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擦亮“磨玻璃”后的顿悟(随笔) ————《老了挺好》系列之八
擦亮“磨玻璃”后的顿悟(随笔)
——《老了挺好》系列之八
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我一直处在焦虑和惶恐阴影的笼罩之中,直到6月25日下午CT检查的结果出来以后,确信这是虚惊一场,我才从那种折磨中解脱出来。
三个月前,今年例行的退休干部体检照常进行,我的检查项目同往常一样没有啥变化,心情也是比较放松的。做完体检后,三月末的一天,突然接到市局老干办电话,说是中心医院内科的赵主任要找我谈话,让我跟她联系。于是,我满腹狐疑地给她回了电话,她约我当天下午一点钟到中心医院干部保健科见面,有事情要跟我说。我按时赶到了那里。见面后,她先是说,看了我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感觉我的健康状况是很好的,看来我挺注重身体保健,我微笑并点头应允着。然后她言归正传,认真地跟我说:在CT检查中发现我的左肺下叶有0.7厘米大的磨玻璃结节,这个结节在以往的检查报告中是没有的,显然是新发生的。这种新发的结节就达到0.7厘米,是要引起重视的,同时,这个结节还是磨玻璃样的,就更不能大意。她指着电脑屏幕给我看,我的双肺像是两片倒置的树叶,上面斑斑点点模糊一片,看不清楚。我问她该怎么办呢?她说,目前尚处在初始阶段,还不具备做出明确诊断的条件,需要进一步观察。我问,这种结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她说,大体是三种可能:一是经过不少于三个月的观察,如果缩小或消解了,则说明是由炎症引起的,就没有事儿了。二是如果有缓慢地增大,但仍在1厘米左右,也暂时不去管他,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应采取的办法,到时再说。三是如果三个月后,结节增大较快并且超过了一厘米多,甚至更大,那就要考虑采取用药控制或手术切除了。我又问她,这种结节恶变的概率是怎样的呢?她回答道,由于结节的性质不同,其大小和发展快慢也都不完全一样,不好下结论,关键看发展,必要时还需做病理才能确定。我最后说,感谢赵主任对我的关心,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她又说,目前还一切都处在不确定之中,不要有精神负担,豁达一些更有利于健康,一切都等三个月以后再说。我答道,好吧,三个月后,我再来复查。
三个月的时间,在艰难的苦熬中终于到了。6月25日上午,我赶到了医院,挂了呼吸内科的号,一位姓许的女医生为我开具了做CT的单子。不愧为大医院,患者就是多,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勉强做上CT,又等了两个小时的结果,到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在自动打印机上扫了二维码,片子和《报告单》先后被自动打印出来了。我赶忙把片子装进袋子里,将《报告单》攥在手中,找了一个僻静角落的椅子坐稳,然后怀着极其忐忑的心情缓慢地展开《报告单》仔细看起来。只见那《报告单》上赫然地写着:“双肺微小结节,双肺陈旧病变”。这样的结论,我虽未完全看懂,但是明确地知道了,三个月前的那磨玻璃结节肯定是不见了。于是,我赶忙到了呼吸内科诊室,请许医生看这个CT检查结果。许医生先是在她的电脑上调出了我的片子,仔细地看了一会儿,又看了报告单,然后对我说:目前显示的微小结节是两年以前就有的,没有啥变化,可以不去管它。双肺陈旧病变,是炎症消失后留下的痕迹,说明曾经的炎症已经痊愈了。我问,那磨玻璃结节呢?她说,已经消失了,那个陈旧病变就是呀。谢天谢地!看来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听了她的话,我彻底释然了。
走出医院大楼,望着那碧空如洗的蓝天,像一大块刚刚被擦干净的玻璃,而我胸腔里的那块‘玻璃’,也终于透亮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顿感此时的空气清爽香甜,呼吸格外的顺畅,我的心胸霎时间就充满了能量,一种难以言表的轻松与幸福感流遍全身,三个月来压在心间和罩在头上的阴云不知何时早已无影无踪了。此刻,我明显地感到,晚年生活新的一页又开始了。这时,恰好一辆崭新的出租车来到我的面前,我招手并拉开后车门就钻了进去,跟司机说了下车地点,年轻的司机高兴地说了一声“好嘞!”那车轻盈地朝我家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阳光撒在手臂上,九十多个日夜以来那一天天沉重的岁月,原来是在悄悄地让我领悟:平安并不意味着永远无病,而是有病时能扛过去,病消时能笑出来。此刻,道路两侧的商铺、饭店人来人往,卖水果蔬菜的摊贩、崩爆米花的等等都快速地向后闪过,以前忽略的这些平凡,原本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支撑的火热生活,我在这人间烟火中穿行着,看着这些竟是无比的亲切。
这场虚惊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疾病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我们该怎样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人的疾病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仅就细菌、病毒、病原体入侵感染和基因突变所引发的癌症而言,都很难预防,而且基本都是致命的恶疾。这些致病微生物或变异的基因也是生命的某种形态,从生命个体生存繁衍的本能看,那些致病的微生物寄居在人体内也好,基因变异的癌细胞也罢,应该使其宿主能够更好地活着才是对它们最有利的,而不是先将宿主搞死并同归于尽,这样做显然有悖于物种进化的规律。但令人十分不解与遗憾的是,这恰恰不仅是一种十分惨烈的现实,而且还是微生物的生命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个毁灭性悖论。这些生命形态的行为,是基因延续本能的极端表现,而不是“反生命”的有意识选择。现在想来,那些可能存在的‘病变’,或许就像身体里一场无声的博弈——它未必是敌人,却逼着我们学会与它们共处。这种看似矛盾的、不合理的生物现象,人类目前对其还没有有效应对的办法。所以,面对那些严重危害个体生命的恶性疾病,人们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更加佛系一些,遵崇自然、顺从自然,在相信科学的过程中,实现与疾病的和解,而不是去做那些无谓的“垂死挣扎”,至于寿命的长短则没必要想得太多。此番磨玻璃结节的经历使我弄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出生非我所愿,活着是我的事,死亡与我何干?”
其次,“活在当下”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作为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个体,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千百万分之一的微小概率现象。仅凭这一点,每一个正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应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和骄傲。因此,我们不仅要以虔诚的心态感谢上苍,更应该无比珍惜地享受好这难得的宝贵生命。生命无所谓长短,它分秒的存在都是极其珍贵的,对它的些许虚度都不啻为暴殄天物。尽管我们的世界还存在着众多的不如人意,但是,只要一息尚存就必然地承载着造物主和人类赋予的使命。在大自然面前,不论是蝼蚁的卑微还是蜉蝣的短暂,乃至万物之灵长的我们,这种生命的灵动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非生命体的对立面,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理由虚度生命的时光。相反,应该尽全部努力,将自己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无比绚丽。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虚无主义思潮的浸染,不少的人在鼓噪“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以此毒化腐蚀人们的思想,污染人们的精神,使人丧失进取的信心,导致“躺平”现象大行其道。所以,我们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带着西西弗“滚石上山”的坚韧,坚信活着就是意义,生命不可辜负。即便是每一个困难、每一种逆境、每一场疾病也都是对我们人生的淬炼。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加强大。”具备这样的境界,当有朝一日我们站在造物主面前的时候才可以自豪地说,我没白活一回,没白来人间一趟。
最后,我们应该享受晚年。这里的晚年指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阶段。晚年时光是人生中最宝贵、最自由、幸福指数很高的人生阶段,享受好这灿烂的人生晚霞是上苍赠送给每个老年人的人生礼物。现实地看,当下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社会平安祥和,这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时代。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有退休金,平均每月有3000元左右,低点的也有2500元。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或儿女的拖累,老两口每月有五千多元的收入,一般情况下都能生活的挺好。我体会,老年阶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用孔子的话说,真正实现了“从心所欲”。试想,我们既有钱,又有闲,又从心所欲,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还过不好,岂不可惜?从根本意义上说,自己的命运还得靠自己来主宰。我们的前半生为家庭、为工作、为社会而活,现在终于轮到为自己而活了。试想一下,每个老年人都在“从心所欲”地做着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不是自私,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剧本归根到底还得自己来写,晚年的幸福从来都是靠自己营造的。而这一切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岁月静好”。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在这份安静里,藏着世事洞明的清醒,藏着历经千帆后的通透,更藏着对生命、对亲人最深情的热爱。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妥当,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慢慢地享受它。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