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报道组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报道组记(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年那月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发表时间:2025-07-18 16:51:34
摘要:此文是作者对当年在报道组基层新闻工作岁月的回忆!

报道组记
   1989年初,仙居县委报道组组长胡本揣找我,希望我到县委报道组工作。在县里,报道组算是专业的新闻工岗位,主要为三级党报服务。新闻工作,是我多年的向往,在教育局、政协工作期间,更培养了我对新闻工作的兴趣。听老胡说后,我立即答应。
   报道组在县委办公楼右侧三楼,虽也算县里的一个机构,但就老胡与我,一老一少二人。老胡是个老“报道”,在报道组工作了许多年,在《浙江日报》、《台州日报》上,三天两头能读到他采写的报道。在教育局与政协时,因工作关系,与老胡常有接触:一些重要的题材,在采写前,常会过去,请教老胡;因连年被《台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也常跟着老胡去开会;他还代表县里,对在《浙江日报》、《台州日报》刊发的重点稿件,进行奖励,我是获奖最多的一个。从第一次见老胡,我叫他胡老师。此后,也一直这样尊称他。
   到报道组第一天,老胡与我闲聊,聊他在报道组的工作经历,聊他上山村、下企业、住农家、抗台风等采访故事,聊他这么多年的心得、体会。言谈中,充满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自豪。老胡还从办公室的铁皮箱里,拿出一迭迭剪报本,里边贴的,是50年代以来,仙居在《浙江日报》等各级党报刊发的各类报道,多是报道组的作品,也有全县各通讯员的。老胡告诉我,时任武警总队政委的张秀夫,以前就在这里工作过。他翻出张秀夫当年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在当年《浙江日报》头版下部通栏刊发的,标题叫《辩证法上高山,云雾田出高产》,报道的是仙居最西部安岭乡”大跃进“的故事。
   刚进报道组,我总觉得没东西写,就每天盯着《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台州日报》,报纸上报道什么,我在仙居找什么。办公室有部电话机,号码是“2239”,后来变成72239、再变成772239,我对着报纸,给乡镇、部门、企业打电话,找题材。后来觉得这招不行,写出的东西多为“马后炮”,写出的文章录用率低。老胡指点我,不要跟着别人后面,做新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跑多想,学会提问题。他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是邻县临海报道组一位同志,有天在县城车站看到一个乡镇企业张贴招工广告,他觉得很新鲜,为了赶时效,就把广告扯了下来,电传到浙报,结果第二天就上了头版头条。因为,之前都是城里的企业到乡下招工人,现在乡下企业到城里招工,新鲜,有价值。
   这以后,我养成了带着眼睛去发现,带着问题去思考的习惯。当年《人民日报》经常刊发言论,批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仙居县的领导,作风却非常深入。1991年大年初一,县长王猛照登上地处仙居、黄岩、永嘉三地交界的苗辽山林场,帮助林场排忧解难。此前,我从好朋友、场长杨建法口中得知,这些年里,王猛照县长是每年都有一二次深入苗辽林场,先后帮助林场解决了几十个问题。获知这一消息后,我当采写了《县长再上苗辽山》一稿,次日《浙江日报》一版刊发。安岭是仙居最西部、最贫穷的乡,县委书记颜安兰上任一年,三上安岭,指导乡里的脱贫工作。他第三次上安岭时,我全程跟踪采访,采写了《县委书记三上安岭》一稿。这二篇报道,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反响。1991年年底,淡竹大桥举行通车典礼,本来,这连一条简讯也做不了,但在现场,我发现出席典礼的县委书记颜安兰,谢绝乡领导的邀请,坚持请现场的两位农家老汉来剪彩,马上采写了现场新闻《农家老汉剪彩记》,在多家报纸刊发。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专栏,刊发了评论《剪彩不必请领导》,这篇评论,就是以农家老汉剪彩一事为由头的。经《浙江交通报》推荐,《农家老汉剪彩记》获评省新闻奖三等奖。
   记得是到报道组后第二年,我参加《台州日报》一次听课,讲课者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叫叶春华。叶教授说,眼下的报纸读者不喜欢看,为什么?因为报纸上的文章,多是枯燥、呆板、泛味,新闻报道也要改革。我体味着教授的话,尝试新闻新写法。
   不久,《浙江科技报》老编辑陈幼樵到仙居采访板栗“嫁接换种”,我写好稿件后,他把引题改为“仙居农民给板栗拦腰一刀”,很是形象生动。他指点说,新闻要有动感,写新闻要多用动词,特别是标题。此后,我在采写过程中,尽量做到抽象思维,形象表达,多用形象语言,多用短段落、短句子,多讲人的故事。长久坚持,渐成风格。浙江日报总编辑江坪,以及韩林夫、凌顺龙、陆梅阳等老编辑,多次表扬肯定我,也因此与我成为“忘年交”,一些好选题,我会毫不客气地向韩林夫、凌顺龙、陆梅阳等老师讨教,他们也会经常向我约稿,这也使我养成了以《浙江日报》标准写新闻、做新闻的习惯。
   在报道组工作,不但要自己能写,还要带动更多人写。老胡作出了好表率。他年纪大,没有我跑得勤,但他对全县各乡镇、部门的情况了如知掌,因为他身边有一支遍布全县乡镇、部门,甚至农村的通讯员队伍。平时最忙,只要通讯员上门,他都是热情接待,与他们一起商量选题、探讨角度,帮助他们修改稿子。当他们的稿件见报了,他又会打电话向他们道贺,还很细心地用尺子和裁纸刀,把见报稿裁下,在贴报本上贴好。我向老胡学习,很快与这些通讯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通讯员队伍。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沈华锋,摄影技术很好,我经常与他一起,上山下村,引导他学习新闻摄影。华锋很有悟性,很快成了行家里手。前些年,他用当年我们一起学习的新闻理念,指导人家创办了社区新媒体APP《仙居微生活》,很有影响力,前年全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高善罡到仙居时,给予很高表扬。
   更重要的是,这些通讯员成了我的“新闻眼”,有了他们,我抓了一批又一批“活鱼”。有次,我从一位通讯员口中得知,山区上张乡农民张华柱创办的工艺品厂,在阿拉伯国家发布产品广告,立即采写了《仙居农民张华柱敢打国际广告》,在多家报纸刊用,还被《浙江日报》推荐参加当年省新闻奖评选,获二等奖。在此组期间,我有三四件作品,在省市获奖。县广播电台记者朱康华,为此写了篇题为《获奖专业户》的文章,发表在台州日报社内部刊物上。
   让我感触的,还有当年宽松的舆论环境。比如,当年许多报刊重视内参报道,重视舆论监督。各级党报,普遍开设“读者来信”专栏,让基层与群众有说话的地方。在报道组工作几年间,我每年都采写了一批内参、言论、读者来信稿件,甚至是批评当地政府、干部的报道。仙居某厂是当年的明星企业,青年职工余兴智下班时,帮助厂里装卸受伤致残失业,奔走多个部门没有结果。我经过深入采访,写了一组批评性连续报道。文章见报后,分管工业的一位副县长十分恼火,说我给企业、给仙居“抹黑”,厂长还打电话威胁,我是年青气盛,不被压力左右,继续深入跟踪报道,最后促成问题解决。让人欣慰的是,对这些报道,县里的主要领导,从没有批评过我,还会经常鼓励。颜安兰书记有次看望我们,专门讲到余兴智的报道,说批评其实是帮助县里工作,并指着我与老胡,诙谐地说:老胡、小胡,”二胡“协奏曲,弹得好。
   当时,爱人陶灵芳她从仙居汽车修配厂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同在一幢楼,我在三楼县委办,她在二楼县府办。当时的稿子,全靠手写,很多报道,是陶灵芳下班回家后,用复印纸帮我塍写的,一个稿件,往往复写几份,一稿多投。她写一手好字,对文字的推敲,有时比我精准,常常是她改了几个字,或者几个句子,稿子就灵动多了。后来,她学会铅印、电脑打字,成为仙居最早会用电脑打字的人之一,有些稿子,包括忙中偷闲写的一些散文、小说,是她在工作之余,用铅字,后来用电脑帮我打印的。报道组这几年的一些成就,“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共 30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记述散文,详述了作者在县委报道组工作的经历。用文字书写仙居工作,用文字宣传仙居工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特别是报道组的平台使自己走出仙居,与省内各新闻单位的编辑、学者有了零距离接触,给自己的写作给予指导提质,使自己在报导工作中从选题、构思、执笔、方向、深度以及达到的社会效应上有了提升发展,成为仙居新闻人的代言人。"更重要的是,这些通讯员成了我的“新闻眼”,有了他们,我抓了一批又一批“活鱼”。有次,我从一位通讯员口中得知,山区上张乡农民张华柱创办的工艺品厂,在阿拉伯国家发布产品广告,立即采写了《仙居农民张华柱敢打国际广告》,在多家报纸刊用,还被《浙江日报》推荐参加当年省新闻奖评选,获二等奖。在此组期间,我有三四件作品,在省市获奖。县广播电台记者朱康华,为此写了篇题为《获奖专业户》的文章,发表在台州日报社内部刊物上"。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位默默无闻地支持者,那就是妻子的功绩不可忽视,再现了文人的气度。"当时,爱人陶灵芳她从仙居汽车修配厂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同在一幢楼,我在三楼县委办,她在二楼县府办。当时的稿子,全靠手写,很多报道,是陶灵芳下班回家后,用复印纸帮我塍写的,一个稿件,往往复写几份,一稿多投。她写一手好字,对文字的推敲,有时比我精准,常常是她改了几个字,或者几个句子,稿子就灵动多了。后来,她学会铅印、电脑打字,成为仙居最早会用电脑打字的人之一,有些稿子,包括忙中偷闲写的一些散文、小说,是她在工作之余,用铅字,后来用电脑帮我打印的。报道组这几年的一些成就,“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励志好文 推荐共读。【丁香编辑 德年黄土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18 16:53:00
  这是一篇励志散文,值得每位读者学习共勉。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7-18 16:54:10
  这篇记述散文,详述了作者在县委报道组工作的经历。用文字书写仙居工作,用文字宣传仙居工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回复2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18 21:02:38
  的确如此,仙居报道组成为我后来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3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7-18 19:32:29
  作者在报道组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很励志!
回复3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18 21:03:50
  当年许多年轻人,都如这般工作的。现在想来,我做得不不够好!
4 楼        文友:柴门石道        2025-07-18 21:01:13
  谢谢老师按语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