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方寸阳台多肉闲(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方寸阳台多肉闲(散文)


作者:爱莫问天 布衣,48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0发表时间:2025-07-17 13:42:16
摘要:暮雨峡江逢玉莲,凡尘偶落九琼仙。 橘生淮北终成枳,褪尽脂华见楚天……

【星星】方寸阳台多肉闲(散文) 序:阳台上的生命礼赞
   暮雨峡江逢玉莲,凡尘偶落九琼仙。
   橘生淮北终成枳,褪尽脂华见楚天。
  
   丁酉年暮春,宜昌的雨下得没完没了。在果园路花鸟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第一次遇见了它——景天科的小家伙。叶片层层叠叠,像微缩的莲花宝座,边缘晕染着一抹羞涩的粉红,乍一看,真像从敦煌壁画上不小心掉下来的一小块彩绘。花贩子管它叫“吉娃娃”,还打趣说这娇贵玩意儿,大老爷们儿可伺候不好。可它那份安安静静的劲儿,倒让我这楚地人想起了“秉德无私”的老话,心里一动,就把它当成知己领回了家。
   刚上手那会儿,学着江南养花的法子,总怕它渴着。哪晓得峡江边的冬天,雨里裹着寒气,春天的雾也能凝成霜。眼瞅着买来的“虹之玉”叶子变得透明、化水,“静夜”的杆子从芯里发黑、烂掉,这才恍然大悟“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赶紧上网恶补多肉养护技巧,换了粗陶盆,拌上颗粒土,盆底不忘垫几块碎瓦片透气。学着屈大夫“扈江离与辟芷”的智慧,由着它褪去娇嫩的“锦衣”,生出适应本地水土的“胄甲”,慢慢地,竟也养出了几分楚地的硬朗风骨。
   养多肉最妙的,是看它们出状态、变颜色、披锦裳,像看天边的云霞。巴掌大的阳台,成了消磨时光的好地方。清早推开窗,薄薄的晨光里,叶片上凝结的水珠映着胭脂红;傍晚煮壶茶,夕阳熔金般的光线,又把几盆肉染成了琥珀色。试过把“唐印”挪到北窗,不出三天,那鲜艳的朱砂纹就淡得快没了;再把“蓝石莲”搬到南檐下晒了半个月,嘿,叶尖竟泛起了翡翠般的蓝绿斑。这才明白,草木也通阴阳流转的易理,自有它的生存之道。
   朋友送了本《新手零基础玩多肉》,我翻来覆去,觉得“冬夏断水,春秋浸根”八个字最实在。可宜昌的倒春寒像带刺的鞭子,真要按书上说的春天大水浇灌,那简直是催命。尽信书不如无书,琢磨来琢磨去,找了个透明的玻璃瓶装上水,搁在室外的空调外机上。心想,这不就是接点“天落水”的灵气来养着嘛。从前屈子涉江濯缨,今天我接点雨水养肉,都是图个道法自然。
   有段时间迷上了收集品种,跟周穆王集八骏似的。日本的、比利时的多肉在窗台上排兵布阵,热闹得像诸侯会盟。可这些名门闺秀大多像楚宫里饿出来的细腰美人,经不起风雨。“桃蛋”粉嫩的叶子晒褪了色,干瘪得像个老太太;“熊童子”肥厚的小爪子掉得稀稀拉拉,活脱脱一个小乞儿。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冬美人”,霜打之后颜色愈发浓艳,显出一种坚韧的风骨,像峡江渡口的老船工,布衣素颜,自有一份荣枯随心的豁达。
   还记得那个周末,逛宜阳后市场对面的野猪林多肉花园,得了棵“广寒宫”,株型舒展如杨玉环的舞姿,叶片裹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真像月宫仙子的素衣。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几天梅雨就来了;世事难料,这仙姿转眼就烂成了泥。连夜翻书查资料,看到“风土驯化”四个字,心里像被钟杵撞了一下。干脆关了补光灯,摆上了空调外机架,让它们直面风雨。三年过去,活下来的那些,个个都成了阳台上的“糙汉子”,反倒有了璞玉般的质感。
   如今窗台上的老桩,也就那么三五盆,个个都带着岁月的伤痕。这棵“玉树”断了根粗枝,伤口处竟斜斜地爆出一簇新芽,姿态像极了《楚辞》里描绘的“九茎连蜷”。这才懂得,草木自有它的天性,何必非得用人力去扭曲?
   早先学着苏州盆景的法子,用铜丝硬拗枝条,勒进肉里三个月,憋出半盆病恹恹的“金枝玉叶”。偶然读到《长物志》里说“木有瘿,石有晕,方为佳”,臊得脸通红,赶紧把铜丝全拆了。丙申年一场大风刮断了“紫乐”的主干,没想到断口那儿憋出几个新头,长势比原来还好。老桩的韵味不在年轮多少,而在那些伤痕沉淀后,生出的那份韧劲儿和宽厚。
   “生石花”最像咱们楚地江滩上的雨花石。那是前年秋天的晚上,我拿着手电筒细细看它们蜕皮后的纹路,裂开的缝隙像神秘的星图排列,忽然想起屈子那篇《天问》。这石头里怕不是也藏着灵性,用裂痕当嘴巴,在问天、问地、问洪荒吧?养了八年,看它们蜕了十六次皮:头回蜕皮,紧张得像捧着刚出生的雏鸟,剥那层干皮手都抖;现在呢,就搬个小板凳在旁边看着,等它自己慢慢挣脱出来,顺其自然。去年有颗石头裂开的纹路竟成了太极图,两瓣各自长成独立的新株,活生生演了一出《易经》里的“两仪生四象”。
   宜昌这地方,天气邪乎,四月能热得像蒸笼,十月说冷就冷得刺骨。“仙人球”这类反倒像巴山里的倔老头,管你梅雨下多久,我自岿然不动,抱朴守拙。“橙梦露”好几年不见开花,谁曾想庚子年封城那会儿,它冷不丁开了,皎洁的花朵在月光下,像一颗小月亮落在了西陵峡。
   以前到处求购名贵的“长生草”,现在安心守着几盆普通的“蛛丝卷绢”。“玉蝶”夏天必烂,干脆换成“落地生根”,结果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群振翅欲飞的青鸾。这才真正嚼透了《齐民要术》里“顺天时,量地利”六个字的真滋味。如今阳台上剩下的老伙伴:“橙梦露”饮着江雾,“奥普琳娜”披着霜华,“玉树”的枝桠指向楚天,“仙人球”在晚霞里镶着金边。嘿,不多不少,刚好凑齐了“四象”之数。
   八年时光溜走了,养多肉,说到底是在养自己的心。楚人爱香草,常怀高洁之思。如今才明白,与其做那孤高的香草,不如学山间一株朴树,任由四季的风雨,在身上刻下真实的年轮。
  
  
   1.窗台的拓荒者
   陋室新迁觅绿痕,大棚隅角遇霜魂。
   八年光隙窗台满,陶缶青灰印岁温。
  
   每当暮色像墨汁一样晕染开,浸透宜昌老城的屋顶,我就爱站在这四楼的铁艺窗前。三十三个粗陶盆,蹲在绛紫色的木头花架上,看着乱,其实高低错落,各有各的地盘。花架敦实得很,这么多盆压上去,纹丝不动,瞧着就让人心里踏实。盆里种着五花八门的“肉墩墩”,叶片肥厚,形态各异,肉友们都管它们叫“多肉”。
   跟它们结缘,还得倒回九年前。女儿像抽条的小树,转眼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挑来选去,定了冯家湾的机关幼儿园。老婆效仿孟母三迁的心思活络了,拍板在人寿桥三巷安了新家。房子不大,好在有个还算宽敞的阳台,正适合摆弄些花花草草。
   2017年夏天,一个闷得喘不过气的午后,老婆兴致勃勃,要改造阳台这方小天地。我跟着忙活,把网上淘来的花盆、营养土一股脑搬出来。新花盆还泛着青灰色的陶土气。刚装修完的小窝,阳台空落落的,就缺些活物添点生气。
   盆还没摆弄利索,老婆又拽着我直奔花卉市场。大棚里姹紫嫣红,看得人眼花缭乱,什么都想往家搬。可挑花了眼,真正能入心坎儿的却没几个。就在大棚角落里,十块钱三盆的“胧月”挤在塑料方格里,叶片裹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活像裹了糖霜的月牙酥点心。老板包花根的动作麻利又粗鲁,旧报纸一卷:“这玩意儿皮实,好养得狠!”
   得,就听老板的,一脚踏进了多肉的坑。
   没想到,这一入坑,就是八年。
   时间跳到2019年夏天。女儿那个淡蓝色的小书包,总歪歪扭扭地靠在墙角,上面绣的卡通猫耳朵都耷拉了,仿佛还沾着阳台上晒过的太阳味儿。那会儿她每天放学回家,头件事就是冲到阳台巡视领地。书包里常滚出几颗没吃完的奶糖,混着彩纸剪碎的童年时光。
   那天清晨,那个小书包忽然被挂上了衣架。拉链缝里,还卡着昨晚她从阳台薅下来的一片“冬美人”叶子,青绿青绿的。她自己套上白衬衫、藏青裙子,笨手笨脚地系头花,结打得歪歪扭扭,还不让我们帮忙。新买的雾霾蓝书包,方方正正立在地板上,像一块小小的、还没化开的冰。
   没错,我家的小丫头幼儿园毕业了。幼升小,搬家又提上了日程。
   家里正式开了个会,经过友好协商,全体5位参会人员一致同意去夷陵天问国际小学。报名、面试折腾一通,入学通知到手,找新房子成了头等大事。
   老婆提议在学校周边就近买房,全家举双手赞成。于是,我们搬到了天问小学旁边的清江润城。
   新家也有个不错的阳台,这是我们两口子心照不宣的默契。可惜搬家匆忙,花花草草太多,没能全跟着过来。黄昏里,望着新阳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时光仿佛裂开了一道口子。
   不错,就是多肉。
   买盆、买肉、买土……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崭新的阳台,全新的环境。曾经堆满多肉的矮花架,如今又摞上了新买的多肉,全是女儿亲手挑的。她小身板挺得笔直,我给她梳的马尾辫一高一低,随着她小声的自言自语轻轻晃动。窗框分割的光斑落在她的格子裙上,恍惚间,又看到她幼儿园时贴在裙子上的星月亮片。那盆“吉娃娃”,是她非要买的,摆弄的时候格外认真,小脸儿绷得紧紧的。
   如今回头看,这八年的养肉日子,像块压舱石,不知不觉稳住了我们这个小家的心绪。一盆盆多肉,安静地立在半人高的花架上,以窗户为背景,在防蚊窗纱的格子里排开。“橙梦露”的叶尖沁着诱人的胭脂红,“冬美人”垂下的枝条在傍晚的风里轻轻摇晃。眼下是2025年的深夏,我的“肉龄”迈入了第九个年头。
   现在想想,当初那些被叫做“新手套餐”的普通品种,才是真正带我走进多肉植物世界的钥匙。夏天的雨点敲在钢化玻璃上,“胧月”的叶片一层层舒展,在雨天的阴影里努力捕捉着稀薄的天光。它们无声地教会我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在本能地寻找光的缝隙。
   当雨停初晴时,我总习惯伸手轻轻碰碰“橙梦露”肥厚的叶片。当年那个蒙着灰尘的空荡阳台,如今已被三十二盆多肉填成了一个小小的绿洲。双层玻璃上落了些灰,倒像是给这些粗陶盆衬了一道天然的、淡灰色的背景布。
  
  
   2.景天的启示录
   霓虹虚价乱瞳关,褪尽铅华露本颜。
   试炼风霜冬美韧,光阴雕镂胜铜圈。
  
   第一次真正掉进景天科这个坑,是因为一棵“桃蛋”。每位多肉爱好者都有一个桃林梦,皆因桃蛋的叶尖常年洇着晚霞般的粉红色。深夜看韩国直播成了瘾,镜头扫过济州岛的大棚,月光像水银一样淌过“霜之朝”银白的叶片,给整个棚里的肉肉都盖上了一层“雪被子”。收到跨国快递,拆开纸箱,里面的“桃蛋”粉霜在黑暗的旅途里褪去了不少,像远嫁的公主卸掉了华丽的妆容。
   清晨六点,露水凝在“吉娃娃”叶尖,晶莹剔透。有些美,注定只能在方寸之间静静供养。
   我养的第一棵景天,是花市角落里捡来的残次品。拇指大小的“桃蛋”被塞在花架最底层,粉霜剥落的地方露出青灰的皮肤。老板摆摆手说送我了,断言它活不过梅雨季。嘿,它偏就打了老板的脸,在一个七厘米的素陶盆里一住就是三年。每年春天,叶腋处就爆出一串串米粒似的侧芽,像在无声地嘲笑人类对所谓完美的执念。
   真正把我拖进景天深渊的,是一棵“女王花笠缀化”,也叫“红孔雀”。直播间里看到它,粉紫色的叶片螺旋着向上生长、折叠,像一团被瞬间冰封住的璀璨火焰。花商主播叫熊猫多肉,报出的价格让旁边一起看的老婆倒吸一口凉气,我却像着了魔,鬼使神差地点了付款。快递到手,宝贝似的抱在怀里,一层一层拆开填充的报纸和缠裹着的卫生纸。暮色里,叶片边缘那圈细细的红线明明灭灭,真像一团将熄未熄的火。现实中没见过红孔雀,那一刻,它就在我眼前展开了华丽的尾羽。
   直播买肉的疯狂始于某个睡不着的凌晨。主播戴着橡胶手套的手拂过“广寒宫”叶片上那层梦幻的绒毛,那样子真戳中了我的心巴;用多个夜班攒下的辛苦私房钱,换来一棵五厘米见方的“雪莲”,拆开泡沫箱时,水汽正顺着它褪了色的锦斑往下淌;“乒乓福娘彩虹锦”那姿态,比嫦娥的霓裳羽衣还撩人,一看价格八万多,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上网一查,就带俩叶片的“砍头苗”都得三千多块,价格让我死了心,可“乒乓福娘锦”的模样,却在我心底烙下了永恒的印记……买不起贵的,普货倒是收罗了一大堆。
   肉肉到家,先在盆底铺上一层火山岩,像撒了把黑芝麻。照着攻略,七成赤玉土混三成鹿沼土,再掺几粒缓释肥当味精。
   可怪了,“象牙”在我精心伺候下反倒日渐消瘦,叶片一片片掉,露出光秃秃像竹签似的杆子。直到有天,发现老婆随手养在酱油碟里的“冬美人”挤得快爆盆了,才猛然惊醒:最金贵的,未必是最合适的。
   “玉露”虽然不属景天科,却是我入坑时的元老。伺候它像做精密手术。北窗台散射的光线下,十二卷属的窗面幽幽发亮。我用牙科那种弯头小镊子夹着棉球,轻轻擦拭叶缝里的水渍,比给新生儿擦胎脂还小心翼翼。有回擦“冰灯玉露”,手一抖,蹭掉了半边窗,看着那透明的组织渗出汁液,心里咯噔一下,仿佛听见冰面碎裂的脆响。
   反倒是那盆被戏称为落地生根的“玉树”,活得那叫一个坦荡。随手插的枝条,在潮湿的梅雨季里疯长。它教会我景天科最深的一个秘密:所谓的娇贵,多半是人类的错觉。给点阳光,给条缝隙,它们自己就能找到活路。

共 1199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养多肉植物的记录,更是一篇融合了个人生命体验、地域文化底蕴、古典文学修养以及对自然规律深刻领悟的优美散文。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真挚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优美的文笔,将平凡的阳台种植活动升华为一场关于生命韧性、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和心灵修炼的深刻旅程。文章立意高远,情感真挚饱满,文采斐然,意象丰富,极具感染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方寸阳台之上,也能在草木的枯荣之间,洞见生命的真谛,滋养自己的心灵。作品立意深刻,情感真挚:主要表现在:1.超越园艺层面:‌ 文章的核心并非单纯传授养多肉技巧,而是围绕“养肉养心”这一深刻主题展开。它记录了作者八年间与多肉相伴的生命历程,将植物的枯荣与人生的起伏(如女儿成长、搬家、疫情封城)紧密相连,赋予养肉行为以生命感悟和哲学思索的高度。‌2.从“美”到“韧”的领悟:‌ 作者最初的审美追求(追求名贵品种的颜值)在实践中逐渐转向对“韧性”、“适应力”和“自然之道”的欣赏(如“冬美人”、“落地生根”、“仙人球”)。这种转变象征着心境的成熟,从追求外在的浮华到欣赏内在的生命力与随遇而安的豁达。3.‌文化根脉的投射:‌ 楚地文化(“秉德无私”、“扈江离与辟芷”、屈原、《楚辞》、《天问》)被巧妙地融入养肉的体验中,赋予普通花草以地域精神内涵(“楚地的硬朗风骨”、“老船工”的坚韧)。这种文化自觉使文章超越了个人爱好,具有了地域文化书写的意义。4.亲子时光的温暖载体:‌ 多肉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女儿成长的见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夫妻共同的情趣(改造阳台、逛花市),承载着温馨的家庭记忆和代际情感传递(女儿挑选“吉娃娃”)。5.文化根脉的投射:‌ 楚地文化(“秉德无私”、“扈江离与辟芷”、屈原、《楚辞》、《天问》)被巧妙地融入养肉的体验中,赋予普通花草以地域精神内涵(“楚地的硬朗风骨”、“老船工”的坚韧)。这种文化自觉使文章超越了个人爱好,具有了地域文化书写的意义。总之,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感悟。佳作力推。【编辑:紫云朵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07-17 13:44:56
  结构精巧,叙事流畅:‌ 以倒叙开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初识、摸索、痴迷、顿悟、沉淀)并结合主题(品种迷恋、风土驯化、盆景之思、生命哲思)展开,穿插女儿成长和家庭搬迁两条副线,最后升华主旨。结尾处“四象”之数的归结和“养自己的心”的点题,余韵悠长。两首七言诗的插入,既点明小标题主旨,又增添了文学性。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名门闺秀”与“冬美人”的对比;刻意呵护与顺其自然的对比(“玉露”与“玉树”);追求造型(铜丝拗枝)与接纳天然(风断后重生)的对比;对“完美”的执念与对“伤痕沉淀后韧劲儿”的欣赏的对比。这些对比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立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爱莫问天        2025-07-18 10:24:11
  感谢朵朵社长,辛苦编按,问好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