,压根不可能,小户女孩还可能遇到心动男子,真正的大小姐,家中奴仆成群,生活根本没有自由,成年后连和亲戚中适龄男子相处都要注意,遇到一个陌生男子都不可能,私定终身更是天方夜谭。不同家庭教出的不同女儿,那些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谁更幸福快乐,就说不好了。回到本词,女主肯定是一个民间女子,带有民间的思维,根本没有封建礼教的框框,所以,这是一个极具民歌风格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接着是讲出游后的故事了。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在路上看到一个少年,长的很漂亮。足是极具,完全,就是已经到了极致,无法更好了,风流是指风流倜傥,是指相貌,绝不是说那个少年的行为方式风流放荡,像段正淳一样到处招蜂惹蝶。哎呀,遇到这么漂亮的人,我的小心肝真是砰砰直跳,如果能嫁给他多好,这一辈子就值了。漂亮的人总是让人不放心,因为太惹眼,他就算不主动,说不定就会有女子像我一样主动贴上来。怎么办呢?不过,想想还是嫁吧,只有能和他一起生活,那就很快乐了,哪怕将来被抛弃也值了。这完全就是女子内心世界的独白,没有外来伦理观念的束缚,如果朱熹这样的老夫子看到是要大骂不要脸不知羞的。当然,人家根本无所谓,你骂就骂吧,人家已经承认“不能羞”了。当然,这是笑话,也是本词的可贵之处:完全自然,完全发乎人的天性,没有任何矫揉造作,没有任何封建桎梏,这其实是人最朴素也最美好的情感。杨雨老师解读时,还站在女性的视角,教育女孩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女子这样想,其实我倒觉得是过虑了,词只是说了那个女孩的心理活动,就像我看到一件美丽的衣服或首饰,我就想据为己有;我看到一道诱人的美食或者一场丰盛的大餐,就想一快朵颐一样,这只是心里最直接的想法,最原始的欲求而已,真正能不能办到,能不能拥有,那是另一回事了。全词就是写了一个少女,在路上看到一个漂亮的男孩,心里小鹿乱撞,也就仅此而已,根本没说人家付诸行动。如果真的去求嫁,那是花痴了,那确实应该接受杨雨老师的批评。事实上,人的原始愿望都存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像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冠盖相属,项羽豪言可取而代之,刘邦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他们成功了,所以司马迁记入了史册,而更多的普通男孩肯定也会有这样的羡慕情怀,但后来泯然众人无人关注,只是空想罢了。男孩可以,女孩就不可以?只不过追求不同,男孩追求功绩伟业,而女孩追求如意郎君,性质其实是一样的。所以,韦庄只是描摹了一个少女最本初、最直接、最任性、最原始的情感而已。
有的学者结合韦庄的生平,对词进行了另一番解读。说韦庄以少女自比,那个风流少年比喻唐王朝,说自己对唐王朝的忠心有如怀春少女对美貌少年的爱慕一样,矢志不移。也许吧,中国文人以女性自比,用爱情比喻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罕见。其实,只要看下本词的创作时间就能够判断,如果词作是唐亡以后,韦庄古稀之年在前蜀为相时所作,那必然是感怀故国的政治隐喻了;如果是韦庄年轻时,还是唐王朝时创作此词,大概率就是直接描摹小女孩的情态。可惜的是,这首词是何时创作,已经没有确凿史实可以证明了。当然,解读古人作品本来见仁见智,只要自己能有感触有收获,怎样理解都行。
最高明的文学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辛弃疾喝醉酒后看到松树歪歪斜斜,说“只疑松动要来扶”,形成了妙趣横生的词作。本词也是,完全没有词的端庄典雅,就是一个怀春少女的痴心妄想,格调语言似乎都不高妙,但读来非常接地气,别有一番风味。文学不仅仅是正襟危坐,更应该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最原始的《诗经》本就来自民间,后来文人化后有了文人的趣味,成了典雅的文人诗词,但还是应该需要直接反映民心民意的作品,哪怕这些作品不入道貌岸然的专家法眼。
次韵一首《思帝乡》,道春日出游情状:春日游,柳花飞满头。荡漾波痕光闪,水长流。燕子呢喃问好,可曾休。正见痴儿女,语还羞。
-----吴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