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石门山(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石门山(散文)


作者:赵亚亚 秀才,262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6发表时间:2025-07-18 21:26:08
摘要:名人神仙是一面镜子,鉴古照今,谁会流芳百世,时间给了答案;旖旎的风景是一面镜子,在看花看树中,看见自己的内心;而邂逅的普通人,更是一只多棱镜,照见人生百态。

“你跟石门爷一样挡在门口,把路挡得严严实实。滚开!”小时候常常听到石门爷,不知道是谁,更不知道他家在哪儿。
   秦直道的起点在汉甘泉宫,就是我的家乡淳化。秦直道一路向北,首先修到了旬邑石门山。石门山海拔1855米,两座主峰如刀削斧劈一样直插云霄,“秦直道”从两峰中间穿过。远远望去,那两座山峰俨然一个大门的两页门扇,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于是名曰石门关。旬邑石门山,便是石门爷的老家。
   石门爷其实是扶苏。《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和吴广密谋造反时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史书记载扶苏因直言反对坑杀,反对焚书坑儒,反对郡县制触怒嬴政,被贬修长城。让我说,天下父亲,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帝,大都爱老二儿子,不爱大儿子。因为大儿子出生的时候父亲自己还是未长大,不知道爱孩子。年事渐长,他发觉小孩子很乖,加上大多数老二机灵情商高,人称“二怪”,逗得皇上老儿心花怒放,就决定把江山传给小儿子。
   不受始皇待见的扶苏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秦长城与秦直道,戍边抵御匈奴。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驾崩,和一车臭鱼一起拉回了咸阳安葬,胡亥矫诏即位了,扶苏自杀了,不久大秦帝国轰然倒塌了。
   历史是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任人打扮。谁知道真相什么。老百姓不管皇家的意思,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历史,谁是好人谁在庙里享香火享供奉受跪拜。旬邑人说扶苏走到石门得知即位无望定居此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因此尊扶苏为石门爷,还为其建庙纪念。
   以上内容,是我们在去石门山的路上一路走,一路胡说乱谝下的。
   五一时节,石门山河道两侧的山上杂花满树:一堆雪白,云蒸霞蔚,是杜梨花怒放;一丛金黄,是连翘金子般的光阴;一片紫色的云朵飘过,细细碎碎,一捧又一捧,和少年的梦一样多,那是紫荆花的浪漫。树木刚发芽,嫩绿中泛着赭石色,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树底下,是大片大片的蒲公英绽放,如繁星满天。空旷的山间鸟鸣宛转,一声接着一声,色泽明丽,中气十足,听得人如痴如醉。最是能治愈人心的,便是世上的好风景。扶苏估计,在此疗愈内心了。
   塬上的油菜已经收花结荚了,这河道里的油菜花却开得正好。如蜡笔涂抹,仿佛油画的质地,随着山坡,蜿蜒起伏。天蓝蓝的,空气像是过滤了一样清新怡人。花草是石门山的主人,游客是点缀,使得石门山景区不空旷也不喧嚣。此山不高,水泥路蜿蜒,青石台阶平整,羊肠小道有花草相伴,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进入扶苏庙,观看大雄宝殿,石门爷高个子红脸膛,标准的陕西美男子形象。庙里的塑像都是匠人按照世俗的审美做的,在甘肃我们看的民国菩萨还有宋美龄的样子。庙里一位身着家常衣服的女人,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红扑扑的脸。殿外的坡地上种了菠菜,色黑绿绿,叶肥厚,已经结籽了。廊柱间的连椅上晒了萝卜丝、整把的菠菜和切片的苹果。“你尝尝吧,苹果干甜,好吃。”她慈眉善目,招呼我们。感谢她一片善心,我们不曾烧香礼佛,也不曾布施,她却未翻白眼。到过许多庙宇,一旦不烧香,不向功德箱里扔钱,那人家的脸色就极其难看了。更有名刹古庙,让所谓的高僧以给游客消灾祈福为名,变相逼迫游客烧高价香,买开过光的手串。佛家讲得道或者悟道,其实这几位如俗家弟子一样的庙里人,才是得道之人:自力更生,一切随缘。
   石门山间的树木和藤蔓,长得极为出众。一根树木,从根底直接分了十根枝丫,虽是一根所生,向上却形态各异。真是一龙生九种,种种不同。光秃秃的藤蔓,有胳膊粗,曲曲折折绕在树身上。深紫色的马兰花儿,在树底下俏俏地开着。鸟鸣山更幽,远眺石门山所属的子午山脉,连绵起伏,氤氲生气。
   一辆黑色的巡山车过来,走下两位工作人员。“你们上班,辛苦了。”我们人搭讪。“天天来,走了几十年了。走过程呢!”他大大咧咧地说。森林防火,重于泰山,他却说走过程。唉,有些麻痹大意。“师傅,这山上长得分杈的树木,是什么树啊?有点像柿子树,但这个季节柿子树还没发芽。”“杂木。”回答很简洁,也让人很无语。在这个环境里生活了几十年,每天要见到的树木,他却熟视无睹,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唉,估计在此再住一辈子,他还是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更不理会它们的用途。当然,美景在他的眼里更是不复存在。
   我想起了参加工作头一年,教研室张主任给我们说:“今天是你们教书的第一年,你是这样给孩子们上课;如果到了你退休的时候,还是先读课文,接着概括段意,最后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其实,你一辈子,只上了一节课……”人生若只是重复,起点意味着终点,一路风景也太单一了吧。
   下山时,在路旁遇见一老汉,戴了一顶久违的竹草帽。他哼哧哼哧挥舞着耙子,翻着林间的地。“老人家,歇歇吧,早晚天凉快了挖。”老汉不理会,继续挖地,挖过的地草根拾干净了,用菜耙耧得平展展。“你干这活,一月给你多钱?有七八百吧。”旁人问。“庙是我们的,给自己干活,没有钱。”我们肃然起敬。“您高寿?”“七十七啦!”打量他,脚蹬黄胶鞋,一身布衣,干活气不喘。这位老农,不卑不亢,吃自己的饭,留自个的汗,干自己的活,没有一丝怨天尤人。
   在学校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和学生淘气,不如打扫卫生的后勤人员,“人家不费脑子啊!”后勤人员羡慕教师,“老师是脑力劳动,干净轻松啊!”假如我们是挖地的,看见游客,肯定会喟叹:“你看,人家游山玩水,咱黑头闷着挖地呢。”孔子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老汉才是生活的智者。
   在石门上看了石门爷,了解了这位百姓膜拜的神,走过他住的地方,风景朴素秀丽;也遇见了普通人,人生各有滋味。名人神仙是一面镜子,鉴古照今,谁会流芳百世,时间给了答案;旖旎的风景是一面镜子,在看花看树中,看见自己的内心;而邂逅的普通人,更是一只多棱镜,照见人生百态。

共 23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把历史考据、自然风光与人文观察糅合得恰到好处,读起来像跟着一行人在山间漫步,听着那些随性又深刻的 “胡说乱谝”。从儿时听到的 “石门爷” 传说切入,引出扶苏的故事,既引用《史记》佐证,又带着老百姓对历史的朴素解读,让遥远的公子扶苏变得鲜活可感。​描写石门山风光时,文字像被阳光晒过一样明亮 —— 杜梨花的 “云蒸霞蔚”、连翘的 “金子般的光阴”、蒲公英的 “繁星满天”,连鸟鸣都带着 “色泽明丽” 的质感,仿佛能闻到山间清新的空气。最打动人的是庙里的细节:慈眉善目的守庙人、廊柱间晾晒的萝卜丝与苹果干,还有那位 77 岁仍在自家园地劳作的老汉,这些平凡身影比任何神像都更接近 “得道” 的真谛。​文末说 “名人神仙是镜子,风景是镜子,普通人是多棱镜”,这话太妙了。读完不仅想去石门山看看扶苏庙的红脸庞塑像,更想在那样的山水间,照照自己的内心。这样有温度、有思考的文字,真是治愈人心的好风景。​文章看似赏的是美景,实际上写的是心情,游山玩水赏美景,寄情于山水间。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5-07-18 21:29:45
  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虽然是赏景,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功底,是一篇治愈人心的有温度有思考的文字。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