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粘豆包(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粘豆包(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320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7发表时间:2025-07-08 12:16:37

我幼时住在吉林扶余,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冻在外面的大缸里,能吃到来年开春。
   记得那时节,母亲总要提前几日泡上大黄米。黄米粒儿小小的,浸了水,便渐渐饱满起来,显出几分可爱。泡好的米要磨成面,石磨“吱呀吱呀”地转,母亲一圈圈地推,面浆便从磨缝里缓缓流出,白中泛黄,散发着淡淡的米香。
   豆馅是早就备下的。秋天收的红小豆,煮得烂熟,捣成泥,拌入红糖,团成一个个小球,整齐地码在盆里。包豆包时,揪一块黄米面,在掌心按扁,放入团好的豆沙馅,手指灵活地转动,不多时,一个圆滚滚的粘豆包就成型了。母亲包粘豆包时,我常蹲在一旁看,觉得母亲的手真是神奇,几下就能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来。母亲包的粘豆包是极小那种,只有一个酒盅大小。蒸出来的粘豆包黄灿灿的,就如一件漂亮的艺术品。
   蒸豆包的日子,往往是选在极冷的清晨。天还未亮,灶间的灯就亮了。大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笼屉上铺着苏子叶,排满豆包。水汽氤氲中,母亲的身影显得格外忙碌。
   我和哥围在灶台边,烤着炉火,看着冒着大铁锅一股股冒出的热气,想象着豆包嚼在嘴里的香甜,肚子里开始叽里咕噜叫起来。
   “你俩馋了吧,一会就好了。”母亲安慰着我和哥。
   热腾腾的豆包出锅时是金黄油亮的,带着苏子叶的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母亲拣出两个,放在碗里,递给我和哥说道:“去沾一些白糖吃吧。”我接过碗,放了糖,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黄米的粘糯与豆馅的香甜在口中交融,烫得直呵气,却舍不得吐出来。
   “慢点吃,多着呢。”母亲笑着,又去忙着蒸下一锅了。
   左邻右舍蒸豆包的日子都差不多,那些日子,整个村子里都显得异常热闹,而且都飘着相似的香气。谁家蒸粘豆包人手不够,村里人都会自发地去他家帮忙,谁家蒸好了粘豆包,都会端着各家各户送。村里的人们用豆包传递着情谊。虽不值什么钱,却暖了人心。
   我家包的粘豆包,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吃。母亲包粘豆包的关键在于黄米磨得细,而且豆馅甜到了恰到好处。她包豆包时,舍得放馅,每个面皮都会被撑得鼓鼓的。咬第一口,豆沙便冒了出来。村里的孩子们都爱吃我家的粘豆包,每每蒸好了,总有几个孩子趴在院门口张望。
   “进来吧,刚出锅的。”母亲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孩子们便会一窝蜂地涌进来,围在锅台前,眼巴巴地等着。母亲每人分一个,看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满是笑意。
   “慢点吃,别噎着。”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孩子们沾着豆馅的脸上,照在母亲疲惫却满足的面容上,也照在那一个个金黄的粘豆包上。那一刻,贫穷的乡下生活,似乎也变得富足起来。
   后来我们一家来到承德,母亲依然会包粘豆包。那时我们住的这个家属院的邻居,对东北的粘豆包似乎还很陌生,母亲每次蒸了粘豆包都会给左邻右舍挨家挨户送。还记得他们第一次见到母亲送的粘豆包,都睁大双眼惊讶地说道:“这,这粘豆包也太袖珍了吧!”他们似乎对于一口就能干掉多半个的粘豆包还觉得新奇。而且他们吃后豆齐声夸赞好吃!母亲后来就教会了他们蒸粘豆包
   后来我进城读书,工作了,吃的东西也多了,但我却总忘不了那年母亲包的粘豆包。母亲是在我大二时去世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母亲亲手包的粘豆包。现在城里的超市也有卖粘豆包的,各种馅的都有,五花八门的,而且包装也很精美,价格也不菲。买来一尝,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是米不够香,就是豆甜得不是味儿。再不然就是太过规整,失了手工制作的那份拙朴。
   去年的冬天,我回乡探望老婶。她居然还记着我爱吃粘豆包。
   “知道你回来,我特意泡了黄米。”她说。
   其实老婶包粘豆包的手艺也是和母亲学的,她是青海市人,认识老叔后,就随老叔来到东北。刚开始她来我家时,挑剔的奶奶把她拦在门外问她:“你这么瘦小能干农活吗?你会做家务吗?你会包粘豆包吗?”
   老婶回答奶奶道:“我虽然是城里人,但我不怕吃苦。你说的这些,我以后都会学着干的,而且会干得很好!”
   她和母亲成了妯娌后,母亲除了教会她干农活一些家务活,还手把手教会了她包粘豆包……
   老婶看到我来了,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准备给我包粘豆包。我劝她不要忙活了,她却执意要包,说买的哪有自己做的好。于是,我又看到了过去的熟悉的一幕:她如母亲一样佝偻着身子推着石磨,熟练地包着豆包,熟悉的模样让我瞬间湿了眼眶。
   蒸好的粘豆包端上桌,我咬了一口,忽然眼眶发热——还是那年母亲蒸的那个味道,一点没变。老婶坐在对面,期待地看着我:“怎么样?”
   “好吃。”我含着眼泪使劲点头,生怕她看不出我的喜欢。
   她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那就多吃几个,冻了一锅在冰箱里,走的时候带上。”
   我回承德那天,老婶早早起床了,她把冻硬的豆包一个个装进塑料袋里,然后放进泡沫箱里加了几个冰块。我接过来感觉沉甸甸的。
   为了带这些粘豆包,我特意坐的是直飞承德的飞机。回到家后急忙打开包装箱,还好的是那些粘豆包还硬梆梆的。我那天急忙拿着粘豆包,就去了单位分给了科室的同事。他们一边吃一边夸赞好吃并一个劲说:“还是东北的粘豆包好吃呀!”看他们津津有味地抢着吃,我由衷感叹:在这个外卖充斥的时代,能吃到家人亲手做的食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前一段时间,老婶从东北打来视频,说她的腰病又犯了,怕是包不了粘豆包了。我听后,心里酸酸的。是啊,老屋已经老得破烂不堪了,特别是赶上阴雨天气,好几个房间都开始漏雨。老婶有严重的风湿病,但老婶却一直舍不得离开那些留守儿童,她说她是教师她不能不管村里的孩子。何况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她包的粘豆包……
   我惦记着老婶,因此特意请了年假,飞回了东北。在东北的那些日子,我为老婶按摩腰部,背她去医院扎针,给她熬制中药。并且在老婶的手把手传授下,泡米、煮豆,学会了包粘豆包。
   “你包的粘豆包,虽然样子不好看,但吃的味道还算纯正。”老婶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
   我包的粘豆包蒸出来大的大小的小,很不像样子,有的还露了馅,有的没熟透,但老婶吃得很香,还不停地鼓励我。我知道,她是高兴我学会了这门手艺。
   如今,我一有时间都会包一锅粘豆包。每次揉着黄米面团,都会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等待粘豆包出锅一刻的幸福时光,朦胧的烟气中,我会看到母亲清晰微笑的脸庞。那种既简单又快乐的温暖的记忆,让我心生暖意。
   粘豆包作为一种美食,让我喜欢让我温暖。它承载着是一种乡愁,承载着母爱,还承载着那些永远都回不去的旧时光。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它固执地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提醒着我们:有些滋味,永远都不会改变。

共 26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粘豆包”为线索,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温情与乡愁的画卷。作者从幼时在吉林扶余的腊月记忆写起,详细描绘了母亲制作粘豆包的全过程,从泡米、磨面、包馅到蒸煮,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母爱。文章通过对粘豆包的描写,展现了东北乡村的传统习俗和邻里之间的淳朴情谊,也反传统美食在人们心中的独特地位。粘豆包不仅能满足饥渴的味蕾,梗承载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从母亲的言传身教,到老婶的传承,再到作者自己学会制作粘豆包,这种手艺的传递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亲情与乡愁的传承。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到自己学会制作粘豆包后,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读者深受触动。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一种美食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亲情和乡愁的展示。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些味道和记忆会永远留在心底,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8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8 12:17:39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粘豆包背后的情感与记忆,将母爱、乡愁与传统习俗巧妙融合,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生动还原了东北乡村的烟火气与邻里情。全文情感真挚,细节丰富,从泡米到蒸煮,从母亲到老婶,再到自己传承手艺,展现了亲情与乡愁的代代相传,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08 12:18:09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