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梦想】清北之殇何时休?(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清北之殇何时休?(随笔)


作者:吴需荣 举人,3968.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发表时间:2025-07-11 02:34:53

看到一则新闻。某地某个学校的重点班,有三名学子可以入学清北,但尽管班主任和校方多次劝说,这三名学生还是放弃了清北,转而填报了下一层次高校。班主任既失望又愤怒,解散了家长群。班主任的做法当然是不妥的,教育局和校方已经开始道歉,但存在即合理,班主任这样做的背后,是中国什么样的教育现状?
   首先,毫无疑问,清北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每一个学子都以能入清北为荣,所以尽管国家多方表态,不能以升学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依据,可老百姓不买账,就是以一个学校高考的成绩作为学校好不好的依据,社会舆论也这样认为,甚至包括校方,地方教育局等等官方机构。原因很简单,人都是务实的,我想把我孩子送到某个高中学校,我当然希望孩子接受三年的高中教育后能够考个好大学,所以我选择学校的依据是什么,不就是看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往届学子的高考成绩和升学情况吗?除了那些家里有矿足以让孩子一辈子无忧的家长,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孩子能上了好大学,学会足以将来安身立命的真本领,没有谁希望孩子高中三年开心快乐,多才多艺,然后毕业后融入社会从事些营业员、快递小哥等等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所以,不管国家如何宣传,老百姓就是以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当然让学校和当地的教育局也要迎合,否则老百姓会以足投票。如果你是某地的教育局长,你强调素质教育,当地高中各种文体联赛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综合素质确实很高,可高考成绩一塌糊涂,估计学生们早就外流到周边县市的高中学校了。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所以,除了国家外,谁都知道,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是这个学校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其中,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数量,又是一个极度重要的指标。所以,只要学生能够上清北,学校当然一心劝孩子去,这是为学校争光,甚至当地教育局可能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以鼓励孩子去。
   清北是顶尖学府,各方又都支持,那为什么孩子不肯去?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正常学生的报考思路都是专业优先,学校其次,也就是说,首先看重的是专业以及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相对而言学校档次是次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每个省的考生,除了状元等极少数人外,都不能够随心所欲的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得不有所取舍。这几个孩子,肯定是可以上清北,但清北给他们提供的也肯定不是他们想去的专业,因为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些专业已经有更优秀的学生选择了;而他们上次一个层级的学校,比如复旦交大,则可以选择到自己称心满意的专业,孩子们不傻,自然会选择复交等学校了。再说,清北是顶尖学府,但顶尖学府不见得每一个学科都是全国顶尖的;还有对用人单位而言,能上到复交这样学校的学子,综合实力也不差多少,在就业上并没有太多的劣势;但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是不要的,甚至考公考编都是专业比学校更重要。国家形势如此,你要孩子到清北去学一个冷门专业,学一个不太好就业的专业,那些学生当然不乐意。
   那为什么学校不尊重孩子的志愿?当然是出于学校的利益。一般来说,学校和学生是利益相同的,学校肯定希望学生能够考个高分,升入好的学校,但是特殊情况下,学校不一定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利益。最为典型的事例有两个:一是高考学科选择,颇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理论上来讲应该按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而定,但实际上却有着学校的考量。比如,现在优秀学生基本上都在学理科,便有学校另辟蹊径,动员本校的优秀学生去学习文科,选择另一条赛道,然后在高考时可以在文科考生中独占鳌头,形成示范效应。至于这些学子们将来的就业情况,那是高校们的事情了,高中学校只负责将学生送入大学,到时候宣传时会说我校考上清北几名,至于这些人在清北学的什么专业,无人过问。二就是志愿填报,一般来说,学校都是建议学生学校优先,同样的原因,他们宣传是可以宣传我校有多少清北,他们进去后将来如何那和我校无关。而学生则实际的多,更多的是专业优先,从而产生新闻中的故事。
   有人深扒了新闻,说这个重点班历来是该地清北学子的产生地,是整个当地教育的希望,而教育局对培养出清北学生的班主任奖励也是格外优厚,听说是有一名学生奖励20万,还解决职称问题。不奇怪,各地都有类似的重奖。但是,习以为常不代表合理合法,我们都很清楚,孩子能够考入清北,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其实和谁教育出的关系并不大。再者说来,现在某个地方的最优质生源一般都在当地最好的学校,这个学校中最好的学生又都在重点班,所以当地的清北学生全部出自该班理所当然,这样的奖励就变成该班老师的专属奖励,是不是有不公平之嫌?奖励也属实过分了些,一个20万,这也是财政经费的支出,是不是经过了所有纳税者的同意?解决职称问题就更滑稽了,一个老师是否符合高级教师的标准,就在于能不能教出清北的学生,或者说能不能遇到那种既有天赋又很努力的学生?正因为这样丰厚的奖励眼看就要到手被不合作的学生弄丢,老师们自然气不打一处来,才会发生新闻中的事项。试想,如果学生考入哪个高校和老师并无关系,老师们会愤怒的取消和家长联系的工作群吗?
   有人说,其实这个政策不合理,应该看学生是否考到了清北的录取分数线,有一定道理,但不了解实际情况。现实中的大学,尤其是像清北这样名牌大学,录取学生的方式是很多的,有通过夏令营保送的,有通过强基录取的,有通过综评录取的,最后导致仅凭高考成绩(一般称为裸考)录取的不足一半。保送的不说了,那都是各大竞赛的顶尖学生,本就不是一个赛道;但强基和综评,本来是国家照顾基础冷门学科还有一些特殊才能学生的补充政策,现在高校聪明了,将自己学校不太热门的专业全部纳入强基或者综评招生,这样的结果是,裸考录取的学生大幅减少,又基本都是比较好的专业,自然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水涨船高。所以,现在很多中学,最终被清北等学校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是并没有达到学校录取分数线,而是通过强基或综评进取的。这只是个现象,谈不上好与不好,但可以想见的事,新闻中的三个学生,肯定是并未达到清北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可以通过强基或者综评进入清北的不太热门的专业。如果他们进去了,对该校的荣誉并没影响,该校照常可以宣传我校今年清北几人,因为这种宣传并不虚假。但他们放弃了,那学校考入清北的学生就是零,可能成了这几年来最差的一届,难怪老师着急了,这一定会影响他的评价标准甚至仕途。更为重要的,可能该地今年就是零,连整个当地的教育局领导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清北,是中国所有学子的梦。但是,唯清北论,却成了教育工作者永远的痛。这个痛如何解决,光靠中央喊口号肯定不行,光说素质教育显然更不接地气。要合理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其实可以用学生成绩的提升量代替最后的结果论,这样可以更能全面评价学校的教学水平。当然,那是肉食者们的决策,但政策必须要接地气,要反映民情,要适应民意,决不能是空中楼阁,自说自话。否则,新闻中的故事会一再上演。

共 28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为一个家有学子的普通家庭,我深刻理解文章中的论点。在专业与学校,城市间徘徊选择时,填报志愿的纠结记忆尤新。我们百姓的预期,最终是求职,没有好背景,资金力的大多学生,只能选择利于就业的专业,而不是凭自己兴趣,或者荣誉光环去选择。理想在任何时候都让路于现实(当然,对于个别身处高端局的人例外)。政府,学校要的成绩,与学生要的成绩,有相似的出发点,有交融轨迹,却也有相背的目的地,这即是中国教育的一点遗憾,也是中国百姓的一个无奈。我们不会全懂中国教育的大方向,却深刻体会一个有点瑕疵的社会。高考筛选的不只是学子,更是家长,还有现实。作者的这篇文有感而发,论述客观,思想成熟。欣赏佳作,推荐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11 05:02:51
  浪花名言荟萃:
   政策必须要接地气,要反映民情,要适应民意,决不能是空中楼阁,自说自话。
   -----吴需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