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走进中山公园(小说)
七月的京城骄阳似火,湛蓝的天空金光四射,高耸的楼宇炙热燻天,抬眼凝视就能感受得到火舌的毒辣,蒸腾翻涌的气浪像是只被圈养驯化的猛禽巨兽,悬浮在半空中张牙獠爪面目狰狞,纵然通身是胆也不敢靠近对视,仿佛露头探脸就会被销蚀融化般,没有人敢跟它逞能比强,更没有人愿与它斗勇耍横。
燥热的天候让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突兀孤立,鲜少见参观游览的拥挤人群,几只飞翔的和平鸽扑棱着无力的翅膀稍作停歇,还没触碰到碑身便被炽热感灼伤,触电般地奋力疾驰,向着阴凉清爽的地方飞去;宽敞的长安街上车流如潮行影箭矢,飞速的狂奔仅留下闪烁的光束划过,也像是在躲避瘟神恶煞般逃离酷暑的烘烤。
就在这赤黄如练的首都核心圈,一位年轻的男孩搀扶着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大爷顶热冒暑,亦步亦趋地沿着光洁的步行道向西走去,寒酸的着装虽显破旧但洁净严整,看不出丝毫邋遢埋汰之感;他们走过金水桥畔,仰望招展的五星红旗喜色丛生笑意盈怀,十分默契地驻足停留欣赏观光,然后又同时扭头左看,痴痴地端望着天安门城楼的巨幅毛主席画像愣神发呆,仿佛外界的燥热不在,浸透的汗湿全无,人世间的万千沉醉都无法引诱和抵挡在金水桥畔与伟人近身直面。
“爸爸,咱们走吧,再往西走不长路就能看到中山公园了!”搀扶老人的男孩似乎被潮热的空气灼烧得有些难受,便拉拽着老人的衣袖不住地催促道。
“好的,振海,这就走,这就走!”老人很不情愿地收撤回呆望的眼神,急急地应答道。
老人名叫李长顺,原本是位守家待地的庄稼汉,从来没有想象过有生之年还能再次来到首都北京看国旗瞻仰毛主席。这是一份殊遇,更是一种记忆,幸福的画面切换着脑海中的珍藏,感动的泪水梳理着过往的荣光,思绪的闸门瞬间被打开,时空交织岁月穿梭,仿佛一下子又把他带入到四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执勤站岗的那些年。
上世纪70年代,李长顺作为政治条件兵破格从西北老家遴选进京,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偏僻的地域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让李长顺自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在部队,面对严酷的军事训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从不哀叹抱怨,更不叫苦连天,而是隐忍吞涩刻苦努力,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天。训练场上,顶风战寒,像个永不言累的陀螺,重复单调地演练着每一个军事动作,力求精准,苛求精美,务求精湛,将训练进行到极致;五公里越野,冲锋在前无人超越,次次都夺金摘银;单双杠木马,力求极致精益求精,次次都喝彩如潮;军体操对垒,气势如虹力道遒劲,次次都拔筹压冠,加上他高大的身形和优雅的谈吐,一时间成为了营区内闪亮的“小明星”。
随着军事素质的提升和训练成绩的“亮眼”,各种荣誉表彰纷至沓来,“优秀训练标兵”“体能比武优胜者”“轻武器射击第一名”“团体操优秀教练员”,铺天盖地的光环照亮了仓的前程,也让李长顺饱尝幸福的滋味。
“考军校提干改变人生命运,给父老乡亲争光!”这是李长顺每次收到家书后父母赞赏夸奖之后最多的期许,父母世代农耕,寄居在西北农村,从未走出过大漠荒原,年轻时也曾尝试着人生改变,但终因诸事繁扰未得如愿;农村的生活惬意舒心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终会将通身的倔犟执着打磨得精光,父母亲含辛茹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李长顺鱼跃农门走出山沟。
质朴无华的教育方式影响着李长顺成长梦想,艰辛贫苦的生活状态鞭策着李长顺改变的痴念,在父母亲嘉言懿行的言语劝导和现实说教下,李长顺从小就在脑海中根植冲天斗志,臆想着通过努力改运换命。
小学毕业时,他因成绩优异被直接选送到区重点一中读书,在那个条件贫寒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机会外出求学那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父母家人为此还在镇上的小酒馆舍本庆贺,大摆宴席,这些也都成为李长顺刻苦努力不断高攀的助力;但却因为时运不济,高中还没上完就因时运不济草草收场,家人们所有的期盼都在那场高考失落中道尽途殚,一时间的挫败无助真像个困苦不堪的牢笼囚禁着家人,也摧残着残存心间渺茫的信念。
正待生活无望时节,命运之神再一次垂怜李长顺这个多牟青年。村上来了几位征兵干部,点名征集高中学历适龄青年主动报名,在那个困苦落寞的年代,初中生都不多,更何况李长顺这个只上过一年高中的青年更是稀罕之极。在对政治条件严格审查之后,李长顺如愿应征到达部队。
背负着所有的期盼孤身奋战,李长顺紧盯着上天恩馈的每一个机会,吃苦耐劳刻苦努力,一直在向心仪的远方全力追逐;回望着所有的辛酸慨而当歌,李长顺紧抓着部队创造的每一场缘遇,谨小慎微精益求精,一直在向胸中的宏志苦心鏖战。
胜利属于苦命拼搏的躬耕者,每一滴汗水都是滋养成长的幼苗日精夜壮,不断地迎合着向胜利靠近;成功归属于隐忍吞涩的拓荒人,每一次尝试都是幸福启航的氤氲缱绻,不断地助力着向目标递进。
两年后的提干选拔赛中,李长顺总算不负众望,过卡闯关成功走进大众视线,张榜公布表单中清楚地记录着他的名字,这是一种苦难的回甘,更是一种人生的辉煌,李长顺无法忘记看到公示预选提名的那一刻,所有的喝彩声排山倒海,所有的庆贺声漫天飞扬,他像只被幸福滋润的“重明鸟”,披彩展冠,啼声如凤,翅漫烈焰,腾飞奔舞着给世人带来吉祥。
短暂的喜庆过后,更多的还是惆怅彷徨,李长顺背负着如山的重担艰行苦度,每一日都备感煎熬芒刺,心情郁闷终日憔悴,愁云满布的脸色展示出一种苦大仇深的卓绝。经过连长的再三追问才得知,李长顺是因为文化课备考发愁。
论军事技能和专业能力,凭借两年多的扎实训练,李长顺根本没有丝毫惧怕,他甚至十分自信,这些自信皆来自于他参加大大小小各类比赛所获得的无数奖牌证书,更来自于团史馆中留存的优胜记录无人能破。但文化课考试却像一座横亘在眼前的深沟谷壑,让他望而却步难以跨越;尽管他没放弃学习,一直加班加点地拼命恶补,但生涩的词语和难懂的术语看着生厌想着心烦,每一次点灯熬油都像是在做一场极不情愿的游戏,痛苦难堪苦不堪言;努力不止却成绩不显,付出很多却收获渺茫,渐渐地,李长顺从人生的巅峰慢慢地跌回困苦的低谷,人生再一次走入难以言说的至暗时刻。
此时,眼明心亮的连长看出了端倪,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驻地伴读的建议,还利用自己是北京本地人的天然优势在皇城根学校联系借读,还委托好友的妹妹春花从旁相助。正在一筹莫展的关键时刻,连长的悉心关爱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再一次点燃李长顺新的人生希望。
人生逢迎的诸多好事都是在不期而遇中发生,而且还在悄无声息中潜滋暗长。因为底子差学习十分吃力,学校的补习时间有限,有时候赶上庆典活动无法上课,只能挤到路灯下或厕所借助昏暗的灯光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这个时候,春花的悉心照料和有意安排让李长顺备感舒适,她将父亲在中山公园的办公室腾出一域专供学习,这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李长顺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品尝快乐的滋味并不只学习的本身,更多的还在于环境改变后带来认识的拓展。春花是一位温情善良的女孩,靓丽聪慧的外在气质下永远深藏着纯真无瑕的高贵,或许是家庭成长条件造就,还或因学问见识熏陶,那种冰清玉洁的翩然之美是李长顺第一次接触女孩子以来的少有的木讷心动,怕被看出破绽,更怕被耻笑嘲弄,刚开始李长顺扭捏作态有意拒绝,穷尽着各种方式躲闪逃避;是春花的大气仁厚化解了李长顺心中的万千丘壑,更是春花的不舍不弃温暖了李长顺胸腔的激情喷涌。
那段时间,学习很苦,但心中很甜。春花讲述她的人生过往、家庭成长、未来期盼,说到动情处还会潸然泪下掩面而泣,让李长顺也跟着伤心落泪;西北的山河壮美、童年的青涩懵懂、军营的成长故事是春花最喜欢倾听和陶醉的话题,学习间隙或周末假日,春花会托腮凝视,像个虔诚的信众接受佛宗道禅的洗礼般,静静地端详着倾听李长顺讲述。两个人在学习中勉励,在关爱中互赏,在交往中爱慕,嫣然《天仙配》中七仙女下凡与董永约会,又似《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在雷峰塔下倾情终老,还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女扮男装只为博得心上人共情,那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醉难知”的痴迷非言语难以表露。
中山公园的一景一物成为他们情窦初开的见证,也成为他们期许未来的壮美。李长顺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春花的带领下走进中山公园的情形,当时,他虽感欣喜但却顾虑重重,他知道中山公园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更知道中山公园的前身还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神)稷(谷神)的社稷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代的25位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观赏游览绝对是最佳境地,但因为囊中羞涩,一想起这么高档的皇家园林肯定门票不菲就有些望而却步,徘徊在豪华气派的红漆南大门口止步不前。
已经跳入公园大门的春花见李长顺窘态丛生掩面大笑,说“是不是担心人家收你门票啊?”一语中的,让李长顺面色绯红不知所措。
“这是中山先生的纪念堂,这里不收门票钱哈!”春草就像是世事顿察的精灵,用最质朴直接的方式打消了李长顺心中的疑虑,边说边跳出门来拉拽着李长顺往门内走去。
“中山公园最先是叫社稷坛,1912年曾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先生为变废为宝重现明清社稷坛往日辉煌,自荐与清廷交涉,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南地区,除太庙外全部划归中华民国政府管辖,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始称“中央公园”,并于同年10月10日向游客开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其灵柩由协和医院移放到“中央公园”园内的拜殿正中,并举行公祭大会。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缅怀其丰功伟绩,“北京中央公园”更名为“北京中山公园”,拜殿也改名为“中山厅”;这里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社稷坛、拜殿、宰牲亭等明清遗迹;移建的习礼亭、兰亭碑亭等古迹文物;以及后来兴建的唐花坞、蕙芳园、愉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和科普小屋等现代建筑。”春花滔滔不绝地将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通过激情洋溢的讲述,让这座屹立千年的皇家林园更显得古韵悠扬,李长顺听得入迷,看得入神,想得激动,他怎么也没敢想象自己能有幸踏入这天子问鼎的奢华之地,心中充满对春花的感激。
在往后的日子里,中山公园成为他们学习打卡的朝圣之地,清晨围绕着社稷坛四色琉璃砖修建的“壝垣”朗读,低矮的坛前齐膝没过,挺立的“棂星门”充当监考,坛中央围栏内的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像是个虔诚痴迷的学生,色调分明各成一体,都在用最真挚的方式助力着李长顺即将迎面的加油冲刺。有时候,春花也会故弄玄虚,双手恭迎地对着祭祀坛躬身作揖,佯装明清皇帝,祈土地请谷神,口中喃喃自语地保佑李长顺“考试大成”。每至此际,李长顺也会顺势参演,一句“感谢护佑,皇恩浩荡”之类的深情演绎会让一旁观光的游客仰笑不止快乐翻天。
在斗拱翘角的中山堂殿前,他们也曾留下唏嘘惊叹,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给人一种高端大气,排排黛瓦接续排列,道道梁橼雕龙刻凤,只只吻兽挺胸凝神,古朴庄严气宇轩昂,辉煌霸气排场下足,凸显皇家帝王的至尊神秘;走进金碧辉煌的大殿内,看着装饰有金龙和玺玉彩绘的豪华奢靡,他们会心生不齿,一个皇帝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竟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还装饰的如此富丽堂皇,这得需要多少老百姓纳税赋粮才能供养?
伫立“保卫和平坊”,春花怒目圆睁表现出女子少有的刚烈,那四柱三间三楼式琉璃瓦顶石牌坊上高耸的翘首琉璃瓦顶并没有给她带来点丁兴奋,石柱上雕刻精美的云龙图案也没让她感觉丝毫庄严,她指着这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见证,怒骂封建皇权的昏庸无能,怒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挑衅残害义和团的可恶行径,在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被神机营枪队章京恩海击毙于西总布胡同西口时,清政府不但不支持国民善行,还公然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在克林德遇害处竖立铭志之碑,这种丑恶行为天理难容。李长顺眼望着春花绝决的正义凛然和陡增的满腔赤诚,渐渐地萌生喜欢的情愫,发誓要好好备考,有朝一日一定要将春花迎娶回家。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冲刺备战军招考试的时间临近,春花也将面临人生新的方向。有些难舍,更有些无助,长久以来积攒于心的那种爱慕爱恋一时间全部化成临别之时的泪语缠绵,春花紧握着李长顺的手祈福功成,李长顺紧搂春花的肩不舍泪奔,他们在公理战胜坊前许诺,心不分离期待见证胜利时刻,并拍照合影恭祝彼此顺遂;他们在中山纪念堂前叩拜,还在先生雕像前献花,祈福昌安,让国父孙中山见证人生的幸福壮美。
分别的泣哭不舍在可瞻人生未来的安抚慰藉下慢慢地愁云渐散,春花和李长顺都珍守海誓山盟在各自的赛道上狂奔疾驰,共同赢取着属于彼此却归属共同拥有的幸福。
正当所有的梦想都插上金色的翅膀展臂翱翔之时,连长拿出一个血迹斑斑的手绢走到李长顺床前,说春花遭遇车祸身亡。当时正在刷题的李长顺有些愕然更有些慌乱,但看到是自己亲自拾针缝线锈刻的红心手绢时,顿然间预感大事不妙,还没等定神追问,连长已经掩面号啕泪不止声。
李长顺颤抖着双手艰难地打开手绢,那张中公理纪念坊前的合影被血渍沾染,洇湿难辨,唯有春花的笑容依旧灿烂。
刚刚逢迎幸福敲门,还没有享受浓情的挚烈,却突然间被凄风苦雨的悲恸当头棒喝,无法从忆恋春花的悲切中自拔,李长顺顿然间感觉到山崩地裂,那种山雨迎怀的重负夹杂着人生的无奈让他失去了最后那抹坚强,自听到春花车祸身亡的悲恸消息后再无从前的气力,心若死灰卧床不起,乃至错过那场决定人生走向的军校考试。
从人生巅峰到跌落谷底,许多人择其一,却很少兼备,而李长顺两者都遇到了,军校无望后,他毅然告别军营,离开中山公园那个令他难忘的地方,就如同从来没有来过一般,他带着对春花的不舍,也深藏着对春花的思念去寻找一种不被打扰的生活。
思绪在脑海中游弋,往事在胸腔中激荡,时隔多年,因儿子高考如愿考入京城名校,这是李长顺这一生最感到骄傲庆幸的事情,自己当年志得意满,怀揣着家人的万千期盼就想着一战成名,但终因情感纠结名落松山。这次借趁送入学时机再跟着儿子振海来到中山公园,眼前的一景一物依旧是那样的熟悉,一花一木依旧是那样浓情满布,李长顺仿佛又找到当年备战考试的场景,细思再量,黯然愁伤,熟悉的环境再也找不到春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