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邵伯非遗秧号长(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邵伯非遗秧号长(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40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7发表时间:2025-07-09 13:46:20

扬州市江都区有一个古镇,乾隆皇帝南巡曾几次驻足于此,并题写“大马头”三字。还有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孙觉,秦观等文人也曾在此留下墨宝。镇西边有一汪湖,紧依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景色。
   那么,这古韵遗风的镇,这水韵悠长的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有记录,大约在1640年即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当时这里有三十六处大大小小的塘河,且地势是西高东低。雨水少时,农田干旱,雨水多东边农田又饱受涝灾之苦。太傅谢安为了百姓的生活安宁,请示出镇广陵,带领众民筑了一道南北拦水大堤。既可蓄水,田获其收,民被其泽,又可保障东面的洼地、民生免遭洪涝侵袭,就这样一个水汪汪的大湖泊便形成了。后来,因太傅谢安筑埭治水有功,当地老百姓将他比作西周召公,故将步丘改为了“邵伯”,湖也称为邵伯湖。为了能让大提不决口,又在湖边安置了一尊象征保平安的“镇水铁牛”,建了“斗野亭”,增添了一处风景,故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玩观光。
   烟波浩渺的邵伯湖,是镶嵌在大运河边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错落的滩隈陇阜上,夏日有青青的芦苇,水中有映日荷花;有鹬鸟喜行于水滩,鸥鹭翔飞于霞光,风帆渔棹的湖光水色;还有甘甜的淡水滋养出龙虾,螃蟹,银鱼等湖鲜。这些又孕育出邵伯湖的传说和邵伯秧号子。
   相传,邵伯古镇上会唱民曲的人有很多,但唱得最好的要数莺歌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邵伯的“观音会”,聚会上有对歌竞赛,唱得最好的将得到歌王称号。然而,就在比赛前几天,莺歌突然生病了。巧的是遇见了一位神医,给莺歌开了个药方子,让他到水急浪大的湖中拔几根芦柴根,回去煎水服饮,连续三日,保证药到病除。结果莺歌的病真就好了,嗓音更响亮了。赶上比赛那天,莺歌干脆就以扬州小调唱了首“拔根芦柴花”,声情并茂,委婉动听,大家都惊呆了。从此,民歌“拔根芦柴花”在邵伯湖畔传唱开来。乡村农民在栽秧时唱响田野,当作是秧号子来解乏助兴。
   水资源丰富,水网发达的扬州,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因此,扬州的乡村老百姓都以种水稻为主,生活中食稻米为主粮。
   我的家乡就在邵伯湖的东面,祖祖辈辈种稻子。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初夏,农民在收麦子前一个月,开始浸稻种,育小秧子,疏通田间各条水槽里的淤泥等,做好栽秧前的准备。端午节后,田里的麦子收完了,紧接着耕板桩田,灌水,下猪屎、河泥等基肥。只见像湖泊一样的水田里,耕牛来来回回地打磨,整田。白鹭,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像一株硕大的白莲,亭亭玉立在水中,飞飞停停地舞动秧田一片繁忙景象。
   夕阳西下,我年轻的母亲吃过晚饭,拿着秧凳子,胳肢窝里挟一把扎秧的稻草,与庄上的妇女结伴到秧池田里扯小秧苗。夜幕降临,水田,水塘,小河里蛙声朗朗。月光下,萤火虫眨着闪光的眼睛,妇女们一边扯秧一边拉家常。讨厌的是稍停一下,蚊子就过来叮咬。次日,一大早,我的父亲挑着畚箕担子,与生产队里的男劳力一起去池田挑秧把子。运到刚打磨好的秧田里,再一把把地抛散开来。大约一个时辰,几块水田的秧把子全部打好了,男人们挑着担子回去吃早饭。
   此时,晨阳已染红了漠漠水田。生产队里的妇女们戴着箬笠,齐聚在田埂上,卷起裤腿下田栽秧。面朝水田背朝天,到了晌午,太阳开始像火球一般,毒辣辣地照在妇女们的后背上。汗水在胸口流淌,面颊上的汗珠滚落在水上,累了就站起来,直直腰,擦擦汗。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聒噪烦人心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此时此刻,秧女们以唱秧号来解其苦累。曾听母亲说过,我们生产队里有个姓万的妇女,噪子好,声音宏亮,一般都是由她来领唱“头号”,众人唱“吆号”。但是,她没上过学,调子是通过上代人口口相传的,唱词有的是自己现编的。我们小孩子在田头的排水沟里,一边玩水,一边听秧号子,歌词听不懂,只听那调子或短或长,或高或低,吆号声盖过了知了的声。
   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邵伯秧号《拔根芦柴花》的调子。“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还有《撒趟子撩在处》“一根么丝线,牵丝么牵过了河唡,哥哥哎,郎儿买个梳子,姐呀姐呀梳了个头唡,哟咦哟嗬嗬,撒趟子撩在外……”唱的是男女爱情的故事。但是,母亲她们打的秧号子,并不全是这个唱词。只晓得,秧号子一停,就听她们叽哩哇啦地说,你家男的怎么样,她做姑娘时咋样咋样,然后就是一阵阵的笑声。还有的讲婆媳吵架,夫妻斗嘴作气的伤心事。然而,不管是荤词、素词、还是烦恼的词,只要秧号子一打,唱的是人间烟火气,享受的是劳动的苦中乐。
   “栽秧不栽哑巴秧”,秧号子刚下田不打,要赶趟。到了中午前精力下降,又是太阳暴晒,就打秧号子振奋精神,肚子也忘记了饥饿。要是遇到下雨天,妇女个个顶着斗篷打秧号子,有一种与天斗的气势。斗篷上的雨点声伴着秧号声,一唱众和,不就是纯粹的天籁之音吗?
   后来,我慢慢地长大了,乡村秧号子很少听到了。偶尔听到母亲在煤油下做针活时,心里不知想到了什么事,就哼唱苦涩的秧号调调。到了分田到户时,各家栽各家的秧。一块大秧田,两三个人栽的是寂寞秧、哑巴秧。可惜,乡间的秧号子已没有人会打了,晚上,再也听不到母亲哼唱那表述心声的调子了。如今,种田机械化,智能化,田野上劳动密集型的栽秧盛况再也看不到了。时代的变迁,将传唱了千百年的秧号子,无情地推向了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乡野上知了依旧叫着夏天,蛙鼓依旧响彻夜空,白鹭依然飞舞。
   不过,作为省非遗的邵伯秧号子,并没有被历史长河的水流失,而是从乡村秧田间唱到了高雅的音乐舞台之上。
   今年6月29日,就在这乡间栽秧的季节里,我有幸受邀,参加了王慧娟女士在扬州音乐厅举办的“运河非遗秧号长”独唱音乐会。她用那乡土气息的腔调,为我们奉献了一场久违的乡村秧号子,重温了曾经活跃在田野上一群群妇女栽秧的场景。
   王惠娟1980年出生在江都农村。中等个头,圆脸,一双传情的大眼睛,秀外慧中,有水乡人的优雅气质。她从小爱唱歌,高中毕业进入江都一家船厂工作。业余时间就唱歌,练嗓子,从不间断,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坚守心中的音乐之梦。十多年来,她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先后参加过第三届中国经典民歌比赛,去年参加了省文化馆惠民展演,还有长江口地区优秀山歌民歌展演等活动。
   舞台上,学习专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取长补短。为了更扎实自己的演唱功力,又拜江都藉军旅女高音歌唱家吴兢老师学艺。她热爱自己天蓝地绿的家乡,更爱丰富多彩的运河非遗文化。去年又拜邵伯非遗秧号传承人徐加英为师,有心要把邵伯秧号子传承下去。此后,她还参加了新华社纪录片《江南回响》的拍摄。将经典曲目与邵伯湖、古镇、人文景观相融,让世界了解家乡农耕文化的魅力。
   扬州音乐大厅里,王慧娟作为第五代邵伯秧号子的传承人,穿着宽松的蓝色衣裳,扎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子,系着围裙。“十八个大姐下田来,莫把秧号子冷了台”,王慧娟以栽秧的农妇形象唱着秧号子,像是刚从田间走上了舞台。台上一群妇女挥舞手中的秧把子,又仿佛是正在水田里栽秧的劳动场面。《长号子》、《黄黄子》在艾菱艺术团合作下,王慧娟领唱,婉转转如百灵鸟,其他人吆唱,高亢明亮。在这炎热的夏日,如是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她们亦舞亦唱,声情并茂,一曲曲水乡的“田园牧歌”在音乐大厅回荡。
   邵伯秧号子,如是扎根在大运河边上的一棵文化大树。市、区领导、专家的莅临,是为了保护、弘扬这棵大树。书画大师来了,是用笔墨描摹、添彩这棵大树。公司老板和港商来了,是为了施肥、哺育这棵大树。亲戚、朋友、同行来了,是为了欣赏,助力这棵大树。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兢,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现场,用美妙的旋律为家乡人歌唱,致敬千年稻文化的邵伯非遗秧号子。现场王慧娟还在钢琴的伴奏下,不用麦克风,原声、原味、原生态地演唱了几首其他好听的民歌曲,就像她一套套盛装一样亮丽,动人。
   据收集人统计,邵伯秧号子约有400多首,散佚200多余,已收集整整157首,其中不同曲调有24首。“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扬州邵伯传过来。”如今我要说:秧号一打音乐厅,万顷水田变绿茵。古调悠悠传千载,随风散作满人间。
   这次多元化、多风格的演唱会,让非遗邵伯秧号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就像乡间的蝉歌一样,年年唱响田野,并随着运河的水源远流长……无关乎不是栽秧人打的栽秧号子。
  

共 34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邵伯湖为脉络,串联起古镇的历史、湖光与非遗传承的故事。从谢安筑埭成湖的智慧,到“拔根芦柴花”的传说,再到田野间回荡的秧号子,邵伯湖的水韵里藏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作者回忆幼时母亲与乡邻栽秧时的号子声,那“一唱众和”的调子,混着蝉鸣、蛙鼓与汗水,是劳动的苦中乐,也是人间烟火的生动注脚。时代变迁中,机械化取代了手工栽秧,秧号子曾一度沉寂,却因王慧娟等传承人的坚守,从田野走上舞台,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当《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在音乐厅响起,那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礼赞,正如运河之水,奔流不息,文明的回响亦将代代相传。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9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09 13:47:35
  邵伯湖的故事太动人!秧号子从田野到舞台,藏着千年烟火气。问候作者,愿这般文化记忆永续,生活如湖光般明媚,喜乐常伴!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09 13:48:00
  被文中秧号子打动,从谢安筑湖到非遗传承,满是水乡深情。问作者好,盼您多记这般韵事,日子如号子般悠长,安康顺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