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老门东,霓虹下的青砖黛瓦(散文)
“老门东”这名字,很直白,很朴实,就像南京人一样厚道与淳朴。只因这片老街区位于明城墙的中华门东侧,南京人就叫它“老门东”。
曾经到过几次南京,印象中当时没听说过老门东这个地方。现在资讯发达,无论是微信还是小红书,“南京老门东”总是一不留心就跳出来。我起初是从摄影的角度关注到人们在这里拍的一些照片挺美,挺出彩,古朴幽深的小巷,绿意盎然的墙藤,纷纷扬扬的红叶。然后逐渐知道,老门东是南京古城内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由市政府整修后于2013年对外开放。这里的古街老巷,古宅老房,藏着悠久的历史,藏着丰富的文化。我喜欢这种藏着古韵的地方,想着一定要来逛逛。
今年“五一”假期,同家人一道来南京旅游,老门东是一定要来看的。尽管仅仅是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游览,但还是让人感慨颇多,尤其是选择了晚上逛老门东,那万家灯火璀璨迷人的夜景,令人流连忘返。
装饰着彩灯的“老门东”牌坊上张灯结彩,老远就吸引人们往这里走来。
这座石牌坊耸立在老门东的北门,也就是剪子巷与箍桶巷的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庆祝“五一”,还是平时都这样,这座牌坊上的霓虹灯勾勒出的彩云、灯笼、鲤鱼和龙凤等,不仅惟妙惟肖,而且美轮美奂。
细看牌坊上的雕刻也十分精美,内容包括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基座上的抱鼓石也刻有精美的云纹,厚重典雅。牌坊正反各有一副楹联,正面是“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道尽这里的千年历史沧桑;反面写着“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仪,二弯淮水摇来灯影桨声”,概括了老门东的习俗传承,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秦淮河孕育的历史文化。牌坊前的地面上,镶着一块巨大的古南京地图石雕刻。
可有点遗憾。牌坊前搭建了控制人流的临时帐篷,影响了人们在牌坊前留影。我觉得牌坊如此精心装饰,却被遮挡不好留影,有点让人错愕,但是,对这个街区来说,瑕不掩瑜。
剪子巷是老门东街区北的一条东西向街道,它东起小心桥东街,西至膺福街,长约千米。明初,此处为兵器仓库,仓库内多储存箭簇,所以被称为“箭子巷”,后误传为“剪子巷”。
箍桶巷是南北向的街道,原来是长乐路以南的一段约三百米的街道。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这条巷子里,久而久之人们就叫这里为“箍桶巷”。
现在的箍桶巷向南延伸至明城墙下的新民坊路,长度增加到六百多米。其中,剪子巷以南的这段,就是老门东文化街区的核心主干道。
老门东街区,实际上是以箍桶巷为纵轴,串联起的多条街巷的街区,还有多条小弄纵横交错,编织了老门东四通八达的网状交通,其中名气很大的三条横向街巷,由北到南依次是:三条营、中营、边营。
这三条街巷的名字显然是军队的编号,事实上它们确实与军队密切相关。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修建城墙,在这里盖起三座营房,目的是解决修筑城墙士兵们的食宿问题。如今,这三座营房的原址早已形成了三条街巷,街巷中有不少清末民初的古民居等建筑。
那天在夜色中,老门东的街道与弄巷里,人头攒动,特别是箍桶巷游人如织。街两侧的古建筑披红挂彩,麻石板的街道上是人们闲散的身影。那些灯火辉煌的店铺,人们进进出出,看上去生意都挺火。
黑夜,隐藏了这里的古朴,霓虹把这古老的街区装点得谜一般的绚烂。黑夜也隐藏了人们的表情,看不到行色匆匆,似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地闲情逸致,都沉醉在这美好的夜色之中。
我和我太太拐进箍桶巷东侧的一条小巷。小巷口有一座雕塑,叫《学童进馆》,再现了明清时期老门东学童前往私塾学习的场景。正对着小巷的是一座青砖古宅,门侧是一对抱鼓石,门罩上的石雕砖雕不多,但很美。门额上刻着的“竹里馆”,自然让人想到王维的同名五绝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门墙下摆着小叶黄杨盆景,还真有清幽的氛围,但其实里面是一家餐饮店。
“竹里馆”所在的小巷叫张家衙,它也是南北向,南端是三条营,要比箍桶巷幽静许多。张家衙得名于明末抗倭将军张可大的府第在此。
昏黄的灯光像雾一样在小巷里弥漫,漫步其中,轻松惬意。在这样的小巷中拍照有独具韵味的画风。砖石的路面,青砖的屋墙,古典的格窗,还有数株古藤爬在墙上,为老巷装点出绿意与生机。让中式裙装的美女,摆拍于老墙,或弄姿于窗前,绿影婆娑,照片都是很经典的中国风。我太太后来就说,很喜欢在这样的巷子里拍出来的那些照片。
在张家衙的一个丁字路口,东侧的另一个小巷口的墙角,竟然象征性地竖立了一个信号灯,倒计时循环地走着,红灯是一颗爱心,引得年轻人都在这里留影,期望把这份爱意都带回家。
这条丁字小巷一直往东,就是陶家巷。在陶家巷与箍桶巷之间的这片长方形区域,小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它们串联起家家户户,也串联起这里的悠悠古韵。这里不仅有一些店铺、餐馆,还有文化展馆、博物馆,比如“惜抱轩文化展馆”。
“惜抱轩文化展馆”是纪念清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姚鼐的,这里是姚鼐在南京的故居。
姚鼐是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后称病辞官,归乡授徒。他研究经学,兼及子史、诗文,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桐城派”核心文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惜抱轩”是姚鼐的书斋名,所以世人也称他是“惜抱先生”。
姚鼐故居门侧有株古紫藤,藤枝爬上高高的榉树,爬在古朴的门墙上。春天里,一串串紫藤花,在绿树上摇晃,从瓦檐上垂下,鲜花与古宅交相辉映,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有富有自然美的韵味。
不过,在老门东,最著名的文化展馆应该是“芥子园文化展馆”。芥子园是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私家别墅。
李渔是浙江金华人,自幼聪颖,襁褓识字,说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多才多艺,著述颇丰。他在五十多岁时寓居金陵,筑“芥子园”别业,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年,以文会友,以戏会友,创作了丰富的作品,并将芥子园经营为“壶中天地”的意境。
从陶家巷到三条营,然后又拐入小弄巷,左转右拐,已经搞不清身在哪条街巷,有的街巷灯光明亮,有的却昏暗得很,有的只有店铺流泻出来的光,有的却在头顶挂着成串成片的彩灯。
在一条东西向的街巷里,砖墙上爬着粗壮的古藤,墙下摆着条椅。砖墙、古藤、条椅和柔和的灯光,惹得人们纷纷在此摆姿弄影。
在老门东,诸多的名宅丰富了这里的文化底蕴。
在芥子园东侧,也就是三条营的东端积善里,有一片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是“蒋百万”的宅院。南京人所称的“蒋百万”,指的是以蒋寿山为代表的蒋氏家族。当年在南京,蒋宅是著名的豪宅,有“九十九间半房”之称。
“蒋百万”富而不失善良,热心公益,经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灾民。在光绪年间,因蒋氏的善举,官府封蒋宅为“积善堂”,“积善里”也由此得名。
三条营与箍桶巷路口的东南角,有一座喷泉,水雾在灯光的映照下,绚丽缥缈。喷泉旁的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笼罩在这绚丽的水雾之中,它就是积善亭。借助暗淡的灯光,只见亭柱上写着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概括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道理,说明行善与读书,是一个家族延续和振兴的两条最踏实、最可靠、也最高尚的路径。
沿着三条营从东往西慢慢逛,穿过箍桶巷,来到三条营的西段,最西端的一座宅院挂着“非遗传习馆”的匾额,里面灯火通明。
借助灯光细看,这座古建筑的方砖门墙质朴而厚实,门额上刻有“傅宅”二字,原来这就是“傅善祥旧居”。
傅善祥是何许人?她可是历史上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太平天国的女状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傅善祥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父亲是清朝秀才,她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她参加太平天国举办的科举女科考试,高中鼎甲第一名。入东王府为“女侍史”,后为“簿书”,最后升为“恩赏丞相”。可是,生不逢时,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东王府被杀戮和洗劫。这位女状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她还是为妇女解放做出了一定贡献。
老门东古今交融,到底藏着多少故事,一次游览只能是挂一漏万。老门东巷子太深,故事太多,足够让人在里面兜兜转转、走走看看几日。也许,只有在那踏过的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多趟,才能从细碎的时光里,打捞足够多的陈年往事。但是仅仅上面这些,我觉得已经足够支撑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标签。
古城墙,石牌坊,老街巷,古宅院,陈旧的砖墙和焕发活力的古藤,七彩霓虹的灯光和深藏古巷的人间烟火,夜色中的老门东光影交织,在它的古风古韵中,有老街、老宅和青藤,有诗书、礼仪与善义,有那位女状元惊鸿一瞥的身影,更有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诗篇与故事。
夜已深,我们沿着城墙根往中华门走去,老门东的热闹渐渐消失,老门东的灯火却渐渐氤氲成一个深沉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