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高中记(江山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高中记(江山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年那月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发表时间:2025-07-08 21:58:41
摘要:高中生活,人生的重要阶段

入读白水洋高中,是上世纪76年。在村里象坎学校读完初中后,我被白水洋中学高中录取,当时不用考试,主要凭家庭成份。在等待开学的日子里,遇领袖毛主席逝世,村里广播天天在播放哀乐,男女老少面容悲戚。母亲流着泪说:他老人家走了,你的高中,可能也读不了了。终于等到开学,母亲又对我说:能上高中,全靠毛主席的保佑,要好好读书!
   带着母亲这份纯朴的嘱托,我走进高中大门。那时白水洋还叫公社,属双港区。区公所在双港公社大园村,那里办有双港中学,是全区最高学府。白水洋中学的高中,是新开的,我是第二届学生,学校难免有些简陋。校门外是没完全填好的操场,校舍由一圈黄泥土墙包围,校门左右,是两幢泥墙垒成的教学楼,右边是一层平房,左边是二层楼房。校门正对的,是一幢二层砖混楼,一楼是教室,二楼是老师宿舍。后面,是学校食堂。我读的是高中二班,教室在校门最右这间。
   开学几天后,老师安排我们去学校边上的小溪里挖砂挑石子,用来填校门前的操场。原本高低不平的场地,在我们的劳动中,高起来,平起来,大起来。我们在这里上体育课,教体育的杨亦镜老师,在点名时,把我名字中的“舜”字,误读成“舞”字,害得一段时间里,很多同学把我叫成“舞文”。过几天,学校在这里开大会,校长朱少勇在台上讲话,个子不高,嗓音不大,但热情洋溢。我至今记住他的一句话:你们是到这里来读书的,不是嬉戏的,要珍惜光阴。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年少,当初没有好好记着朱校长的教导。因为那时小学是五年制,初高中是二年制,我们大多十四五岁,是懵懂的年龄。校园外,正忙于揭批“四人帮”,学校一二位老师,还有几位大同学,也带着我们这些小同学搞“揭批”。一位姓蔡的女老师,还有一位姓朱的男老师,成为主要的“揭批”对象。好几次早上上学,在校门口看到“揭批”他们的大字报。班主任潘小钗老师,对这些很看不惯,声色严厉批评班里的几位同学,只是没有大效果。到了高二时,我们懂事了些,知道上大学要考试,读书也认真了许多。我家离学校有五六里路,中间隔了条永安溪,靠摆渡过岸,每天背着书包,提着饭盒,早上过来上学,黄昏摸黑回家,无论刮风下雨,从不敢怠慢。为了多读点书,高二这年冬天,我就住在镇里的姨家。姨与姨夫待我如家人,在镇卫生院工作的表姑,经常送我补脑汁之类。只是我不够争气,理科成绩一直跟不上。
   因为小学、初中时的基础,我文科类成绩尚好,尤其喜欢语文课,特别喜欢上作文课。高一下半学期,临海举办全县中学生作文比赛,学校选拔我去参加,结果得了个二等奖。班主任,同时教我们语文的潘小钗老师,喜出望外。他多才多艺,二胡拉得很好,特地在同学面前拉起二胡庆贺,这让我在学校有了点小名气。下年级有个叫王永敏的,穿着双小白鞋,遇到我经常“杀甲、杀甲”地说,听起来,这“杀甲”两字背后是不服气,因为他的作文也写得好。不过,我自此得到潘老师对我的偏爱,他经常给我一些指点、鼓励。
   记事起,父亲常常对我们兄妹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在高中时,我实在缺少数理天赋。因此,特别仰慕年级里全面发展,现在成为上海著名医学教授、专家的王克利,以及现在成为临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朱坚国。班里还有一个经常鼻涕挂到胸、外号“烂糊”,现在成为著名企业家的胡米运,他是出了名的数、理、化天才,语文却特别烂,数学老师李宏祥、物理老师陈炳华,待他如亲生儿,让我好生羡慕、嫉妒。最后一学期,老师留出一个多月让我们复习迎考,我与米运、克利、宏燕、永喜等四位同学,借住镇里转湾角宏燕姑姑家,补习互学,只是米运没教我多少,我也没有让他的语文成绩提高。高考时,我与他都因偏科,名落孙山。
   没考上大学,失落了一些时日。当时恰好区里招收民办教师,我考上了。经过一个多月培训,被分配到龙泉公社和尚往小学。说是小学,其实是复式三个年级,十几个学生。我是既当校长,又当老师、炊事员,既教语文,还教数学、体育、音乐。学校地处高山,离我家十五六里地,仅从山脚到学校,爬山越岭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第一次到学校,是父亲挑着被褥、大米,送我上来的。那一年,我才16岁,是睡觉还需别人陪的年龄。父亲离别时,我站在山岭上哭。就这样,在和尚往滥竽充数做了三四个月“孩子王”。到了第二学期五月,突然又想参加高考,找到了潘小钗老师,没想到潘老师连说好好好,还帮我联系白水洋中学,参加当年高二班复习。就这样,我不辞而别和尚往小学,二进白水洋中学,再次得到这所泥墙里学校的书香滋养。
  
   补记:高中两年的师生情、同窗情,虽平淡如水,但比酒醇厚。高中毕业后,老师、同学很少谋面,但每次相聚,都是情如当初。20周年同学会时,我写过一首散文诗,颂扬当年同窗之情。30周年同学会时,我有过“把酒东风忆从容,当时携手游芳丛;无奈聚散太匆匆,眼下花胜谁与同?”的感慨。40周年同学会时,我写下一组七绝。其一是“手拿杯盏劝频频,不识觥筹酒几巡。红脸相望还相问,当真你是后桌人?”;其二是“微信群中聚一堂,白头聊发少年狂。男男女女都任性,话不投机就骂娘。”;其三是“岁月如歌又一春,生涯羁旅勿需嗔。同窗本似劳飞燕,命里东南西北人。”;其四是“同窗相聚意深深,忘却寒霜两鬓侵。笑忆当初不更事,白头重拾少年心。”一组四首,记录当时的景与情。

共 21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高中生活的独特风貌。作者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既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下教育的困境与温情,又刻画了个体在动荡中的成长轨迹。文章语言质朴真挚,情感真挚,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文章采用个人史与时代史的交织,既有对乡土教育的温情追忆,也有对历史伤痕的隐晦反思。若能在结构上更紧凑、细节上更细腻、语言上更具文学性,将更具感染力。建议作者可尝试加入更多感官描写(如操场砂石的粗糙感、溪水的冰凉触觉),或对比描写(如批斗会的喧嚣与教室的安静),使文本层次更丰富。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补脑汁”“姨家生活”等细节的展开,让记忆的河流更清澈动人。【丁香编辑:仇育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7-08 21:59:33
  感谢来稿,江山因你而更精彩。
2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09 08:24:09
  谢谢老师认真、细致、周到的点评,深爱启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