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放手方真爱(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放手方真爱(赏析) ————读白居易《长相思》


作者:吴需荣 举人,397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发表时间:2025-07-17 23:56:21

白居易是中晚唐著名诗人。他才华横溢,年轻时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震惊长安权贵,从此名声大噪。他的人生历程也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也曾有过官运不济和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触,但总体说来还是走着古代读书人的康庄大道:学而优则仕,而且仕途越来越高,人生越来越顺。很多人认为,白居易是整个唐代仅次于李杜的诗人,可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没有李白那样传奇的人生经历,没有李白那样瑰丽奇特的想象,思想感情也不太一样,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他和杜甫相比,人生又太顺了,没有经过真正的艰难曲折,没有最下层平民的切肤之痛,自然没有杜甫那么深切的感受。尽管这样,他还是攀上了唐诗的高峰,是因为他重感情,心思特别细腻敏感,是天生的艺术家。他送客时听到有人弹琵琶,居然能够想到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爱情的感悟之深,才创作了千古名片《长恨歌》,让传统意义上杨贵妃这个红颜祸水,唐明皇这个误国误民的君王之间产生了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并流传千古;他身居高位,却提倡新乐府运动,直接批评朝廷官僚侵害百姓的可耻行径,更是对普通百姓的无疆大爱。正是他的心中充满着爱,才能体会人生之细微感触,从而生发出无限感慨,最终化为感人至深的诗歌语言。
   一般说来,词兴起于晚唐五代,但那是词的成熟时期,在此之前就有文人词作,传说李白就有词两首,虽然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白居易写过词是公论,这首《长相思》就是他所作。这首词无论从格律还是意境上,已经达到了词的一个高度,即便放在后来的宋词中也毫不逊色。这首词一般认为是思妇主题,是说一个独守闺中的妇人思念离家外出的丈夫,说得通。然而,我更赞成另一种说法:白居易写的是自己的故事。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九岁,在古代已经是高龄老人,他的同辈好友已经相继离开人世,而他又没有子女可以承欢膝下,所以晚景还是有点凄凉的。所幸,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侍妾,名叫樊素,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已经陪伴了他十年之久,基本上可以说是他晚年的精神寄托了。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樊素要离开他回到杭州老家,而这一次离开就是永别。白居易虽然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樊素的离开,并写了这首词作为赠别和思念。词的全文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实际上就是樊素归乡的路线。樊素从他们当时定居的洛阳回到杭州,先经过汴水,再经过泗水,然后从瓜州坐大船一直到吴地杭州。作者不是说樊素在走,而是在说水在流,而流水在古代就是愁思的意象。也就是说,白居易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愁思一直放在樊素身上,随她走过汴水,走过泗水,一直走到瓜州,最后停留在吴山。一首短小的词中全是地名,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悲哀的老者,将全部心思寄托在离开自己的亲人身上,十分关切她的行程,唯恐碰到什么危险和意外。
   上片可以说是叙事,下片就是抒情。悠悠就是悠长,悠远,没有尽头。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还有无尽的怨恨。思念自然是思念樊素,怨恨也许是恨樊素离开自己,也许是恨命运对自己不公,将自己最挚爱的人从身边夺走,也许是兼而有之。所爱的人离开自己,不顾自己的感受,于是产生这种怨恨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这种思念,这种怨恨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作者说要等到樊素归来。实际上,他明明知道樊素是一去不回的,也就是说这种怨恨不会再有尽头了,自己的期盼只是一个虚假的设想,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自己在安慰、欺骗自己。最后一句,月亮当空,我独自倚在楼上。古人笔下的月亮,都有相思之意,明月千里寄相思嘛。倚楼,更是思妇常态,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写的是思妇,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白居易对樊素的思念,已经和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无异,自己也会孤独的站在小楼上,呆呆的看着月亮,想着心中亲爱的人何时能够再出现在自己面前。
   在古代,男女是不平等的,夫妻的权利义务就不平等,更不要说小妾,那简直就是人身依附关系,比佣人好不了多少。丈夫对小妾拥有着绝对的权力,小妾只有侍奉的义务。小妾侍奉的好,得到丈夫的欢心和宠爱,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舒适一些,仅此而已。丈夫可以随意把小妾当做礼品送给别人,而小妾是没有权力自行离开丈夫的,再受宠也不行。像白居易如此喜爱樊素,将樊素作为自己生命的寄托,自然不希望樊素离开。可是,这正是白居易的伟大:他拥有着可以主宰的权力,但没有使用。他没有将樊素看成侍妾,而是把她看成同等地位的人,只是和她商量,绝不违背她的心意。甚至在词的最后,他宁愿反过来,像地位低下的女子求丈夫一样,恳求樊素也绝不勉强。他爱樊素,他在词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实际上肯定有挽留樊素的意思,像恨到归时方始休,分明就是在哀求樊素:你赶紧回来吧,你不回来我日子没法过,你不回来我的余生就只剩下痛苦,你能狠心如此吗?但是,他宁肯自己像怨妇一样,也不强行留下对方。男人,尤其是官员做怨妇状,在那个时代传出去是很丢脸的,但是白居易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樊素的心意。哪怕樊素最终没有改变心意,还是坚决离开,他只会思念对方,也许会怨恨对方,但绝不勉强对方。这才是最深情的爱——爱从来不是占有,而是放手。这句话说着简单,能做到是何其的难!民国有位军阀叫杨森,有着不计其数的姨太太,后来有一个姨太太和别人好上了,开明的他放其离开,已经成为美谈,但其实这个姨太太绝不是他深爱的那个人。民国最为感人的爱情故事: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夫妇,金岳霖是他们邻居,金先生深爱林徽因并发起追求,梁思成没有行驶自己作为丈夫的权力,而是很开明的让林徽因选择,如果她选择金岳霖,自己就退出成全他们。金岳霖听说后,主动放弃了,因为他明白,梁思成是真正爱林徽因的,他给了林徽因绝对的尊重。这两个男人,都选择了放手,事实上也是都选择了真正的爱。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哪个家庭有了第三者插足,受害方肯定会选择保护家庭保护婚姻,连国家法律都这样规定,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当然是对的。但是,法律可以保护婚姻,但保护不了爱情,不肯放手,不肯成全,这是占有,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爱。
   我没有鼓励人们学习白居易的意思。但是,我们要感佩白居易,一个封建士大夫,居然克服了等级观念,给自己的一个侍妾平等的爱,真正的爱,这是他的伟大,也是这首词的伟大。一首《长相思》,致敬白居易的爱情:爱在心,意在心,一曲知音问古今,相逢有几人。念红唇,梦红唇,巧笑依依侬语温,有情即比邻。

共 25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的这篇赏析,用细腻的笔触剖解了白居易晚年词作《长相思》的双重维度,既是传统思妇词的巅峰演绎,更是诗人自身生命故事的深情投射。吴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汴水、泗水、吴山等地理意象背后,暗藏着一个古稀老人目送精神伴侣远行的绵长视线。尤为可贵的是,文章揭示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超越性,他将侍妾樊素视为平等个体,宁以“倚楼望月”的怨妇姿态倾吐相思,也不动用主仆权力强留爱人。这种在男尊女卑语境下罕见的尊重,使得《长相思》突破闺怨词的格局,成为映照人性光辉的镜鉴。全文既有对词作技法的精当分析,更通过“爱是放手”的现代解读,让千年美词在当代读者心中激起新的回响。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18 04:38:28
  平等的爱,真正的爱,是伟大的!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7-18 07:29:49
  浪花名言荟萃:
   爱是放手!成全!爱不是占有!只妄想占有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吴需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