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江山”七年记(散文)
2018年6月23日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已经醒了。窗外的蝉鸣一声接着一声,像是在催促着什么。我翻身下床,快速洗漱完毕,抓起桌上的背包就出了门。今天是去参加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文学研修班的日子,地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从家里到那里,得先坐半小时公交,再换乘地铁,算下来路上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
我们那一期研修班,光是燕山来的同学就有8位。大家住的地方离得不算太远,约定好每个周六早上七点在村口的公交站集合,一起搭车去市里上课。不管头一天晚上下了多大的雨,也不管第二天太阳有多毒,这个约定从没变过。记得有一次,出发的时候还下着瓢泼大雨,我们几个人挤在公交站台的遮阳棚下,裤脚都被雨水打湿了,可谁也没说要请假,笑着闹着就上了车。
那天下午的课,是中国作家及文学评论家马季老师来讲的。他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讲得眉飞色舞,台下的我们听得入了迷。讲台下靠墙的位置,摆着一张长条桌,桌旁坐着三个人——一位中年男士,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低头小声说几句话,看起来不像来听课的学员。
下课铃响了,马季老师刚走出教室,班主任小王老师就走了进来。她笑着对我们说:“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江山文学网的总经理赵兴华赵总。”说着,她指了指那位中年男士。赵总站起身,冲我们鞠了一躬,然后坐下来开始说话。他说话的时候,语气特别温和,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讲了江山文学网是怎么成立的,还反复说这个网站是做纯文学的,特别欢迎我们这些刚开始写东西的人。
赵总说完,那两个年轻助手就接过了话头。男助手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边操作一边给我们讲怎么注册账号,怎么上传文章,女助手则在一旁补充,告诉我们投稿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格式,标题怎么写更容易被编辑看到。讲完了,他们还说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那会儿,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好多同学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围到长条桌旁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开了。“注册的时候名字能改吗?”“文章投上去多久能有消息啊?”“要是写得不好,会不会被笑话啊?”赵总和两个助手就坐在那儿,脸上一直带着笑,一个一个地回答,哪怕是特别简单的问题,也说得明明白白。我站在人群后面,看着这场景,心里觉得挺新鲜的,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老师被学生围着问问题,还这么有耐心的。
第二天是周一,我正在家里收拾东西,同学守山人给我打了个电话。“哎,你昨天听赵总说那江山文学网了吧?我觉得挺好的,要不咱也注册一个?”守山人在电话那头说。我想了想,觉得反正也没啥事,就答应了。挂了电话,我打开电脑,按照昨天那两个助手说的步骤,一步步填信息。取名字的时候,我琢磨了半天,想到自己也就是个刚学着写东西的,啥也不懂,就像个没长熟的果子,干脆就叫“青李子”吧。
守山人知道了我取的名字,特意跑到我家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这名字好,青李子虽小,却有滋有味。一旦成熟,便是大家的共爱。”在他的鼓励下,我找出之前写的一篇短文,题目叫《月下割麦》,是写小时候家里人夜里抢着割麦子的事,字数还不到1600字。我把文章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改了几个错别字,就小心翼翼地投了出去。
投完稿,我这心就跟揣了只兔子似的,砰砰直跳。隔两分钟就打开江山文学网的页面,点进自己的账号看看,文章有没有被选上。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回,连饭都没心思吃。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我又一次刷新页面,突然看到文章后面显示“已发表”。我赶紧点进去,不光文章登出来了,旁边还配了一张插图,画的是月光下,几个人弯着腰在田里割麦子,跟我写的情景一模一样。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文章前面还有一段长长的编者按,把文章里写的事儿都分析了一遍,最后还说“佳作,编者推荐阅读!”
第二天一早,我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打开江山文学网,发现《月下割麦》旁边多了个红色的小豆子标志,下面写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030021”。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又看,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又刷新了好几遍页面,那标志还在。我高兴得差点从床上蹦起来,拿着手机跑到守山人家,把这事儿告诉了他。
守山人比我还激动,拉着我就往其他同学家跑,把我文章得精品的事跟大家说了。同学们都围过来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个同学叹了口气说:“得一颗‘红豆’可难了,我投了好几次都没成。”听她这么一说,我更觉得这“红豆”珍贵了。
不过,好运气也不是一直都有的。后来我又投了几篇文章,都没评上精品。一开始我还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可投的次数多了,心里就有点打鼓了,是不是自己写得太差了?加上那段时间家里事儿也多,上班也忙,慢慢就懒得写了。从2020年开始,我就很少上江山文学网了,更别说投稿了。
大概半月前,我去知名画家陆老师的工作室玩。工作室里还有好几个当年一起参加研修班的同学,大家聊着天,说着各自这些年的情况。聊着聊着,王轻轻突然看着我说:“李子姐,你是咱们那批学员里,唯一一个还在江山文学网写东西的人了吧?”我愣了一下,没说话,但心里却咯噔一下,想起了“淡雅晓荷”社团的社长小何。
说起来,我重新开始在江山写东西,全靠小何。那是去年7月的最后一天,我闲着没事,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有个江山的账号,就试着登了上去。页面打开的那一刻,我都有点恍惚了,好久没更新,好多消息都堆在那儿,就像一间久没打扫的房间,积满了灰尘。正看着,收到一条消息,是小何发来的,问我最近怎么没投稿了,还说觉得我之前写的文章挺不错的。
我跟小何就这样聊了起来,后来也开始看她写的文章。从她的文章里,我才知道她这一路走来有多不容易。她在读大学的时候,父母就都不在了,那阵子她天天喝酒,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的。后来还是她舅妈劝她,让她上江山文学网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点事儿做。没想到,她一上这个网站就迷上了,不光自己写,还成立了“淡雅晓荷”社团。
小何写的文章,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都是些身边的小事,可每次读,我都忍不住掉眼泪。有时候看到一半,就得停下来擦擦眼睛,不然根本看不清字。更难得的是,她就像有千里眼似的,总能在我不想写的时候看穿我的心思。有一次,我写一篇文章,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就跟小何说想放弃。没过几分钟,她就发来消息:“姐,你写的这部分特别好,就是后面那个细节,再改改就更顺了,别放弃啊。”还有好几次,我偷懒好几天没动笔,她就会发来一句:“姐,最近是不是太忙啦?有空了写点东西呗,等着看你的新作呢。”
在小何的鼓励下,我又重新拿起了笔。那段时间,我写得特别顺,接连有近三十篇文章都评上了精品,得了三十颗“红豆”。去年冬天,“淡雅晓荷”社团搞了个“晓荷・烟火”征文活动,我也投了一篇,没想到还得了前几名,奖品是一件深粉色的羽绒服。我早就想买一件这样的羽绒服了,就是觉得有点贵,一直没舍得。拿到奖品的时候,我高兴得晚上都没睡好。
算算日子,我跟江山文学网结缘,已经七年了。这七年里,我在上面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有时候工作累了,或者心里烦了,我就打开江山的页面,看看那些熟悉的名字——“何叶”“芹芹森”“汪震宇”“陌小雨”,他们都是网站的编辑或者其他作者。读着他们给我写的编者按,还有评论里那些暖心的话,我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所有的烦恼好像都没了。
小何曾经跟我说过:“江山文学网是一片沃土,只要你愿意播种,就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花开。”我觉得她说得太对了。在这里,我不光学会了怎么写文章,还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收获了这么多温暖。我想,只要我还能写,就会一直在这里写下去,我和“江山”,肯定不会有什么“七年之痒”。
今天写下这些,就是想好好谢谢江山文学网,谢谢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个人。是你们,让我这个普通的草根文学爱好者,也有了一个能展示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