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在分岔路上(散文) ——于时光褶皱里寻找自己的坐标
山川不语,人生如潮。2023年7月30日的午后,大学录取通知的电流声还在耳畔震颤;14天后的清晨,人生第二封通知书已躺在掌心。选择往往只在刹那,而我最终落笔的答案是——"摘下旁人的目光,这一程我先走向自己"。——题记
站在大三的门槛回望,大学过半的光阴像本被翻旧的书。我始终没能像贺显贻那样,做出清晰而坚定的选择——那个以604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的女孩,至今仍像颗星子悬在我记忆里。她的选择或许背离了世俗定义的成功模板,却透着"我明了去向"的笃定,这份清醒本身已是了不起的胜利。而我,仍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被"应该如何"的喧嚣裹挟,反倒忘了叩问内心:真正渴望的究竟是什么?
初入大学时,新生活像幅摊开的油画。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奔赴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兰州的街巷藏着我全部的幼年记忆,从出生到幼儿园的时光都浸在"兰"字的气息里,只是后来的岁月让这份记忆蒙了层薄纱。大学头半年的日子像被撒了糖,新认识的朋友、有趣的社团活动、部门里的欢声笑语,还有那张院级摄影大赛三等奖的证书,都成了闪亮的注脚。某个失眠的夜晚,我似乎触到了心之所向,于是后来退出了所有部门,一头扎进学科竞赛的世界。
2023年12月报名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时,我像握着船桨的渡者。(这项赛事在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位列第12项,后来虽在第十五届弥补了前次遗憾,却仍留下仅差一名晋级国赛的怅惘。)赛程漫长如跨冬的河,那时的我却像揣着团火,坚信能蹚到对岸。次年3月校赛失利的消息传来,第一次打击像块冰砸进怀里,却没浇灭那团火,反倒让我更执拗地想往前闯。
命运很巧妙,让我遇见了徐老师——那位永远昂扬的东北女性,像株顶风生长的白杨;遇见了牛哥,这个专升本后依旧保持优异成绩的男孩,用行动告诉我起点从不定义终点;还有宏大秘书长、启辰、筱恒组成的完美团队。一年时光里,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懵懂,到收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3项,拿下2项国家级和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每一步都踩着共同的脚印。回望这段路,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民办本科从不是枷锁,站在竞赛场上与各高校对手交锋时,我从未觉得矮人一截。学历不过是块敲门砖,真正支撑人的是能力,没人会为敷衍的人生买单。所以我常对自己说:请你努力,为了你自己。
大二结束时,我选择留在兰州实习。提前闯进职场的这15天,像喝了杯加冰的美式。办公楼的灯光比宿舍楼道亮得刺眼,想家的情绪突然漫上来——今年春天的风沙没吹过秦岭,我还没回过家。这段日子让我看清:校园时光是被裹在棉里的暖,职场从不是滤镜里的模样。选择容易,践行却难如攀坡。也是在加班后的深夜,我决定考研。旁人疑惑为何如此仓促,只有我知道,英语的短板像块拼图缺口,必须提前打磨才能凑齐完整的图景。我不知道能否坚持到最后,未来本就像雾里的路,但身后家人的目光始终是灯塔——他们从不替我做决定,只在每个岔路口递上鼓励的风。
至此,我的大学故事只讲了一半。未来会遇见什么,谁也说不准,但此刻的我不想给明天留下"本可以"的遗憾。陌生人,若你也站在分岔路口,请记得:努力不是为了某个既定的结果,而是为了在时光里找到自己的坐标。你的选择不必复刻谁的轨迹,你的人生该有独属的刻度。毕竟,你值得所有尚未抵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