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欢快还是悲哀?(赏析) ————读李清照《如梦令》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两座并列的高峰,宋朝的文化艺术和富庶程度不逊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但是,宋朝的政治地位却大概是历代中原王朝中最低的,展现出了军事和经济文化的极不相称。宋朝,压根就只是中原地区的朝廷,并没有真正统一全中国,当时和宋朝并立的有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大宋王朝还经常受他们欺负。特别是靖康之变以后,南宋王朝实际上只是半壁河山。靖康之变在历史书上只是一个名词,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影响巨大,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无尽的灾难,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后来整个南宋王朝。南宋词人,骨子里都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和不自信,失去了中国盛唐以来的豪迈从容。而经历过事变的那一代人,生命旅程无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像李清照,其词作就明显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欢快明丽和晚期的凄凉悱恻,其分界点就在于靖康之变,北宋变成了南宋。
这首《如梦令》,写作时间是有争议的,但词的内容没有争议,是早期少女时代的快乐生活。全文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位于济南,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之处,这是不容置疑的。李清照在说,经常想起自己以前在溪亭游玩,很尽兴,到了晚上了,因为醉了,居然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了。这里的沉醉,既可以理解为她事实上的醉酒,这不奇怪,李清照很喜欢喝酒,她的词作中不少于三分之一提到“酒”或者“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沉迷于风景,酒不醉人人自醉,美丽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我陶醉其间而忘记了回家该怎么走。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不认识路也要回家啊,所以还是寻路坐船回去,谁知道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荷花丛中。密密的荷花荷叶,淙淙的流水,作者没有实写,但能够让小船像进入迷宫一样寻不到路,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荷花丛的遮天蔽日美不胜收。争渡,表明船不止一条,可见和李清照一起游玩的也不止一人,肯定和她一样都是青春少女,又都喝酒喝得醉眼朦胧。争渡必然带来碰撞,在密密的荷叶中,船的碰撞并不危险,所以碰撞后同行的少女朋友们肯定只是感到有趣,都哈哈大笑欢声笑语。这样的动静,自然惊动了栖息在荷塘中的水鸟,它们扑棱棱飞起,给少女们更增加了谈资和游兴。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整篇前后呼应,极具整体性和画面感。沉醉才会误入,晚了才会争渡,藕花之深之密才会不知归路。词是小令,所以截取了一个场景,但这个场景却是如此的美丽欢快,让人不自禁心向往之。首先,茂密的荷花池,田田的荷叶和婷婷的荷花,本身就很美;其次,美丽的少女,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正是如花的年纪,一群少女在美丽风光中的聚会,美人美景争相辉映,是最美的图画;再次,美女醉酒,也是极具美感的画面,杨贵妃醉酒的画面已经流传千年。更不用说,美人酒后花下卧,玉面花容交相辉映,像史湘云醉卧芍药花下,已成为《红楼梦》中经典的唯美场景,所以,一大帮少女聚会,喝醉酒不丢人,而只会增加袅袅娜娜娉娉婷婷的美感;还有,荷花池中,小船微微驶过,船上是憨态可掬睡眼迷离的少女,船下是轻桨划过荡出的圈圈涟漪,多美;最后,争渡的场景,那么多的花季少女,嬉嬉闹闹你追我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声音甚至惊起了沉睡的鸥鹭,扑棱棱的鸟飞声,想必给美女们又造成一阵喧哗,一声惊呼加上一片笑声。这个争渡的场景,已经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画面。
词总体格调欢快,符合李清照早期词的特色,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这说得通,没问题。然而,词的前两个字是“常记”,就是说常常想起,什么概念?是老年人回忆少年时期感受最深的事情,才会这样说。如果是少年时期写这首词,可以说今日,或者说曾记,那就说得通了。所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抚今追昔所作。如果真是如此,那词的感慨,词的境界就又深了一层。首先,老年人常思既往,年轻人常思将来,少年时期的人来不及追忆过去,他们总是幻想着将来,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期盼,而只是对未来不再有任何期待的老人,才会回忆过去。哀莫大于心死,老年人的悲哀就是心如死灰,所以我们才会羡慕能保持一颗童心的老年人。其次,总是想着这样欢快美丽的画面,说明这样的欢快不再,就是说这时候自己的生活是不如意的。事实正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总是悲悲戚戚,当一首反映当时生活情感的凄凄惨惨的《声声慢》和这首词同时出现在李清照笔下时,抚今追昔两相对照,更可以想见李清照那时的悲哀和绝望。最后,欢快的日子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生活,当一个人生活本就很欢快时,他自己反而是感觉不到的,觉得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也有些不值得,所以有人常说得到的快乐总不能够珍惜,就像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日子,他感到的不是美好,而是想到夕阳西下,时光荏苒。但是,当一个人曾经过着的都是很欢快的日子而陷入困顿之后,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他更感到实际生活的艰难。一个人总是贫穷,他习惯了贫穷也就无所谓了,就怕从豪富走向贫穷,这时候就会感觉天塌了,没法再生活了,所以自杀的常常都是生意失败从此一无所有的破产者,而很少是饱受穷苦磨难的底层挣扎者。《红楼梦》之经典感人,正是反映了大厦将倾,一群纨绔膏腴子弟流落社会底层造成的前后落差之大。而李清照,很不幸的也遭遇了这样的生活落差,而且她还不像贾府中人是自作孽不可活,她本身没有错误,错的是靖康之变造成的社会灾难。人万一邂逅到不幸,最聪明的做法是认命,不再去想以前的快乐,就当自己从来如此,也就逐渐习惯了。可偏偏就是有人放不下,总想着过去的繁华和欢乐,从而进行今昔对比,那才是最大的悲哀。所以,如果这首词真的是李清照晚年追思往事所作,那就更可悲了,笔下的场景越欢乐,心中的悲哀就越伤重。古典文学中有一种写作手法是用乐景写哀情,这首词词中并没有哀情,但不想说哀才是最大的悲哀。
七律一首,道少女争渡场景:日暮溪亭何处去?醉中女子意悠悠。却看荷叶都撑伞,拟把轻舟乱掉头。四面藕花托笑靥,一纹荡漾衬闲愁。只知同伴争欢乐,哪管声音振鹭鸥。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