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从芦蒙帐子到小洋楼(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从芦蒙帐子到小洋楼(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5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4发表时间:2025-07-10 08:20:00
摘要:在艰苦的芦蒙帐子生活中,我和弟弟相互扶持,一同起居,一同成长——那幸福、快活的感觉,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以前老家人居住的房子,大致有如下几种形态:地屋子(地下居室)、芦蒙帐子屋(谐音,四面墙皆用庄稼秸秆制作,人字形状的屋子),竖头屋(在山墙上开门、墙体较矮的屋)和土坯草房(土墙草顶)等。因这些房子大都建造的非常矮小,进而整个村庄也就显得非常矮小。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些房子逐渐被高大的瓦房和楼房所取代,村庄也就一天天变得高大起来。
   小时候,家里的三间土坯草房因年久失修倒掉了,想建造新房又迟迟难以办到。于是我和弟弟就临时住进了芦蒙帐子屋。这种屋子,简称为“芦蒙帐子”。
   芦蒙帐子是单间、起脊、房门安装在南“山墙”上。从屋脊到地面的高度约一米六十厘米,从房门到后山墙的长度两米三十厘米,宽度一米五十厘米。里面放一张床和一些杂物,人进去以后,便再无转身的地方。睡觉时,只能从床靠近房门的一头,一点一点地往里面爬。
   小孩子身上火气旺盛,冬天是无所畏惧的。冷了,在被窝里把腿一蜷,头一蒙,一觉睡到天亮也不觉得冷。可夏天就很难应对了。夏天炎热,没有空调、电扇,只好靠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减轻暑热。夏天蚊虫盛行,没有蚊帐阻止、或用蚊香驱除蚊子,只好任由蚊子在人体上叮咬。使得原本稚嫩、白皙、滑润的肌肤,变得疙瘩摞着疙瘩,脓水混合着血水,其景象实在让人不忍观瞻。最难熬的是,身上密密麻麻的痱子,又痒又痛,像无数小针在扎,令人坐卧难安。
   总角年龄的孩童,两小无猜。在艰苦的芦蒙帐子生活中,我和弟弟相互扶持,一同起居,一同成长——那幸福、快活的感觉,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经历三年的芦蒙帐子生活,我和弟弟终于迎来了建造新土坯房的日子。那一年春天,父亲从沂河西岸亲戚处借来一辆皮轱辘独轮车。就这样,父亲推车,我和弟弟在前面拉车。在拉车过程中,因脚下打滑,我曾重重地摔倒在了泥土路上。膝盖磕破,鲜血直流不说,半新的一条裤子还被磕出了一个洞。父亲也因光着脊背推车,而致车袢把肩膀磨掉了一层皮。
   经过两三天汗流浃背的劳作,从离家二百米远的汪塘子里,推来了小山状的一大堆黄土。一部分用于增加宅基地的高度,一部分用作建造房屋墙体。
   地基还土要打夯。夯是用一个三百多斤重的碌碡,在碌碡腰部偏上的部位,交叉绑定四根直径七八厘米的木棍制作而成。
   打夯时,一般都在晚上进行。八个年轻的壮汉,在喊号子的人,及拎马灯的人的引领下,抬起石夯到达头顶部的位置,再使其自由落下,地面瞬间就砸出一个二十来厘米的坑。这样反复地把石夯抬起、落下,再落下、抬起,地面慢慢地就被砸实了。
   房墙的高度仅两米多一点,而建造墙体却要分两次进行。正常情况下,每次都要邀请三四个劳动力,用一天的时间完成。待墙体经晾晒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次的施工。父亲当时正值壮年,为节省费用,开始建造墙体时,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一同完成的。
   建造墙体,也叫“垛墙”,即用泥土掺水、掺麦草和成泥巴垒制而成,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活。稍有疏忽,造好的墙体也会倒掉。俗语有“墙倒三遍泥自成”的说法,其意思就表明了建造墙体的不易。
   新房子终于建成了,我和弟弟结束了居住芦蒙帐子的生活。后来,我们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新机遇,我和弟弟通过高考,都跳出了农门,并相继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安了家。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几年的光阴就流逝了。有一次,我回家探亲,突然发现,家里的房子,出现了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的状况,随即便产生了推倒旧房建瓦房的想法。那时,农村已实行了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吃得饱,有钱花,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许多人家,都已开始告别草房建瓦房。
   在父母亲的帮助下,我借助自身工作的便利条件,买了一些平价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在老家建造了一栋四开间、带走廊的大瓦房。新建的瓦房,比普通人家的草房子高出了一大截,比已建瓦房人家的房子也显得巍峨,显得气派。
   “跟人不睦,劝人盖屋”,是乡下流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房子如同钱垛子,囊中羞涩,是断不可随意建房子的。可是,据我当时不断向好的经济条件,建房子,身上没感到有多大的压力。整个建房过程,我仅回家两三次。与当年建造土坯房不同的是,这次建房子的人工费用,一次性包给了施工队。每次回来,也只是送料子,或关注一下建造质量,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建瓦房,不用打夯,墙体用砖,屋顶用水泥衍条、预制板做底,上面再铺设琉璃瓦。与以前建造土坯房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相比,其质量之高,速度之快,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瓦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的,距今已三十七八年的时间。到现在,还一直坚如磐石地矗立在那里。可倾注了父母亲心血和汗水的房子,他们仅居住了十来年,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这不能不使我感到痛心和遗憾。
   退休后,我在离老家二十华里的乡镇上做生意。为增进邻里乡亲的情感交流,闲着的时候,我就驱车回老家,东邻西舍地走走看看。每次回到这个熟悉而又不断变化的村庄时,总能感受到时代的印记。
   去年春上,我来到了堂弟家。这是一处三层小洋楼的院落。房子的地板、走廊,及楼梯踏步,全部用大理石制作。客厅、卧室、厨房,及卫生间,皆装修的富丽堂皇。现代化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陶醉于堂弟宅院的前前后后,叔叔家曾居住过的、那黑暗又逼仄的草屋子,便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叔叔婶婶此生生了六个子女。一家老少八口人,居住在宽不足三米、长不足十米、房门向北的土坯草房子内。房子的中间部位,是一口烧柴禾的锅灶。两头除了一张板床外,还铺设了三个地铺。余下的地方,放的是盛山芋干的折子(方言,茓子),烙煎饼的鏊子,或盛放小杂粮的盆盆罐罐。
   因烙煎饼、烧菜、做饭等都在房间里,时间久了,墙壁、屋笆、门窗,以及家具用具等都变成了黝黑色。锅的上方,还时不时地往下面滴油烟——这是人居住的地方吗?或许现在有的人不会相信,可这确是真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依然会梦见叔叔婶婶以前的家——那黑魆魆的房子,及房子里叔叔婶婶和他们瘦骨嶙峋的六个孩子……
   邻居刘富贵家的房子,是仿古的建筑风格。院内有花园,有鱼池,还有凉亭。三四百平米的房屋建筑面积,只有刘富贵两口子居住。我觉得奇怪,便问道,你儿子已在城里买房,小孙子也在城里上学,你在老家盖这么大的房子,不是浪费吗?刘富贵说,老家是根,走得再远,终归还有回来的时候。再说,住房不仅仅要讲究能不能住的下,还要讲究房子的品味、质量,和环境的优劣。现在大多数的人家都有两套房,一处在城里,一处在乡下。目的不就是居住起来图个方便吗?比方说,乡下没有房子,从城里回家探亲,总不会露宿在空地上吧!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若有所思地说,我和儿子在城里都买了房,眼见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来,我也要在乡下推倒瓦房建楼房了呀!
   刘富贵激动地说,是该建楼房了。想想咱当年住地屋、住芦蒙帐子、住土坯房的苦日子,咱今天就该住高楼、住别墅,开开心心地享受享受。
   刘富贵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到湖心,泛起了我心中的涟漪。是的,从卷缩在芦蒙帐子喂蚊子,到帮助父亲拉车,再到在城里买房,及盘算着推倒瓦房建楼房的我,其间所见证的村民居住条件的巨大变化,体现的是乡土情结与时代发展的融合,更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洪流。

共 29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黑乎乎的芦蒙帐子到三层院落的小洋楼,不单是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回忆作者从童年居住简陋的“芦蒙帐子”,到参与建造土坯房、瓦房,再到目睹堂弟的三层洋楼和邻居的仿古宅院,展现了中国农村住房条件的巨大变迁。这一变迁不仅折射出个人成长与家庭奋斗的历程,更深刻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提升的时代洪流,同时蕴含着对乡土情结的眷恋、对父辈辛劳的感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代进步的认同。散文主题思想深刻,谋篇布局合理,线索清晰,形散神聚,以“住房变迁”为明线,串联起“芦蒙帐子—土坯房—瓦房—洋楼”的生活片段,同时以“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为暗线,将童年艰辛、父辈劳作、成年奋斗及乡村新貌等看似零散的内容有机整合,主题集中于“居住条件改善与时代进步的融合”。 细节描写生动,情感真挚,乡土情怀浓厚。语言质朴凝练,富有生活气息。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0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0 08:21:32
  对比手法鲜明,凸显主题,一是空间对比:芦蒙帐子的“一米六十厘米高”与洋楼的“三层院落”形成物理空间的悬殊,直观展现住房条件的改善;二是时间对比:过去建土坯房“分两次施工”“墙倒三遍泥自成”的艰辛,与如今建瓦房“包给施工队”“质量高、速度快”的高效形成对比,凸显时代进步;三是生活状态对比:叔叔家“八口人挤黑屋”与堂弟“富丽堂皇小洋楼”的生活差异,反映农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0 08:22:09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