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夏天最好读《瓦尔登湖》(随笔)
夏天最是读书时。村上春树说:“一年之中惟有夏天是最好的读书季节。”他的解读理由是,可看得如醉如痴,忘记了炎热。其实,并非什么树都适合在夏天这个季节里读。如果想要一份悠然,来抵御檐下,我觉得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今夏,我爱上读《瓦尔登湖》。
开卷有益,读什么都不错,主要要自己的心态好,总能从读书中找到乐趣。如果一定要有个选择,我觉得读点古典文学好。古典文学咬文嚼字,博大精深,旁征博引,可能一字一字地抠,一本书还没读完,炎热就大半过去了,这不是很好吗?现代文学中,读张中行的著作比较好。此公一度是风靡的杨沫《青春之歌》中落后分子余永泽的原型。他一生坚持自己,不管外界天热天冷或者暴风骤雨什么主义,我行我素,他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文言和白话》等,都是不错的读本,文风也是他那个时代文言向白话转化时的,有点黄僵僵不伦不类,像吃多了方便面肯德基地沟油忽然来碗山芋白粥,你不觉得别有风味?如果这些不喜欢,你可以相当于一次精神旅游,一次纸上吸氧吧,一次人迹罕至的鸟语花香的林中漫步,一次日出日落湖畔独坐无思无虑的静默——我建议,去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本情调非常闲适的书,没风起云涌故事可满足,没心潮澎湃情节可欣赏,读的时候要手边无事心里无碍,带着孩子尿布奶瓶灶头上芋头咸粥烧糊了是没法读下去的;与女友吵翻了丈母娘揎拳捋袖带着小舅子找上门是读不下去的;到六月底总共只迟到早退三十六次老板扣了一万块闷闷不乐是读不出味的;天热了喉咙痒痔疮发是很不想看的……
但这些世俗里的日子事件沉静之后,是可以拿起来读读的,适合帮助我们更闲适的读物,是锦上添花的文字,不是拨乱反正的格局。
《瓦尔登湖》是一枚基本不治虫尽量少施肥的青青橄榄,味蕾迟钝是品不出甘味的——味蕾不迟钝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起先苦巴巴的橄榄的;《瓦尔登湖》是镜中花水中月,读她满足不了对文学的渴望,就像种棉花的七十老翁未必学得成苏州十七姑娘的绣花。《瓦尔登湖》是出尘之书,每个人都会有这点想法,但注定是短命的,乌托邦,洪秀全太平天国的集体婚恋制和大胡子老马的财产公有制——其实梭罗自己也没在那小棚户呆几天,蚂蝗蚊虫有几个吃得消?应该是一时的冲动所得,成就了干净的桃花源。
读《瓦尔登湖》是先要洗洗手抽枝烟(女士身边可放点红草莓开心果),像我两腿裹满泥巴浑身满是臭汗水田里一上岸是读不成的。读《瓦尔登湖》是要放平身子调匀呼吸心平气和的(最好是逍遥椅或懒人沙发),长跑以及其他剧烈运动后最好息一息,性事后也不宜立刻抓起书。读《瓦尔登湖》的人是要有一点境界的,不是肩扛手提贩夫走卒叽叽呱呱三姑六婆,或者见了麻将眉开眼笑的都读得下去的(我无意诬蔑他们)——这类书读一万遍都不会发财。在某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废物,抓起一读,就是熬眼睛磨洋工。
高尚之士地洞中人个个心里都有个瓦尔登湖,或远或近或大或小而已。例如:某夜散步回来,走到万达广场前的状元上,突然听到身边粗门广嗓大喝一声:“你再说!再说我明天走了,谁也寻不到我。”我惊恐地回过头,夜空下的路灯里,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穿件屎黄的上衣,包着半个土丘样的上身,在威吓她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她想到哪里去?当然是她心中没有漂满薄膜泡沫死蛤蟆马夹袋塑料瓶的瓦尔登湖了。没想到,瓦尔登湖的理想和现实世界针锋相对,格格不入。
有一篇外国小说写过(不记得出处了):两个在银行里工作的小职员,意外发了笔财,早就烦恼了他们枯草乏味的数字生活和上司的颐指气使,于是结伴去开垦自己的瓦尔登湖。他们来到深山密林,希望从此卸下心头的重负,过上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开始伐木,修路,建草屋,通水源,准备衣食住行……哪知道这一切,三猫六兔鸡零狗碎还是那么回事,还是以前生活的从头开始,于是灰溜溜打道回府。
暂时看不下去先放一放,情绪和心境是会变化的。《瓦尔登湖》,至少我喜欢,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版本,都幸运地读过,并且今后还会在不同的时候用不同的版本读下去……但也不如亲自到乡下一锄土一身汗种菜。
还有一个体会,夏天读《瓦尔登湖》,不觉炎热,怎么想都没有令人发烧的冲动,平静得就像瓦尔登湖。
夏天,就连激动都会觉得炎热加剧,《瓦尔登湖》可以让燥热减轻,以趋于常温,尤其是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