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千灯映月,江南古镇的诗意与厚重(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千灯映月,江南古镇的诗意与厚重(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93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发表时间:2025-07-11 10:47:14

千灯古镇对于我来说,是久违了的。许多年前,就从它身旁路过,却没能停下脚步走进它。这次在麦穗金黄的时节,行车一百多公里奔它而来。
   千灯在苏州昆山,从上海过去路经一些乡村,这里的麦田早已金黄,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块块硕大的绒毯,让这片古老的江南水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千灯,名字挺特别,难道它是个千灯闪烁的地方?难道这里的夜色总是灯火阑珊、流光溢彩的?
   其实,千灯的乳名挺土气的,叫“千墩”。“墩”就是“土墩”,“千墩”就是第一千个土墩。话说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吴国在其边界线上修筑烽火台,因烽火台为土垒而成,故称为“墩”。千灯这里恰好是第一千个土墩,所以此地就叫“千墩”。又在本地方言中,“墩”与“灯”近音,这里的先民显然更期望这里是万家灯火的兴旺和张灯结彩的喜庆,也许还有千灯映月的诗意与浪漫,故后来就更名为“千灯”。如此算来,千灯古镇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我是从古镇西侧的一条叫“木瓜浜”的里弄进入的。在到达“木瓜浜”弄门前,是一段极普通的水泥路,两侧也没有什么特色的古建筑,但“木瓜浜”这个名字挺让人感兴趣。
   如我所愿,“木瓜浜”果然是有故事的。说是这条路曾经是一条百米长的浜河,叫“木花浜”。后来因为河道淤塞且两岸道路狭窄,雨天泥泞,木花浜被填平。
   据说,木花浜的西端,曾经有一座“神仙风庙”,而“神仙风庙”的前身是“陈先锋庙”,纪念明代抗倭英雄陈铣先锋大将军。
   陈铣(1500年—1553年),是千灯镇陈巷村人,自小励志,以忠义自勉。明嘉靖四年(1525年)中武举,后升任太仓卫千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肆侵扰,陈铣奉檄抗倭,大败倭寇。后因倭寇援兵反扑,部队弹尽粮绝,他以身殉职。
   改革开放初期,“木花浜”被更名为“木瓜浜”。将“木花”改为“木瓜”,难道是取“投以木瓜,报以琼琚”之意?
   过“木瓜浜”弄门,就进入了石板街,这是千灯古镇老街区的主干道,所谓游览千灯,实际上主要就是逛这条石板街。
   石板街南北向,以东西向的鼋渡泾为界,分为南大街与北大街。“大街”之称,让人觉得石板街是条宽敞、气派的街道,但其实,走进它,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它不仅不宽敞,而且可以说是狭窄、拥挤的,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是“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
   不过,千万别小看了这条石板街,据称它是江南古镇中保存得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有“江南一绝”之誉。
   走在石板街上,人们还总是津津乐道这条街道的“雨不积水”。说是由于石板街的特殊构造,即使是下倾盆大雨,街上也从不积水。石板街的路面是横向铺设的石板,石板下是下水道,与家家户户的排水管道相通,雨水很顺畅地排泄到千灯浦中。
   千灯浦是与石板街平行的市河。现在的千灯浦被拓展得很宽阔,东岸有长长的风雨廊,西岸就是石板街。
   石板街两侧基本都是二层的门面房,拥拥挤挤的,各种店铺一家接一家,各色招幌垂挂在街上。从那些美食小吃店飘出的香味,让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垂涎欲滴。
   石板街虽然狭窄,但它很长,像一条蜿蜒在千灯的历史长廊,藏着许多老宅院,老宅院里藏着千古流传的故事,有诸多的历史人物从这条石板街上走出去。
   在千灯古镇的老街,感受这里的古色古香,如同品尝一坛封缸许多年的老酒,那古朴的醇香味让人陶醉。
   行走在千灯的老街,最容易被吸引过去的是延福禅寺,因为方向标似的秦峰塔就在寺院内。
   延福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它坐北朝南,山门前就是鼋渡泾。寺院内林木葱郁,大雄宝殿等殿宇金碧辉煌,其中专设有玉佛殿,殿内一尊释迦牟尼玉卧佛,堪称世界第一大玉卧佛。两株千年古银杏,位于大雄宝殿前露台的两侧。但寺院内最值得一说的,还是秦峰塔。
   秦峰塔就在寺院的山门内侧,从千灯古镇的许多地方都可看见它高耸的塔身或塔尖。那些反映千灯古镇特征的照片,都不能少了它的身影。
   秦峰塔为砖木结构的七层方塔,每层有外回廊,造型独特,俊俏玲珑,我觉得它酷似一把身姿挺拔的四棱锏,但有人更生动地说它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并称它为“美人塔”。
   站在寺院内仰望,秦峰塔层叠而上,翘角飞檐,在蓝天白云下挺拔俊秀,以覆钵、承露盘、五重环“相轮”及“宝瓶”组成的塔刹直插云霄,真是“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
   虽然历史上秦峰塔历经废建,但它不仅是千灯的地标,更像是一位忠诚的守望者,经历了南朝的风,沐浴了唐宋的雨,聆听了千灯浦悠悠的橹声欸乃,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脉动,守望着这里代代相传的人间烟火。
   秦峰塔之名,源自它建于秦望山之南。相传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时,为祭祀大禹途经吴地,曾登上千灯浦西的土墩眺望东海,故此墩被称为“秦望山”。
   现在秦望山侧的一个院落,是“徐福纪念馆”。据说徐福东渡时,曾在千灯停留休整,补充粮食、招募工匠和童男童女等。纪念馆用图文叙述了这一事件。
   出延福禅寺过鼋渡泾,走入千灯古镇的一片老宅院区,如果你幸运的话,可能会听到悠扬的丝竹,伴奏着婉转动听的水磨腔调,从老宅院里飘出。这声音来自“顾坚纪念馆”,馆内那座精致的戏楼上,正在表演昆曲。
   昆曲是百戏之祖,而顾坚被尊称为昆曲的鼻祖,所以,“顾坚纪念馆”实际上就是昆曲的历史展示馆。纪念馆内,楼、台、轩、阁、廊,绿树粉墙,古朴典雅。
   千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发祥地,这不仅仅是它的骄傲与荣耀,更是其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讲到千灯的人才,人们最熟知莫过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出生于千灯古镇,从小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顾家为江东望族,先祖顾雍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丞相,顾炎武的曾祖顾章志,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其生父顾同应,“少补郡学诸生,七试不售,两中副榜”。
   顾炎武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通过捐纳成为国子监生。他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清兵入关后,他加入南明,在昆山抗清。后来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
   他因曾居于亭林镇,而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书。在石板街的最南端,就是千灯最为重要的景点“顾炎武故居”。
   这是一座占地六十多亩的院落,里面树木葱郁,绿意盎然,分为起居生活区、亭林祠、顾炎武墓和顾园几个区域。当我们在这座庭院内感受这里古建的雕梁画栋和翘角飞檐,欣赏这里的园林之美时,我们更会被这里的文化所熏陶。
   顾炎武学以致用,强调做学问必先立人格于“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倡导“经世致用”“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最为世人熟知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顾炎武故居”门前两侧的墙上,就刻着这八个大字。门前广场的水墙门,就建在千灯浦的岸上,似乎这千灯浦悠悠流淌的河水,像是在源源不断地传播着这振聋发聩的“八字口号”。
   根据官媒资料,千灯历史上曾出过2位状元、25位进士和多位举人。比如千灯浦也叫尚书浦,是为了纪念明朝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从“顾炎武故居”往北过蒋泾桥,很快就来到凝熏桥。凝熏桥的桥上桥下是千灯古镇的又一个热闹的地方。
   凝熏桥是三拱石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名叫“证愿桥”,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名为“凝薰桥”,现桥为1991年重建。它飞跨在千灯浦上,形如一道彩虹。
   站在高高的凝熏桥上,宽阔的河面上偶有载客的摇橹船划破平静的水面。左岸石板街临河的房屋,都是粉墙或漆黑门板的瓦房,古色古香的。从凝熏桥上往石板街这边取景,秦峰塔从层层叠叠的黛瓦后冒出三分之一的塔身,市河、房墙、黛瓦与尖塔,这是从众多的水乡古镇照片中辨识千灯古镇的经典镜头。
   凝熏桥与蒋泾桥,被人们诗意般地赞美为“双桥卧波”。不过,在千灯古镇,还有更浪漫的桥景,那就是“三桥邀月”。
   邀月的三桥,分别是鼋渡泾上的鼋渡浜桥、方泾浜上的方泾浜桥和千灯浦上的恒昇桥,分别是宋、明、清的风格。恒昇桥是一座与凝熏桥类似的石拱桥,其他两桥在它的东西堍,形成三桥锁水之势,可人们浪漫地称它们是“三桥邀月”。
   一步一步登上恒昇桥,似乎是在行邀月礼,邀来一轮明月,月光如水,辉映着千灯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撒落在延福禅寺的塔与殿上。摇橹船缓缓驶过,划出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像是在谱写一曲旋律优美的乐谱,颂扬千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长的历史。
   千灯古镇的根,扎在吴越争霸的烟尘里。屹立千百年的秦峰塔,阅历了它的沧桑;水磨腔的昆曲,还在戏楼里悠扬着源自古镇乡土的调子;而从石板街上走出去的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的责任明明白白地告知天下人,这些故事凝聚在一起,让历史悠久的千灯显得古朴与厚重。
   等待暮色降临,石板街的灯一盏一盏被点亮,风雨长廊的灯笼则瞬间映红了半边千灯浦。“千灯”这名,真不白叫,果然是灯火辉煌。千灯浦的水面泛着如碎金似的波光,这让我觉得,这光影中的千灯浦水,倒像是把千年的日子都泡在了里头,但它又不光承载了日子与光阴,更珍藏着能够振奋人、激励人的文化薪火。

共 38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千灯古镇的历史肌理与人文风情。从“千墩”到“千灯”的得名渊源,到江南一绝的石板街“雨不积水”的巧思,再到延福禅寺的秦峰塔、顾炎武故居的“天下兴亡”警句,古镇的每一寸肌理都藏着岁月的密码。秦峰塔如守望者矗立千年,昆曲水磨腔从顾坚纪念馆飘出,顾炎武的思想随千灯浦水流淌。凝熏桥的“双桥卧波”、三桥的“邀月”浪漫,让水乡的桥不仅是交通,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暮色点亮千灯,灯火映红千灯浦,才懂这“千灯”之名,既指万家灯火,更喻文化薪火。正如那石板街的青石板,历经风雨仍坚实,承载着过去,也照亮着未来。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11 10:48:30
  千灯古镇的故事太迷人!从石板街到秦峰塔,藏着千年文脉。问候作者,愿这般古韵常伴心间,生活如古镇灯火般璀璨,喜乐长安!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7-11 12:13:27
  感谢汪震宇老师的辛勤编辑,尤其是精心编辑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良多。千灯古镇在苏州昆山,历史悠久,且人文底蕴深厚,是值得游览的江南古镇之一。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11 10:48:54
  被文中千灯的底蕴打动,昆曲悠扬,顾炎武遗风长存。问作者好,盼您多探这般秘境,日子如浦水般绵长,安康顺遂!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7-11 12:16:05
  千灯古镇比它附近的其他古镇,如周庄古镇、甪直古镇、锦溪古镇等,保留的老街区似乎要小一些,人气好像也没有它们旺,但作为昆曲的发源地,作为顾炎武的家乡,名气并不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