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豆粉“西施”(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豆粉“西施”(散文)


作者:如歌四季 布衣,24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发表时间:2025-07-18 18:32:18

豆粉,也叫“豌豆粉”,其实是:豌豆凉粉,就是用豌豆面加水熬煮成糊状,放凉,凝固成豆腐状,色黄,其劲道比豆腐硬一点,质地有点Q弹,是我们家乡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陪伴我们从小长大的,聊以解馋的凉拌小食,有时也可以做为一顿饭的凉拌菜。直到现在我们回家乡都必定吃好几回。
   豌豆面加水熬煮成糊状时,可以热食,叫“稀豆粉”,我们当地话叫“豆粉浆”,可以做汤、拌饭、拌米线等(本人其他相关文章有详述)。冷却凝固后,就叫“豆粉”。凉拌豌豆粉有讲究:有经验的豆粉小贩,用一把传统的细长的豆粉刀,把一大块豆粉先划成小厚块,然后托在左手上,右手用豆粉刀把豆粉切成薄块(这时,你会惊异他不会划破手),之后左手稍微一翻,把这一摞放倒,右手用豆粉刀娴熟快速地把切成薄块的豆粉再切成细条,连续切三摞后(我们当地叫“打豆粉”),放在碗里,成“品”字形,然后加上酱油、醋、芫荽、辣椒红油、小豆芽、韭菜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吃了。有豌豆香味的爽滑豆粉丝加上醋的酸爽、辣椒油的香辣、芫荽的香味以及其它佐料的加持,就成了一碗超级美味、清凉解暑的凉食。有人可以连吃两碗,吃完还找老板要一碗醋喝(醋是一种甜醋,不太酸,可以直接喝)。以前没什么零食吃,所以这种小吃很受人们喜爱,经常去吃的人很多,小贩打豆粉的动作就要快。
   小时候,家乡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分布有好几个有名气的豆粉摊,随时围满了食客。这种豆粉摊很简单,就是一跟扁担,挑着左右两个箩筐。一边箩筐放碗筷及佐料,一边箩筐上平放一个浅框,里面就是澄好的豆粉,用纱布盖着(用来挡灰尘及保持新鲜)。有名气的几个豆粉摊都被人们根据其摊主的特点而起了特定名字,有一个留着一把大胡子的汉子摆的豆粉摊,大家就叫“大胡子豆粉”,一个脸上有一颗痣,痣上长了一撮毛的小贩,就被叫做“一撮毛豆粉”,还有“驼子豆粉”、“胖子豆粉”、“假姨妈豆粉”等等。“假姨妈豆粉”摊主,是一个瘦高个,外貌和穿着是一个男人,却嗓音似女人的人,大家背后就叫他“假姨妈”(类似娘娘腔)。这几个摊位每天都在其固定摊位卖,每天都能卖完。其实他们的摊位都在小巷口、老房子的墙根脚边、电影院的侧门旁、公园的大门侧等不显眼的地方,因为味道好而吸引各方居民来品尝,也因为名气而在居民中传开来。以前也没有什么城管来管,所以能维持很多年。慢慢的,其他流动豆粉摊也多起来,走街串巷叫卖或者就在菜市场卖,形成了一道约定俗成的地方特色小吃,来旅游、路过的人都要尝一尝。
   后来,在我们家街道附近来了一个女的豆粉小贩,因其长得好看,为人和气,做的豆粉好吃,被大家叫做“豆粉西施”。原来离我家近一点的是“假姨妈豆粉”,“豆粉西施”来了后,就摆摊在小巷的另一边出口附近,离我家更近一点。我们小孩去买豆粉,“西施”会先划两片豆粉,中间抹一点红油和盐,递给我们吃着,嘴里说:“先吃着,马上好!”然后再打豆粉。她动作很麻利,摊位收拾的干干净净,佐料齐全,摆放整齐。最重要的一点是,她特别讲卫生:每次要打豆粉前,她都在旁边的一个水盆洗一下手,拿一张干净的毛巾擦干,才开始打豆粉。收钱就让你丢在一个专门的盆里,自己找零,做到她的手不沾钱。她边忙活着边和我们聊天,问我们读几年级,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一定要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她就是因为在农村的家里穷,没读几年书,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她看上去二、三十岁的年纪,一头黑发梳得整整齐齐,在脑后编成一条大辫子,一双灵活的双眼皮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只是皮肤偏黑。我们很喜欢去买她的豆粉,和她聊天。“豆粉西施”还会集思广益,发明出苦荞做的凉粉,叫“荞豆粉”,颜色就是苦荞的暗绿黄色,味道微苦,热天吃苦凉苦凉的,又清凉又解暑,很好吃,所以更多的人喜欢去买她的豆粉了。
   有一次,母亲让我拿着碗去买豆粉,做午饭的一道凉菜。还没走到,就远远听见一阵喧哗,“豆粉西施”的摊位前围了一些人。我忙跑过去看,只见那个高个子的“假姨妈豆粉”摊主正盛气凌人地叉腰站在“豆粉西施”面前,指着她尖声尖气骂道:“哪儿来的野女人,谁让你在这里摆摊了?不要以为长了张漂亮脸蛋,就把我的客人抢走,肯定是使了什么妖术,太不道德了!”旁边放佐料的框都翻倒了,佐料瓶撒了一地。“豆粉西施”捂着被打红的脸,气愤地问:“你凭什么打人?地方是公共的,你在那边摆,我在这边摆,碍着你什么了?我靠手艺赚钱,大家爱来吃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关你什么事?”“你抢了我的客人,就关我事!”“哈!”,“豆粉西施”被气笑了:“我是拿绳子把你的客人绑过来了,还是和他们一个一个说你的豆粉没有我的好吃?”,“假姨妈”瞪着眼睛说:“我不管,你必须走人。我卖了好几年了,怎么你一来,我生意就不好了?你这个瘟神!”作势还要去掀另一个箩筐,“西施”忙附身用身体护住。这时旁边有人看不下去,说话了:“嗨,嗨,干什么打人?仗着个高吗?你凭什么撵她,这又不是你家的地方?”一位老人也说:“有理不在声高!你这就是无理了。我们爱吃她的豆粉,是认可她的手艺,没因为她漂亮不漂亮。大家都做点小生意讨生活,赚钱都不容易,你又何必咄咄逼人呢?你赚那边街面客人的钱,她赚这边客人的钱,真没看出她怎么碍着你的生意了。”也有人吼道:“跟他废什么话,再无理取闹,我们把他扭送派出所去!”,还有人小声说这种人不男不女的,看着就不像好人。“假姨妈”见大家都向着“西施”,顿时气焰小了下来,嘴里还嘟囔着,转身想走开,我气愤地说了声:“道歉!”大家也纷纷喊:“道歉!道歉!”“假姨妈”不情愿地回过身,敷衍而模糊不清地道了歉,转身扒开人群就跑了。“西施”噙着眼泪,不停地鞠躬感谢大家,在大家的帮助下把翻倒的箩筐扶正,捡起佐料瓶。这时,我才发现“西施”的一只脚有点跛,忙问她是“假姨妈”弄伤的吗,她摇摇头说是小时候受伤跛的,我顿时觉得她真不容易。她抱歉地对大家说:“对不起大家,佐料撒了,今天豆粉就不卖了。”有个阿姨说:“别啊!没了佐料没事,你只卖豆粉就行了,我们回家自己加料一样可以吃。”,大家纷纷附和。“西施”于是就按半斤、一斤地划好豆粉卖给大家,本来她说不收钱了,大家都说她做小生意,不是搞慈善,必须得收钱,她才同意了,但坚持比平时少收三分之一的钱,大家也就由着她了。回到家,我把这事讲给家人,父母都说: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想到平日胆小的你这个小孩也仗义了一回。这个女子特别自强自立,你们要学习她的优点。
   以前的人朴实,做吃食讲究地道、纯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气的变化,有人就学会耍小聪明,在材料等方面偷工减料或掺假。就拿做豆粉卖的来说,本来应该用纯豌豆粉做凉豆粉,有人在豌豆粉里掺蚕豆粉,做出来的豆粉味道就没有纯豌豆粉好吃,颜色不好就加色素。那几个有名气的豆粉摊主,有人就晚节不保,在豆粉里掺假,导致生意退步,甚至无人问津。只有“豆粉西施”坚持原汁原味,绝不掺假,大家也都习惯了买她的豆粉。但时代在进步,后来家乡城市改造,修路扩建,整顿市容市貌,小贩们不能随便在街上摆摊了,卖豆粉的摊位就渐渐消失了。
   我后来到省城读完大学又留下工作,只在放大假时才能回家乡,每次回去都要吃豆粉。现在各个菜市场、超市都可以买到豆粉,很方便,但都没有以前那种好吃的味道了。很多年后,姐妹们告诉我那个“豆粉西施”在城北开了一间专卖店,经常高朋满座、宾客如云。她家味道不变,价钱比别家要便宜,这些年物价不断上涨,她一直坚持没涨价。
   那天,我们姐妹三人特意去了“豆粉西施”的专卖店。这是一间不算大的小店,门头上挂着一块牌匾,名字很朴实:“老味道豆粉”。飘着豆粉及佐料香味的小店里放着几张桌椅,干净整洁,佐料台整齐摆放着一溜佐料,随便人们放,旁边一大盆醋,可以随便喝。食客们颇多,每桌几乎都坐满了人,上了年纪的“豆粉西施”正在忙碌着打豆粉,旁边一个老者据说是她老公在收拾碗筷。“豆粉西施”已经头发花白,皱纹爬满了脸,背有些驼了,一只脚还是有点跛,但她依旧微笑着招呼客人,手上动作依旧麻利。她没认出我,但和蔼地顺手划了两片豆粉,中间抹一点红油和盐,递给我们吃着,嘴里说:“先吃着,马上好!”手上一刻没停,一会就打好三碗豆粉,递给我们去放佐料。在吃着那味道熟悉的豆粉那一刻,当年的回忆马上映入脑海。姐妹告诉我据说她生了个儿子,读书特别厉害,现在在省外读大学呢。我看着忙碌的“豆粉西施”,心想:真好,她的儿子实现了她的梦想!

共 34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生动地勾勒出了家乡特色小吃豆粉及其背后的人物形象。在豌豆凉粉制作、食用过程的详细描写,以及对“豆粉西施”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这道小吃在当地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和情感寄托。文章中,豆粉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乡的象征,承载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文章中“豆粉西施”的形象尤为鲜明,她凭借勤劳、诚信和坚持原汁原味的经营理念,赢得了顾客的尊重和喜爱。即便在城市改造、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她依然坚守传统,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人保留了那份熟悉的味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小吃及其背后的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这不仅是记录美食,更是关于乡愁、关于坚守和传承的书写。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承载着家乡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美食,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味。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18 18:34:00
  作者不仅还原了豆粉的制作与食用场景,更通过“豆粉西施”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传统美食背后的人情味与坚守精神。文字质朴而富有感染力,让人在回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情怀。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18 18:34:2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如歌四季        2025-07-18 19:15:08
  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编按,问好,敬茶献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