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璀璨夺目桃花石(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璀璨夺目桃花石(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727.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发表时间:2025-07-14 06:12:00


   说到上海,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它是我国的经济、科技、金融等中心,它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实,它的发达是全方位的,所以,近些年,人们又给它送了一个名字——魔都。可能各位没注意到,它还是一座会展之城,仅2023年、2024年统计,它举办的各类展览就分别高达681次、896次,平均下来看,每天至少都有一场展览。无疑,生活在上海是幸福的,如果愿意,可以足不出“沪”,欣赏到很多自己喜欢的展览,更幸福的是,很多展览对老年人票价优惠,还有部分展览,干脆免费,如果不是节假日,都不需要预约,带好身份证,去就可以了,来的都是客,迎接自己的是服务员们甜美的微笑。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我经常光顾的打卡之地,说打卡,难免有点程序化,我可是像看书一样,一页页翻下来,连标点符号都默诵一遍。它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文物专题展览,令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这不,从媒体上得到消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正在举办“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我不顾感冒还没有痊愈,约了一位好友,立刻乘车前往,希望这展览不但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丰富我的知识,还有治愈之效,精彩是一味难得的药物。
   地铁上,乘客多半都是早晨上班的年轻人。车厢里很安静,几乎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手机,手机里有黄金屋,颜如玉。上海地铁规定,禁止声音外放,想到要看的展览,我在自己的心里,播放起梁静茹那首我非常喜欢的歌《宁夏》——“那是个宁静的夏天,你来到宁夏的那一天”,歌曲柔美而深情,一曲双关,既表达了作者对那个宁静夏天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宁夏大地的不舍。听了多少年了,也没听够。宁夏和西夏什么关系?来之前,我还是老习惯,做了点功课。简言之,西夏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宁夏,但从当年西夏版图看,西夏活脱脱是一个拼图,下辖宁夏、甘肃、内蒙、陕西、青海等部分地区。当年西夏为大夏国,今日宁夏有“平定大夏”之义。展开点讲,因为夏国位于宋朝西侧,遂被称为“西夏”且延续下来。曾经的西夏,是党项人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189载。远古时期,大禹建立夏朝,古代中国即称中华大地为华夏,所以说,不排除西夏人是夏朝的后裔或者分支的可能。但这只是推测,至于证据,也许就深藏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因里,就汹涌在长江黄河澎湃的涛声中。
   刚出地铁站口,收到了好友的微信,他已经到了。我便加快了脚步。握手之后,他开门见山,问我:“今天看的是金庸《天龙八部》里提到的那个西夏吗?”他这一问,我才想起来:“是的。”差点给忘了,在金庸这部大作中,西夏与先后并立的宋辽金之间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江湖门派之间的争斗、皇权与武林势力的冲突、民族之间的矛盾等,得到最好的反映。越想心情越激动,赶紧拉着他入场,我急着想从那些远道而来的文物的表情里读懂西夏。
  
   二
   展览厅设置在西楼的二层,不费什么劲,我们轻松抵达。
   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醒目的大红标题“贺兰山下桃花石”。贺兰山,是中国宁夏西北山岭,横亘于宁夏和内蒙交界,长约220公里,状若万马奔腾,也就是山名的由来,蒙语“贺兰”即为骏马之意。桃花石,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的称呼,是否和英文称中国为China,含有瓷器之意一个性质,还不能简单定论,因为有学者猜测,可能另有他因。但《本草纲目》中确实描绘过状似紫云英,颜色若桃花的岩石,我倒是愿意相信,这种美丽的石头给了老外强烈的记忆,因此作为一个记号将中国称为桃花石。不管怎么说,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这是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中最为浪漫最有诗意的名字。
   显然,“桃花石”这个名字背后历史渊源深厚无比。既然是中国之意,当时的宋辽夏金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西夏建国后,与周边国家纷争不断,但无时无刻不以成为‘中国’正统的一部分为目标,所有的流血和抵抗,都是为了力争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版图。因此,展览主题聚焦于“中国”这一概念,通过120多件来自西北的文物,印证西夏时期对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认祖归宗。展览分四个单元,分别是共逐“中国”之统、共享“中国”之利、共创“中国”之美、共奉“中国”之陵,让我们面对面体会西夏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第一单元中,文献记载了党项人与汉族“华夷共祖”的观念,即汉族和少数民族同根同源,体现的是政治上对“中国”的认同。这些展出的官印,就是实证。西夏在官制、律法等方面继承发展了隋唐以来的政治制度。比如,这些四四方方的官印,在形制、字体等方面沿袭了宋代的官印模式。出土的多为铜印,我想大概出自下面的原因吧。一是用铜印几乎是历朝历代的传统,习惯成自然;二是用金银做印,在底层百姓生活依旧艰苦的时代背景下,显得过于奢侈甚至腐败吧,不利于首领建信立威。我有一个万次签字章,算是我的“官印”吧,现在还保留着,看似平常,其中凝聚着复杂的工艺,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每次在单据上按下,都会留下我鲜红的名字,多少感慨啊,我遵守《会计法》,执行的是国家财务制度,说到底,那印章流露的是一个财务人员对祖国的忠诚。
   第二代单元,阐释了以农牧业为主的西夏多种行业逐渐形成的格局,大量实物寓示着其享受到了背后民族文化的深刻交融的“红利”,包括造瓷业、金属铸造业等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展厅显眼的位置,展出了1977年一贵族陪葬墓里出土的鎏金铜牛。鎏金,相当于现代的镀金,器具精美,不易氧化。铜牛重达188公斤,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这头牛,已成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身价险”2个亿。它显然是一头耕牛,一旁展出的铁犁铧和耕牛,正好构成了墙壁上来自西夏时期敦煌榆林窟壁画中的《农耕图》。当然,这头牛首高抬,目光炯炯有神的铜牛却四腿内屈跪伏,温顺贤良,仿佛将它的“‘昂’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传承给了亿万华夏子民。中国人这种实干的老黄牛精神就这样一代代赓续下去。
   第三单元,令我惊讶的是,西夏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石碑残片上看,那些文字,显然是仿汉字创建,笔划繁冗,但依然是方块字,骨骼坚硬,血肉丰满,一看就是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形象。第四单元,展示的是西夏陵出土的文物瑰宝。贺兰山下,神秘莫测的各式巨冢群宛若一片“东方金字塔”,深埋着一个又一个当年的生活密码。拂去岁月的尘垢,那些灰陶鸱吻(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龙形饰物)、迦陵频伽(意译为妙音鸟,人首鸟身,以优美的声音和舞姿娱悦诸佛)等等,依然生动如初,栩栩如生。这些建筑构件,刻录下了十一到十三世纪西北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融“何以中国”的过程。
   有一个发现,这个展览上没有珠宝,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陪葬没有珠宝睡在旁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有人推测,是被蒙古军队洗劫一空,但任凭今人怎样发问,成吉思汗都不开口,巍巍贺兰山也沉默无语。
  
   三
   看完这个展览,我和朋友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近中午了,肚子咕咕的叫声,将我们唤回2025年。这时,我们才又好好打量对方,毕竟我们有四年没见面了。我说朋友没见老,他说,自己染过头发,接着他说,我没见老,头发白得不多。我说,老是自然规律,但至少此刻我们不敢言老,在强大的历史面前,我们是如此年轻。我和朋友一起走下楼,不料两个人走过头了,走到了负一层,推门,大门紧锁,两人哈哈大笑,我们仿佛变成了两个古人。看展览时,我还怀着千岁忧,替古人惋惜,他们如果能活到今天该多好啊,亲眼看看今天的中国!是否有古人,像我俩此刻一样,想来这盛世看看,却苦于找不到出口。哦,他们虽然没有来,却把那么多文物作为礼物,馈赠给后来的我们。
   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很感慨。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都扮演着一个普通角色。一个人和一个王朝又何其相似,转瞬就只留下背影。比如西夏,如同这炎热的夏季,很快就在花红柳绿中,一闪而逝。像一阵风,被记起,被遗忘。西夏,本也不乏轰轰烈烈,但在元朝修史时,只有宋辽金,它却被撇下,以至于,今天,我们找到记载西夏的文字凤毛麟角。一个朝代都可以这样渺小,人呢,不堪一提。我和朋友有着相似的经历,经过几十年的打拼,都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虽然工作生活中还有形形色色的烦恼和痛苦,但吃的、喝的、用的、住的,跟古人相比,已经足够幸福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做梦都没有梦到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除了感恩就是珍惜。
   几杯酒下肚,人有些漂浮。忽然想起,宇航员从太空回望地球,因海洋广阔连续,水色偏蓝,地球成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体,也被称为蓝色大理石。我觉得,这可能是个视角问题,中国有不落的红太阳,飘扬的五星红旗,夜里的万家灯火,姹紫嫣红的山花烂漫,辽阔无垠的红土地,拨开云雾终能看清,中国更是一块温润如玉璀璨夺目的桃花石。
   此文本该结束了。巧了,比小说的巧合还巧,打开电视,央视的午间新闻播出一条重要消息——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界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欣慰之余,将这条消息附于文末。我想,这才是我意外收获的最好的结尾。

共 36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也巧了——得幸编辑这篇散文,让我全面了解了西夏的文化。结尾的央视消息——“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也看到了,记得住的是西夏存在了189年。这篇散文,如果是作者牵着我们看展览,就扫兴了。读后,我觉得有超出展览眼见之外的东西,值得好好读。上海是办展办疯了吧?那天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请我帮她报志愿,我推荐了展会经济与管理,看来这是瞄准大上海去的啊。作者结伴观展,并非闲笔,笔法可见老到。先酝酿情绪吧,那首《宁夏》歌,第一次知道,我是等不到“开门大吉”了。观展,需要提前做功课,跟作者学点,我总是在游览一个景点之后,出现很多的遗憾,想再往,看来是准备不足。把金庸也拿来,西夏有了历史性和文学性。几个展览单元,我就不详尽复述了,让韩老师累点,领着我们看就是。只说散文给我们展馆之外的东西吧。瓷器,桃花石,都是中国的别称,第一次知道。华夏这个词的由来,不仅仅是因为有个夏朝,还有个西夏。看来,牛也是中华文化共同的图腾,共同的精神崇拜,更说明华夏一家。西夏的文字,也基本上属于方块汉字格式。不同的是西夏的墓陵发掘,没有发现珠宝,那个推测,我觉得十分有道理。铁木真真行!特别喜欢观展的后续。今人找不到出口,可能古人找不到的是入口吧。一个人,和一个朝代相比,不可比,但又是可比的。还需要说一点的是,我在电视看到,西夏陵在一片开阔地带,居然没有被盗墓,真是奇迹。是否发掘了,不知。有多少东西需要剥壳去看。这篇散文,还是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以文化感悟见长,读来颇有趣味。余光中说,旅游,他选游伴,一定选苏轼。我说,观展,我一定选韩格拉图。因为有趣。深刻和丰富,是这篇散文的最大亮点,很多时候,我们写这类文章,会犯流水账之嫌,应该好好跟韩老师学写法,学机智,学悟性。文化散文难写,掌握史实是一方面,能够穿古阅今,这是一个坎。韩老师的散文,行笔稳健,笔法从容,显示出文化散文的精辟。【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14 06:37:51
  我也看过展览,但多被框架设计左右着,而且在那种场合,我是无法仔细观赏那些文物或陈设,韩格拉图老师的观展,特别有内涵,个性化的解读,很到位,见解独特,悟性特别好,将文物打造成另一个样子,且笔下的东西都在发声,读来趣味横生,很多新知识,闻所未闻,仿佛根着老师上了一堂科普课。西夏的历史是很多人不知的,曾经的古国,给我们留下了神秘,不能一下子解开面纱,但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去。就像作者笔下把铁木真和西夏联系在一起,这种趣味性的史观和见解,很开眼,也开了史学视野。我特别喜欢这篇散文。大赞!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09:57:11
  是的,上海展览真的很多,经常在媒体里看到这方面新闻,各种各样的。但我感觉现在体力不是很好,出去一趟就觉得累,所以,很多展览我都有去看的强烈意愿,但都因懒惰和身体不适放弃了。我和大家一样,觉得写游记已经到了瓶颈期,怎么写都没什么滋味了,所以,老想试着闯一闯固有的藩篱,有时就大胆说了一通。西夏确实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的文字不多,我也只是知道些皮毛。看了展览,再研读一些资料,忽觉自己如此浅薄,甚至在有些方面,对西夏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文中尽量不犯错误,但在所难免,好在是文学,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谅解。老师的编按非常精彩,佩服,学习了。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14 06:47:46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浪漫得不行了,我们总以为是文学赋予它很多美好的意象,哪知,曾经的西夏,叫中国是“桃花石”,不知何以这样说,太神秘。读桃花石,勾出了一串芳名——桃花眼、桃花峪、桃花园、桃花岛、桃花洞、桃花堤、桃花山、桃花坞、桃花溪、桃花源,桃花雨,还有桃花运……每一个词,都是一篇散文的素材啊。或许,桃花石就是一块石头,精美的石头,曾经来自中国……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0:02:35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西夏时期的中国竟然有如此浪漫的名字,桃花石。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原因解读,桃花石,只是中亚等外域国家对当时中国的称呼。这样也好,没有准确的定义,正好给文学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自己就可以按“花”索义了,给中国一些美好的描绘。这个地方,如果给老师写,会更出彩。祝好!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7-14 09:12:59
  上海的确是“魔都”,连展览都如此频繁,如此高规格,如此精彩纷呈!作者看的展览,融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人文历史于一体,写得非常细腻,有独特的感悟,有深邃的内涵,有精辟的分析,读来令人叹为观止。璀璨夺目的桃花石,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那些流逝的岁月以另一种鲜活的姿态重现,古老的文化令全世界瞩目。好文,细腻生动的描写,诙谐的语言,丰沛的情感,妙趣横生,启人遐想!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夏安清凉!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0:07:24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展览这种游记,在我笔下出现的相对较多,一是有着便利条件,二是我确实比较懒,像岚亮老师那样游遍祖国山水,比较困难。这两年,忽然觉得身体不如从前,力不从心了。这样的游记,我也是勉强为之,自觉写不出什么东西了,索性就大大咧咧说上一阵子,图个痛快而已。感谢老师不弃,仍给我热情的鼓励。我必须继续努力!顺祝老师假日愉快,写作大丰!
4 楼        文友:枫桦        2025-07-14 10:04:32
  第一次听说桃花石,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种奇石数不胜数!这篇文章很有特点,通过一次展览的窗口,看到那遥远的西夏王朝,文意深远,知识面不可谓不广!好文!独特的视角,深度的解读,让人无限感怀!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0:26:01
  我也是看过这次展览,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称谓,太浪漫太诗意了。西夏王朝,189年,但在历史长河中,真乃是河水一瓢。通过研读,方知自己了解的太少。文有些粗浅。感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和热情鼓励,顺祝写作愉快!
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7-14 11:16:31
  上海的“魔都”之称确实不虚,它不仅是全国经济、科技中心,连历史文化都那么熠熠流彩。韩老师的历史博物馆之行,亲身感受的同时,也给读者补充了历史知识的空白。桃花石这个中国的别称,竟闻所未闻。从老师文中得已解惑,还了解到一段西夏文明的历史,好文,拜读学习!顺祝夏安、笔丰!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3:42:43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在上海,如果想看各类展览,天天都有,五花八门。只是我现在有些懒惰,有时感到体力不支,很多精彩的文化活动都被我错过了,有时,真的觉得自己老气横秋没有朝气了。这个展览,是桃花石这个称谓吸引了我,才前去一看。同样,展览给我补了西夏一课。拙文粗浅,感谢老师的热情赞誉,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7-14 12:07:32
  西夏能在辽和宋两位大哥夹缝中生存,国内又民族众多,农耕,游牧并列,确实很厉害。成吉思汗死在了这里,死前下令毁了所有西夏所有建筑皇陵,杀死所有的王族。能遗留下来的文物传世少之又少,老师身在上海,大饱眼福,文中又很多思考联想的地方,跳出普通游记的藩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拜读佳作,祝清凉一夏!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3:50:43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如果不是因为成吉思汗,可能西夏还会存在更久远些。他是一代枭雄,也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所以,“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话是别有深意的。北京其实这类展览很多,老师可以去看看,不用出行,家门口就“旅游”了。该文粗浅,写得相对随性。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我继续努力,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7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7-14 18:45:25
  很是抱歉,没有及时拜读老师的美文。被称作魔都的大上海,事实上,我们仅仅认为是经济、科技、金融的中心,没曾想,魔都一词包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大开眼界。问候老师开心,祝夏安吉祥。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7-14 19:17:38
  哈哈,客气。这上海文化活动挺多的,只是自己有些落伍了,脚步懒,所以,还是错过了很多精彩场面。这个文,算是自己一次出游的后记吧,有些粗浅。感谢老师的关注和鼓励,顺祝夏日愉快,佳作频出!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