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去姥姥家的路(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去姥姥家的路(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7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发表时间:2025-07-15 14:23:55
摘要:按直线距离算,我家和姥姥家基本正南正北,中间隔着小陈庄,算下来约三里路。三十年来这条路我走了不知多少遍。一千多米距离,写满一段段令人心生暖热的往事。 如今,偶尔走上这条路。走过村南小桥,走过杨树林,走过李堂路口,走过坟场,走着走着……我竟不知该往西还是往东?往西是姥爷姥姥的老院,往东是他们的坟茔。

不觉间,姥爷和姥姥已去世十年了。
   当走在去三图李的路上,心底依旧泛起阵阵暖热。
   曾经无数个夜晚。走过村南一棵老槐树,听村里人说这里住着“仙家”,在树下走,我从不敢大声说话。走过一堵被雨水冲刷满是坑痕的土墙,墙后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嬷嬷。走过一座低矮且落满面尘的老磨坊,白天这里噪音不断,每个人都会长白胡子。走过一座砖制的拱桥,桥翅子(桥翼墙)有半米高,是沙灰光面,上还留有我们白天摔泥碗的泥渍。
   桥下流水潺潺。有时水声很轻,有时水声很响。白天我在桥上,跳上跳下,晚上,我却不敢趴到桥翅上往下看。我怕水里会伸出一双巨手,把我拽进黑咕隆咚的桥洞。
   儿时,总觉得走过村南小桥,才算是去姥姥家的路。小桥向北有一条小路,是通左庄的路。每年只有春节后,跟父亲去他朋友家做客,才走这里。平时一年到头走不了几回,即是偶尔走,也是跟在捉鳝鱼的人后面看热闹。在这小条路的西北侧,有一片浅滩和一个并不大的荷塘。
   浅滩上长满了大人胳膊粗细的柳树,每年雨季,水会泡到树身半米处,村里不大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这里嬉戏。荷塘里藕叶很少,稀稀拉拉,也不知是野生的还是有人专门种的。忘了听谁说,是三爷爷家的,但我从没见三爷爷在这里种过藕或挖过藕。倒是经常看捉鳝鱼的来这里。
   他们都骑着二八大杠,后坐架上搭着两个编制袋搭子,这是装鳝鱼用的。前面大梁上搭着两个布搭子,这是装钓具用的。钓鳝鱼,不用长鱼竿,也不用长鱼线,钓具很简单。一根自行车轮辐条,把一头打磨尖,折小钩,便做成了。是不是有更专业的工具我不知道,我认识捉鳝鱼的人都是用这种工具。
   把蚯蚓穿在鱼钩上,在荷塘边上找鳝鱼洞。这需要技巧,捉鳝鱼的人一眼便能认出哪是鳝鱼洞动,哪是泥鳅洞。听他们说,泥鳅洞比较小,比较圆,而鳝鱼洞,比较大,比较扁。这也难怪,一条鳝鱼要顶五六条泥鳅大。
   把鱼钩伸进洞里,上下轻轻抽动,当觉得手上一沉,鳝鱼就上钩了。但此时不能急于向外拽,鱼会脱钩,要轻轻的,慢慢的,等鳝鱼头露出洞口,便可迅速提起。抓鳝鱼也需要技巧,鳝鱼身上有粘液很滑,除中指外,其他四指蜷缩做基台,中指成钩,牢牢套住鳝鱼,鳝鱼竟不能挣脱。后来我常用这个方法捉泥鳅,屡试不爽。
   小时候我分不清鳝鱼和蛇,因为它们太相似了。当看到鳝鱼在空中乱舞,我会害怕地退到大路上。我小时候从不吃鳝鱼。
   言归正传。小桥向南是一条较之桥北宽一些的土路。这条路非但不高,还有些低洼,每年夏天暴雨来临,路便成了河。
   九零年的夏天,暴雨连绵不断,河水爆涨。父亲去了关外,只有母亲一人在家看着我和小妹。姥姥催促姥爷来看看我们娘仨。姥爷走到桥南,路上的水都达到齐腰深。母亲心疼地埋怨姥爷。姥爷笑着说:“俺没事?恁娘说,小青不在家,下这么大的雨,怕你们出事,让来看看。”
   至今走在这条路上,我脑海总会蹦出姥爷趟着齐腰深的雨水,艰难地向前走。那年的雨的确很大,听人说,可能会闹洪灾。村里人都在院子里扎了窝棚。母亲也会趁偶尔的晴天,在屋顶晒了很多馒头片,装在袋子里,以备不时之需。
   在路东侧,有一片左庄的农田,农田比路还低洼,收成可想而知。每年雨季,水比庄稼都高。后来路面抬高后,这里一直种棉花,再后来,路面继续抬高,河水没法漫灌,这里就种起了正常农作物,收成还算不错。
   路西侧是四新河,徒骇河的分支之一,目前汇入县城西郊的茌新河。在我整个童年时期,这条河是村里孩子们游泳,捞鱼的好去处。每年早春灌溉期,上游开闸放水,浑浊的河水翻滚而至,挤过桥洞时,撞击着桥墩,汹涌澎湃,让人生惧。但大人们会在桥洞处,下渔网,收获颇丰。
   正常雨季,河水暴涨,但水流速度迟缓。孩子们就在这里游泳,嬉戏。由于水质浑浊,洗完澡太阳一晒,身上满是黄土渍,跟少林寺小铜人似的。游累了,就在桥翅上摔泥碗。这里出黄胶泥,一种可塑性极好,还不粘手的泥。那会儿,村民各家各户窗台上常摆着用胶泥捏成的摆件。小汽车、机器人、房子、小球等。
   再往南走,两旁是高大的杨树。由于路窄,树大,两侧的树冠交错,形成一道绿色长廊。白天阳光普照,仰头而望,光亮在绿叶间闪烁,影影绰绰,路面上树影斑驳,再配上几声蝉鸣鸟叫,诗意非凡。晚上,皎月当空,月色穿过浓密的枝叶,在路面上铺下朦胧的树影。晚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偶尔飘来几声夜莺私语,意境极美。
   路西侧是一条叫不上名的河沟,最北汇入四新河,向南通向哪里我不知道,按方向预测应该是三干渠。路东侧是一大片盐碱地,从远处看,高低起伏,因为坟头原因。这里是李庄村的坟场。小时候走到这里,总觉得阴森森的,我会紧走几步,抓住母亲衣角。小时候每当姥姥跟我讲狐仙和鬼火故事,这片坟场总会给故事应景。
   过了坟场,就到了李堂村西口。从这里去姥姥家的路可以二选一,向西斜着穿过李堂村的老场(碾麦场),小陈庄的老场,后李村的老场,爬上一个大坡,便进到姥姥村村民的胡同。后李村老场西侧是一片十几亩荷塘,在夏季,村里男女老少都来这里洗澡。东侧是一块小荷塘,表哥曾经在这里捉过几十条大黑鱼。
   老场不大,当年小舅在这里教我骑马,是一匹膘肥体壮的枣红公马。骑在上面,我不敢让它疾驰如风,只敢让它围着老场打转转,真是委屈它了。
   从李堂村口不拐弯一直向南,过了路口,路左侧边又是一片坟地,坟地长满红荆条。坟地至今还有,只是种满了杨树。走过小陈庄的桥头,左边是李庄大片农田,右边依旧是河沟,河沟两侧种满了杨树,每年六月份,这里最出知了猴。
   每年放寒假时,我喜欢跟着表哥拿着锯子和斧头,来这片树林找枯树枝,弄回去给姥姥做柴禾用。走到一座没有桥翅的拱桥,便是姥姥村子的东入口。每次来姥姥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过了这座小桥,就感觉到了,往前走不远,就能看到姥姥坐在屋后的石磙上,向东眺望!她在等儿女们,等她的外孙。按直线距离算,我家和姥姥家基本正南正北,中间隔着小陈庄,算下来约三里路。三十年来这条路我走了不知多少遍。一千多米距离,写满一段段令人心生暖热的往事。
   如今,偶尔走上这条路。走过村南小桥,走过杨树林,走过李堂路口,走过坟场,走着走着……我竟不知该往西还是往东?往西是姥爷姥姥的老院,往东是他们的坟茔。
  

共 25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路”为线索,串联起记忆中的老槐树、土墙、磨坊、拱桥、荷塘、鳝鱼洞、坟场等意象,将童年的好奇、恐惧、嬉戏与亲情的牵挂娓娓道来。文中对细节的把握很动人,如姥爷蹚过齐腰深的雨水探望家人的身影,摔泥碗的黄胶泥,浑浊河水中嬉戏的“少林寺小铜人”,夏夜月光下沙沙作响的杨树林等等,这些画面既承载着质朴的乡土气息,又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淡淡哀伤。结尾处,作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往西是老院,往东是坟茔”的选择,将情感推向高潮。那条走了无数遍的路,如今成了连接记忆与现实的纽带,也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通道。全文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在怀旧中完成了对亲情与乡愁的双重祭奠。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5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5 14:24:1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15 14:24:22
  不错的一篇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7-16 07:40:34
  恭喜笔耕不辍的高产作家冬阳老师佳作精品连连!拜读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