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酒家】结缘尔滨(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酒家】结缘尔滨(散文)


作者:千里寻梅 布衣,10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8发表时间:2025-07-14 15:51:59
摘要: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哈尔滨的学习、旅游、访友、看病等过往,从作者的视角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和发展繁荣。以文寄情,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怀恋。

这两年尔滨“火啦”,“南方小土豆”不惧严寒,争相涌入尔滨,体验冰雪文化,体验俄式风情,体验豪放性格,甚至体验“南泥北搓”。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蓬头垢面的南方小土豆,在花样众多的洗浴中心搓完澡,皮肤“锃光瓦亮”,宛如去皮土豆焕然一新。总之,尔滨的人气之旺,不一而足。
   看到尔滨红火,我这个北方老土豆也异常兴奋,虽然不去凑热闹,但我和尔滨却有着不解之缘,求学、看病、旅游、访友,那些沉淀下来的温暖记忆,慢慢浸入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于是对这个城市有了家乡般的牵念。
  
   一、行在尔滨
   尔滨有着悠久的历史,九百年前就成为金朝的都城。一八九八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尔滨成为铁路枢纽,吸引来三十三国侨民投资兴业,逐渐发展成为东北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但是在沦陷时期,尔滨的经济曾遭到日寇的严重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尔滨繁华时尚,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勃勃生机,经历了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人们怀揣着希望,满怀激情,共同缔造了一个难得的繁荣时代。
   历史给这座城市打下了国际化的烙印,那时的尔滨早已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充满异域风情,不仅有拜占庭式的索菲亚大教堂、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巴洛克建筑街区,还有俄式餐厅和俄式食品。
   我在东北上大学,尔滨是必经之地。清晨到尔滨,转车要等到下午,早餐和午餐要就地解决,我们这些学生口袋里没几个钱,只能吃得起东北特色菜。我有个早餐的秘密基地,是早年来尔滨时,父亲的朋友引荐的。
   出火车站后,沿着宽敞的尚志大街向北走,再拐过两条小街,来到一个胡同口。一进胡同,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是一个胡同深处的沙锅馆。“酒香不怕巷子深”,远近闻名,东北大姐大哥们,穿着睡衣,趿拉着鞋,睡眼惺忪地挤在桌子周围,个个吃的热气腾腾,大汗淋漓,夹杂着苞米碴子味的大嗓门,甚是热闹。素砂锅一元钱一个,肉砂锅三元钱一个,砂锅色香味浓。
   有一次,我带一个学长过去,我点的鸡肉丸子砂锅配米饭,他点的猪肉丸子砂锅配米饭。吃饱喝足,他满意地环顾四周,“学妹,你好厉害,能找到这么个好地方,外地人可不好找。”“嘿嘿”我得意地笑了。
   尔滨的餐饮之多样,是我们这个小城市无法想比的,学长中午请我吃冷面,我第一次吃,感觉清清爽爽的。学长谎称不喜欢这种肉,把肉都夹到我的碗里,面丝滑而不腻,汤汁酸甜可口,还要一碟辣白菜,红白分明,瞧着水灵灵的,入嘴酸辣爽口。
   徜徉在街道上,时不时看到临街的俄式餐厅和食品店,餐厅都是欧式建筑,各具特色,窗楣造型别致,花纹玻璃透出神秘的光晕。食品店的窗前悬挂着红肠和列巴,摆放着黄橙橙的格瓦斯,招揽顾客,摸摸干瘪的口袋,我们只能望而却步。
   改革开放初期,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当时的尔滨社会秩序混乱,马路上各种汽车、摩托车肆意穿梭。最让人叫绝的是公交车,尽情地彰显东北爷们的暴躁,没等进站,售票员就探出车窗,手里挥动小红旗,大喊“闪开,闪开,车进站了!”公交车随即风驰电掣般开向站台,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赶车的人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站台,车门打开,一拥而上,车门关上的一瞬间,公交车如离弦之箭,奔向下一站。
   黑社会的蛛丝马迹也或明或暗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有的扒手在公交车上很猖狂,看你是外地人,如果偷不到东西,还在临下车时踢你一脚。我有一次被偷,实际不是钱包,是个药盒,总之,被他偷到了东西,才躲过一脚。
   有一次吃完早饭,走在寒冷寂静的街道上,突然迎面窜出一个赤裸上身的少年,向我作揖,并做出欲下跪的动作。我瞬间明白他在乞讨,赶忙掏出两元钱递给他,他拿上钱就飞快地跑开,边跑边穿上衣,我一时愣怔,因为是独自一人,惊魂未定的我向他的相反方向快步走去。后来听说这些扒手和乞丐都是由黑社会组织行动的。
   城市的繁荣不代表文明的进步,那时的尔滨,真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城市。
  
   二、学在尔滨
   工作十年后,考学在职硕士蔚然成风,我这个人不善于钻空子,只能脚踏实地学习,那时我已经转到专业科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我想扎实地学学经济管理知识,进一步开拓思维。刚上大学时,我不适应宿舍嘈杂的环境,睡眠不足,在高等数学课上没少睡觉,这次临考前,我想好好补一补课,我联系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补习班,匆忙赶到学校。
   一个而立之年的男老师讲授高等数学,他的讲课风格,平实、简约,善于引导,引人入胜,让我短时间内就收效很大,我很欣喜,没有白花心血。优秀的老师总是很忙,他只能在晚上给我们授课,我就利用白天时间,温习巩固所学内容。
   我住在学生宿舍里,仿佛回到学生时代,虽然回归了简朴,但心情很舒朗。走进哈工大的食堂,菜品琳琅满目,相当丰胜。有专门的餐具回收消毒间,我们上学时自带饭盒,叮当作响的饭盒整天相伴左右,这一切与我大学时期相比,简直天地之差,真是感叹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学习期间,我结识了一位女朋友彤彤,尔滨人。彤彤是个有志青年,她也是工作多年,但是对工作环境很不满意,打算再次考研究生,毕业后重新就业,周末时间我俩一起休闲一下。
   周末的尔滨,繁华依旧,但是变化之大令人刮目,听彤彤讲,尔滨近年来狠抓社会治理,已经呈现出治安良好秩序井然的景象。公交车仍然风驰电掣,但是没有了喊叫的售票员,人们上车自觉排队,扒手和乞丐们早已不见踪影,城市的文明程度极大提高,我顿感尔滨变得更加可爱。
   来到松花江畔,江水依然澎湃奔涌着,彤彤是本地人,她首先带我瞻仰抗洪纪念塔,因为是周末,也不是纪念日,纪念塔周围很安静。我和彤彤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围绕着纪念塔,默默观看,整个纪念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身上的浮雕描绘了当年抗洪大军奋勇抢险的场面,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回廊绘有1957年抗洪斗争的大型壁画。这座纪念塔建于1958年,曾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
   彤彤的爷爷是一名老军人,多次向彤彤讲述1957年特大洪水的情形。爷爷作为一名军人,从那年春天一直奋战到秋天,尔滨几次出现险情,军人们昼夜抢险,每天都有人受伤和受凉,但是没有人退缩。全民皆兵,市民十几万人和军人一起奋战,最终洪峰安全通过尔滨。爷爷虽然七十岁了,每年夏天都要过来,在纪念塔下坐一会儿,陶醉在往昔的回忆中。
   彤彤讲完爷爷的故事,我俩来到了江边,面对滚滚的松花江,我不禁肃然起敬,心潮澎湃,联想起勇士们在松花江畔奋起抗日的岁月,这就是沦陷时期被鲜血浸染过的江水,也是承载过无数苦难之舟的江水。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率领抗联战士,饮冰卧雪,风餐露宿,却让日寇闻风丧胆,牺牲后,遗体被沉入松花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尔滨最宽敞的大街命名为尚志大街,永远铭记英雄。
   岁月静好的日子是多少不屈的英雄舍身换来的,吾辈唯有奋进来告慰英灵。在尔滨的学习,不虚此行,既学到了知识又涤荡了心灵。学习结束后,我赶往天津南开大学圆楼参加全国联考,顺利考入天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入读MBA。
  
   三、乐在尔滨
   我女儿从小就天资聪颖,我很注重培养她,两岁就到图书馆浏览图书,店员称她“最小的读者”。日积月累,我家到处塞满书籍,有一利必有一弊,女儿的知识面拓宽了,但在小学三年级眼睛就开始近视,在当地医院检查还有点斜视,我着急了,学姐请我们去尔滨,进一步诊疗。
   来到医大医院,那天有个海归博士出诊,我们就慕名挂号,这个博士年轻帅气,很认真,给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最后诊断,需要尽快做手术矫正斜视。我一听做手术就难过了,学姐很镇静,安慰我,“别心急,再换一家医院。”我们到另一家医院,一位老教授出诊,他也很认真,仔细测量了孩子的瞳距,说:“暂时不需要做手术,在可控范围内,继续观察,定期复查。”哈,我终于松口气,心情愉快起来。
   带孩子看完眼睛,我感慨地对学姐说:“这里的医疗水平真高,人才资源也丰富,不愧为东北名城。”学姐说:“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尔滨那个时期的繁荣吸引了国际国内的众多人才,发展、投资和定居,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既然来尔滨,又赶上冬天,那就领略一下冰雪风情吧。晚上,学姐带领我们直奔冰雪大世界,冰雪大世界建在松花江畔,远远望去一片冰的世界和雪的海洋,晶莹剔透的凯旋门迎接客人们到来,大世界分三个区域,冰雕区、雪雕区和花灯区。那时雪雕技术还刚刚起步,所谓雪雕区就是用雪砌起一座雪山,做几个雪洞,供游人攀爬玩耍,我和学姐带着孩子们钻来钻去,笑声在洞中清脆地回响。据说大世界现在的雪雕已经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尔滨的冰雕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广为人知。我们在冰雕园里,看到各种冰雕作品,有几十种,千姿百态,里面镶嵌上五颜六色的彩灯,冰灯变地姹紫嫣红,晶莹地透出梦幻般的光彩。大型冰雕有冰长城,孩子们可以拾阶而上,穿过烽火台,再沿着城墙滑下来,小型冰雕主要是十二生肖,两个女孩子可高兴了,滑完冰长城又在生肖上骑一圈,不小心乐极生悲,女儿滑了两个大跟头,还好没大哭,又蹦跳起来。最漂亮的一座冰雕,是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穹顶绿盈盈的,惟妙惟肖,成为一座玲珑剔透五光十色的教堂。
   彩灯区主要是中国民间传统彩灯,展示了各种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鲤鱼跳龙门等等。印象最深的,是一根红色的盘龙柱,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螺旋上升,龙首昂然向天,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用相机留下了一个个宝贵的镜头,两个女孩子的,我和学姐的,今天打开相册翻看,一张张欢乐的笑脸,鲜活如昨天,我不禁留恋满怀。
   离开尔滨之前,我到南岗区俄式食品店购物,十几年前,我曾路过此店,只能伸脖子张望一下,不敢进入,如今生活富足了,我可以带着女儿大摇大摆走进来,享受购物的快感。我买了几个俄式大列巴和几斤红肠,回去送给亲朋好友,顺手买个马迭尔冰棍,给女儿品尝。
   我带着女儿乘坐出租车去火车站,冬日尔滨的马路,很多地方被圆鼓鼓的冰雪覆盖,但丝毫不影响司机的驾驶技术,他仍然如履平地一样飞驰,我和女儿在后座左摇右晃,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我熟悉的尔滨人性格,豪放不羁。
  
   四、游在尔滨
   女儿上大学后,家里一时空荡了,我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父母身上,他们也逐渐衰老,乘着还能走动,我就抽时间带他们旅旅游,就近的大城市当然首选尔滨。一个明媚的五月天,我们出发尔滨。
   我在网上预定了中央大街著名的马迭尔宾馆,一夜旅途,清晨到达宾馆,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层楼房呈现在眼前。
   马迭尔宾馆外墙是砖粉色的暖色调,在中央大街上醒目又写意。这座百年建筑,原名“马迭尔旅馆”,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是孟莎式阁楼。宾馆运用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一楼是方角落地大窗,二楼是方角矩形窗,三楼是半圆额窗。二层阳台以厚重的砖砌礅垛为特征,三层阳台则由铸铁曲线为栏杆构成,砖砌的女儿墙上采用洗练的曲线勾勒,显得飘逸而和谐,异形穹顶涂抹成淡淡的绿色,给人以轻盈而美妙的感觉。
   欣赏完外观,我们走入宾馆,一种特殊体验扑面而来。不规则曲线形的标识上是中、英、俄三语。去电梯口前,要穿过马迭尔历史文化长廊,展示着关于马迭尔宾馆的前世今生,右边的文化墙是曾经入住过的名人影像,如:宋庆龄、冯玉祥,郭沫若等等。左侧是宾馆的古老用品,电话、餐具、打字机、放映机、钟表。
   走廊的深红色地毯上镶嵌着金色花纹,走廊拐角处,摆放着欧式皮沙发,墙上挂着色彩斑斓的巨大壁画。马迭尔宾馆的创始人约瑟•开斯普的塑像端庄地摆放在廊道中央。一路仿佛在时光隧道里穿行,恍然游走在一家复古博物馆。
   从一楼电梯旁边侧门可进入尔滨的第一家西餐厅,“马迭尔西餐厅”。我们的房间在三楼,乘电梯上去,到达房间,房间里已经是现代装饰,风格典雅,陈设与其他宾馆无异。看着马迭尔宾馆经典厚重的历史遗迹,令人感受到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
   小憩后,我和父母来到了中央大街,面包石铺就的古街,仿佛诉说着百年老街的过往。中央大街建于中东铁路修建之初,最早是俄罗斯移民在此经商,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批避难的侨民来此定居,开始文化的传播。中央大街拥有文艺复兴式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和新艺术运动建筑,马迭尔宾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漫步在大街上,各种商铺风格各异,一排排精品商厦鳞次栉比,音乐休闲街区花团锦簇,无论是寻找美食、欣赏艺术,还是享受购物的乐趣,都能在这片繁华的街区找到满足。

共 61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哈尔滨,一座充满厚重历史和异域风情的城市,在近代史的发展中,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作为革命老区和重要的北方工业城市,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人所共知的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市发展也曾经遇到困难和曲折,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散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用细致而哲思的眼光,去观察和体验,从而使文章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火起来的冰雪之旅,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以此展望明天,将会进入更加发展的快车道。思古抚今,为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而感叹,为其的发展成果和美好明天而自豪和祝愿。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25-07-14 15:55:21
  文章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的细节描述上,结合得很巧妙,仿佛带读者走进这座冰城,体验厚重的历史和人文。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2 楼        文友:山泉        2025-07-14 15:57:21
  文章时代特征明显,今昔对比鲜明,寻梅老师的文章确实越来越精进了。
   欣赏问好!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14 17:28:25
  谢谢山泉老师,正如老师所讲,一个北方重要的城市,发展道路很曲折,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近两年冰雪经济的异军突起,也表现出北方城市转型之路的一个成功探索。我的小文章只能代表个人对这个城市的感性和浅薄的认识,不代表对这座城市的全面评价,还请笔友们多多海涵。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